煤矿地质详细规定

上传人:学**** 文档编号:331599642 上传时间:2022-08-23 格式:DOCX 页数:50 大小:40.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煤矿地质详细规定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煤矿地质详细规定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煤矿地质详细规定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煤矿地质详细规定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煤矿地质详细规定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煤矿地质详细规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煤矿地质详细规定(5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煤矿地质详细规定 煤矿地质工作要求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和规范煤矿地质工作,查明隐蔽致灾地质理由,立刻处理煤矿地质灾难,有效预防煤矿事故,制订本要求。 其次条 煤矿企业及所属矿井、相关单位煤矿地质工作,适用本要求。 第三条 煤矿地质工作是指在原勘探汇报基础上,从煤矿基础建设开始,直到闭坑为止全部地质工作。 第四条 煤矿地质工作应当坚持“综合勘查、科学分析、估计预报、保障安全标准。 第五条 煤矿地质工作关键任务包含: (一)研究煤矿地层、地质结构、煤层、煤质、瓦斯、水文地质和其它开采地质条件等地质特征及其改变规律,开展地质类型划分。 (二)查明影响

2、煤矿安全生产多种隐蔽致灾地质理由,做好对应估计预报工作。 (三)进行地质补充调查和勘探、地质观测、资料编录和综合分析,提供煤矿建设和生产各个阶段所需要地质资料,处理煤矿安全生产中多种地责问题。 (四)估算和核实煤矿煤炭资源/储量和煤矿瓦斯(煤层气)资源/储量,把握资源/储量动态,为合理安排生产提供可靠依据。 (五)调查、研究煤矿含煤地层中共(伴)生矿产赋存状况和开采利用价值。 第六条 煤矿企业及所属矿井总工程师(或技术责任人,下同)具体负责煤矿地质工作组织实施和技术管理。 第七条 煤矿企业及所属矿井应设置地测部门,配置所需地质及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和仪器设备,建立健全煤矿地质工作规章制度。 煤矿地

3、质类型为繁杂或极繁杂煤矿企业及所属矿井,除符合本条第一款要求外,还应配置地质副总工程师。 地质副总工程师、地测部门责任人应由地质相关专业技术人员担任。 第八条 煤矿企业及所属矿井应组织或安排地质技术人员接收继续教育或业务培训,每3年最少进行1次。 第九条 煤矿企业及所属矿井应主动采取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和新装备,认真开展煤矿地质研究,不停提升煤矿地质工作技术水平。 其次章 煤矿地质 类型划分及基础资料 第一节 煤矿地质类型划分 第十条 井工煤矿应依据地质结构繁杂程度、煤层稳定程度、瓦斯类型、水文地质类型和其它开采地质条件进行类型划分。井工煤矿地质类型分为简单、中等、繁杂和极繁杂4种类型(表2

4、-1)。 表2-1 井工煤矿地质类型 划分依据 类 型 简单 中等 繁杂 极繁杂 地质结构繁杂程度 简单 中等 繁杂 极繁杂 煤层稳定 程度 稳定和较稳定煤层资源/储量占全矿井资源/储量80%及以上,其中稳定煤层资源/储量所占百分比大于40% 稳定和较稳定煤层资源/储量占全矿井资源/储量60%80%(含60%) 稳定和较稳定煤层资源/储量占全矿井资源/储量 40%60%(含40%) 不稳定和极不稳定煤层资源/储量占全矿井资源/储量60%及以上 瓦斯类型 煤层瓦斯含量小于4m3/t 煤层瓦斯含量大于或等于4m3/t,且小于8 m3/t 煤层瓦斯含量大于或等于8 m3/t 煤和瓦斯突出矿井或根据煤

