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水文学第七章由暴雨推求设计洪水课件

上传人:夏日****8 文档编号:331546091 上传时间:2022-08-23 格式:PPT 页数:97 大小:2.4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工程水文学第七章由暴雨推求设计洪水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97页
工程水文学第七章由暴雨推求设计洪水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97页
工程水文学第七章由暴雨推求设计洪水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97页
工程水文学第七章由暴雨推求设计洪水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97页
工程水文学第七章由暴雨推求设计洪水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9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工程水文学第七章由暴雨推求设计洪水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程水文学第七章由暴雨推求设计洪水课件(9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工程水文学第七章 由暴雨资料推求设计洪水二、由暴雨资料推求设计洪水主要内容:二、由暴雨资料推求设计洪水主要内容:1.1.推求设计暴雨推求设计暴雨根据实测暴雨资料,用统计分析统计分析和典型放大法典型放大法求得。2.2.推求设计净雨推求设计净雨由求得的设计暴雨,利用产流方案产流方案推求设计净雨设计净雨。3.推求设计洪水过程线推求设计洪水过程线利用流域汇流方案由设计净雨过程流域汇流方案由设计净雨过程推求设计洪水过设计洪水过程。程。基本假定基本假定:设计暴雨与设计洪水同频率设计暴雨与设计洪水同频率。设计暴雨设计暴雨出口河网设计净雨设计净雨 设计洪水过程线设计洪水过程线 Q Q(t t)产流方案产流方案

2、汇流方案汇流方案推求设计洪水过程示意图推求设计洪水过程示意图 第二节第二节 设计面暴雨量的推求设计面暴雨量的推求 设计面暴雨量设计面暴雨量:指指设计断面以上流域设计断面以上流域的设计面暴雨量。的设计面暴雨量。计算方法:计算方法:设计面暴雨量的设计面暴雨量的直接计算直接计算 设计面暴雨量的设计面暴雨量的间接计算间接计算 一、设计面暴雨量的直接计算一、设计面暴雨量的直接计算 方法:方法:直接直接选取每年指定统计时段指定统计时段的最大面暴雨量,进行频率计算频率计算求得指定时段设计面暴雨量。指定时段设计面暴雨量。资料要求资料要求:雨量站多、分布较均匀、各站又有较长期的同期资料,能求出比较可靠的流域平均

3、面雨量。流域平均面雨量。1、资料的收集、审查与暴雨资料的统计选样资料的收集、审查与暴雨资料的统计选样 资料的收集资料的收集 来源来源:主要为雨量站网观测雨量站网观测资料。注意强度特大暴雨。暴雨资料的审查暴雨资料的审查 资料类型资料类型:日雨量资料、自记雨量资料、分段雨量资料。可靠性:重点:特大或特小雨量观测记录。代表性 与邻近地区长系列雨量或其他水文资料,以及本流域或邻近流域实际大洪水资料对比分析。一致性 通过统计与成因两方面进行。不同类型暴雨分别考虑。选定面雨量计算方法选定面雨量计算方法计算每年各次大暴雨计算每年各次大暴雨的逐日面雨量的逐日面雨量选定不同选定不同统计时段统计时段统计逐年不同统

4、计逐年不同时段年最大面雨量时段年最大面雨量年最大值法样本样本暴雨资料的统计选样1 1、3 3、7 7、1515、3030日日 例例7-1 7-1 :某流域有3个雨量站,分布均匀,可按算术平均法计算面雨量,统计某一年份不同时段雨量。过程:计算该年份逐日面降雨量 采用年最大值法统计不同时段降雨量。时段选取:对于大、中流域的暴雨统计时段:我国一般取1、3、7、15、30日,其中1、3、7日暴雨是一次暴雨的核心部分,直接形成所求的设计洪水 部分,而统计更长是为了分析计算起始时刻的流域蓄水量。某流域不同时段年最大雨量统计表时间(月、日)点雨量面平均雨量最大1、3、7日面雨量及起讫日期A站B站C站6.30

5、5.30.21.8 7 7月月4 4日日为年最大1日:X1日=128.8mm=128.8mm8 8月月22228 8月月2424日日8 8月月为年最大3日:X X3 3日日=165.5mm=165.5mm7 7月月1 1日日7 7日日为年最大7日:X X7 7日日=234.0mm=234.0mm。7.150.426.625.334.1 7.27.311.510.814.712.3 7.4134.8125.9124128.2 7.532.521.41021.3 7.65.610.54.76.9 7.735.525.227.629.4 7.83.77.11.44.1 7.911.15.89.78.

6、9 8.186.60.26.94.6 8.1922.72.45.410.2 8.20.0 8.218.2242.651.754.849.7 8.2360.168.653.560.7 8.2481.854.132.356.1 8.252.310.11.1 2 2、面降雨量资料的插补展延1950196019701980利用近期雨量:X多 X少 3 3、特大值的处理 系列中是否含有特大暴雨直接影响系列的代表性。一般暴雨变幅不很大,若不出现特大暴雨,统计参数均值、Cv往往会偏小,但加入特大暴雨,未作特大暴雨处理,又会使统计参数偏大。例例7-2 :福建长汀县四都站,根据1972年以前最 大一日雨量系列计

7、算:据此求得:(1)特大值的判断 经验频率点据明显偏离曲线。模比系数大,暴雨的量级突出。河北:63.8,河南:75.8,内蒙:77.8.(2)特大值重现期的确定 一般认为,当流域面积较小时,流域平均面雨量的重现期与相应洪水重现期相近。4、面雨量频率计算 适线法:经验频率(期望值公式)、线型(P-型)。Cv0.6,Cs3.0Cv;Cv Wm ,则取Pa=Wm 流域最大蓄水量 Wm 和消退系数K 流域最大蓄水量 Wm 采用蓄满产流模型,用实测资料分析率定(参考有关资料)。采用实测雨洪资料分析确定:取若干次洪水,其前期十分干旱(Pa 0),),降雨量相当大,达到全流域蓄满产流,取各次洪水损失的最大值

8、。损失损失=降雨径流降雨径流 流域实际蓄水量在0 Wm之间变化。湿润地区80140mm。消退系数K:消退系数综合反映流域蓄水量因流域蒸散发而减少的特性。流域蒸散发取决于:流域蒸散发能力,流域供水条件,即流域蓄水量。计算公式:计算公式:流域蒸发能力:Em=E0:例例7-47-4:前期影响雨量Pa的计算(Wm=100mm)WmPPaR三变量相关图三变量相关图:两时段降雨两时段降雨P1=49mmP2=81mm降雨开始时降雨开始时Pa=60mm由P1=49mm,查得查得R1=20.0mm由P1+P2=130mm,查得查得R1+R2=80.0mm则第二时段净雨则第二时段净雨R2=80-20=60mm三变

9、量相关图的应用:降雨径流相关图也可简化为降雨径流相关图也可简化为P+Pa R 关系关系:地面净雨、地下净雨的划分 划分原理 蓄满产流只有在包气带蓄满后才产流,此时的下渗率为稳定下渗率fc。根据产汇流理论,利用下式可将各时段净雨h(等于径流R)划分为地面净雨、地下净雨:其中:其中:净雨大于稳定入渗,净雨应包含由