5、和瓦斯突出矿井管理 水文地质 类型 简单 中等 繁杂 极繁杂 其它 开采 地质 条件 顶底板 顶底板平整,顶板完整性好,裂隙不发育 顶底板较平整,局部凹凸不平,顶板较完整、裂隙不很发育 顶底板凹凸不平,顶板裂隙对比发育,岩性对比松软破碎 顶底板凹凸不平,顶板岩性松软、破碎,裂隙发育 倾角 8以下 825 (含8) 2545 (含25) 45及以上 其它特别地质理由 寻常不出现陷落柱、冲击地压、地热和天窗等地质危害 偶有陷落柱、冲击地压、地热和天窗等地质危害 常有较多陷落柱、冲击地压、地热和天窗等地质危害 煤层大面积遭遇陷落柱、冲击地压、地热和天窗等地质危害 注:1. 地质结构繁杂程度划分按本要

6、求第十一条实施。 2. 煤层稳定程度划分按本要求第十二条实施。 3. 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按煤矿防治水要求实施。 4. 按划分依据就高不就低标准,确定井工煤矿地质类型。 露天煤矿应依据地质结构繁杂程度、煤层稳定程度、工程地质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进行类型划分。露天煤矿地质类型分为简单、中等和繁杂3种类型(表2-2)。 表2-2 露天煤矿地质类型 划分依据 类 型 简单 中等 繁杂 地质结构繁杂程度 简单 中等 繁杂、极繁杂 煤层稳定程度 稳定 较稳定 不稳定、极不稳定 工程 地质条件 以坚硬岩层为主,柔弱结构层(面)不发育,有极少柔弱结构层(面)或层间距大于30m,含水性差,不影响边坡稳定 坚硬岩和软

7、岩互层,柔弱结构层(面)发育,柔弱结构层(面)多或层间距为1530m,含水性中等,对边坡稳定有一定影响 坚硬岩和软岩互层,柔弱结构层(面)极发育,柔弱结构层(面)好多或层间距小于15m,含水性强或有井工煤矿开采破坏边坡现象等,严重影响边坡稳定 水文 地质条件 地形有利于地表水自然排泄,露天煤矿周边无地表水体或距地表水体很远,地表水和地下水无水力联络;地质结构简单,结构断裂对露天煤矿充水作用甚微;含水层不发育,不需要疏干;边坡岩层岩性坚硬,柔弱夹层不发育,地表水、地下水对边坡稳定基础无影响 地形不利于地表水自然排泄,露天煤矿周边有地表水体,但距地表水体较远,地表水和地下水联络不亲近,含水层补给条

8、件较差;地质结构中等,煤层上部无松散含水层或松散含水层厚度不大; 含水层虽较发育,但易于疏干;边坡岩层柔弱夹层较发育,地表水、地下水对边坡稳定有一定影响 地形不利于地表水自然排泄,露天煤矿周边有地表水体,地表水和地下水有水力联络;地质结构繁杂,或煤层上部被较厚松散含水层覆盖;含水层发育,不易疏干;边坡岩层柔弱夹层发育,地表水、地下水对露天开采和边坡稳定有很大影响 注:1. 地质结构繁杂程度划分按本要求第十一条实施。 2. 煤层稳定程度划分按本要求第十二条实施。 3. 按划分依据就高不就低标准,确定露天煤矿地质类型。 第十一条 地质结构繁杂程度划分依据以断层、褶皱、岩浆岩等影响采区合理划分理由为

9、主。 (一)简单结构。含煤地层沿走向、倾向产状改变不大,断层稀少,没有或极少受岩浆岩影响,不影响采区合理划分和采煤工作面连续推进。关键包含: 1.产状靠近水平,极少有缓波状起伏; 2.缓倾斜简单单斜、向斜或背斜; 3.为数不多和方向单一宽缓褶皱。 (二)中等结构。含煤地层沿走向、倾向产状有一定改变,断层较发育,局部受岩浆岩影响,对采区合理划分和采煤工作面连续推进有一定影响。关键包含: 1.产状平缓,沿走向和倾向均发育宽缓褶皱,或伴有一定数量断层; 2.简单单斜、向斜或背斜,伴有较多断层,或局部有小规模褶曲及倒转。 (三)繁杂结构。含煤地层沿走向、倾向产状改变很大,断层发育,有时受岩浆岩严重影响

10、,影响采区合理划分,只能划分出部分正规采区。关键包含: 1.受几组断层严重破坏断块结构; 2.在单斜、向斜或背斜基础上,次一级褶曲和断层均很发育; 3.紧凑褶皱,伴有一定数量断层。 (四)极繁杂结构。含煤地层产状改变极大,断层极发育,有时受岩浆岩严重破坏,极难划分出正规采区。关键包含: 1.紧凑褶皱、断层密集; 2.形态繁杂褶皱,断层发育; 3.断层发育,受岩浆岩严重破坏。 第十二条 煤层稳定性以煤层改变规律和可采性划分,采取定性和定量结合方法确定。 (一)煤层稳定性定性评定。 1.稳定煤层。煤层厚度改变很小,改变规律显著,结构简单至较简单;煤类单一。全区可采或大部分可采。 2.较稳定煤层。煤

11、层厚度有一定改变,但规律性较显著,结构简单至繁杂;有2个煤类。全区可采或大部分可采。可采范围内厚度及煤质改变不大。 3.不稳定煤层。煤层厚度改变较大,无显著规律,结构繁杂至极繁杂;有3个或3个以上煤类。关键包含:煤层厚度改变很大,具突然增厚、变薄现象,全区可采或大部分可采;煤层呈串珠状、藕节状,寻常连续,局部可采,可采边界不规矩;难以进行分层比较,但可进行层组比较复合煤层。 4.极不稳定煤层。煤层厚度改变极大,呈透镜状、鸡窝状,寻常不连续,极难找出规律,可采块段零星分布;无法进行煤分层比较,且层组比较也有困难复合煤层。 (二)煤层稳定性定量评定。 薄煤层以煤层可采性指数为主,煤厚变异系数为辅;

12、中厚及厚煤层以煤厚变异系数为主,可采性指数为辅。参考指标见表2-3。 表2-3 评价煤层稳定性主、辅指标 煤层 稳定煤层 较稳定煤层 不稳定煤层 极不稳定煤层 关键指标 辅助指标 关键指标 辅助指标 关键指标 辅助指标 关键指标 辅助指标 薄 煤层 Km0.95 25% 0.95Km0.8 25%35% 0.8Km0.6 35%55% Km0.6 55% 中厚煤层 25% Km0.95 25%40% 0.95Km0.8 40%65% 0.8Km0.65 65% Km0.65 厚 煤层 30% Km0.95 30%50% 0.95Km0.85 50%75% 0.85Km0.7 75% Km0.7

13、0 煤层可采性指数计算方法: (2-1) 式中:煤层可采性指数; n参与煤层厚度评价见煤点总数; 煤层厚度大于或等于可采厚度见煤点数。 煤厚变异系数计算方法: (2-2) (2-3) 式中:煤厚变异系数; 每个见煤点实测煤层厚度,m; 煤矿(或分区)平均煤层厚度,m; n参与评价见煤点数; S均方差值,m。 第十三条 基建煤矿移交生产后,应在1年内进行煤矿地质类型划分,编写煤矿地质类型划分汇报,汇报编写提要见附录A,煤矿地质类型划分汇报由煤矿企业总工程师组织审定。 第十四条 一个煤矿标准上只评定划分一个地质类型,但在地质结构繁杂程度、煤层稳定程度、瓦斯类型、水文地质类型和工程地质条件等有显著分区规律时,可分区、分煤层划分地质类型。 第十五条 煤矿地质类型每5年应重新确定。当煤矿发生影响煤矿地质类型划分突水和煤和瓦斯突出等地质条件改变时,煤矿应在1年内重新进行地质类型划分。 其次节 煤矿地质基础资料 第十六条 煤矿必需备齐以下区域地质资料和图件: (一)矿区内各类地质汇报; (二)矿区结构纲要图; (三)矿区地形地质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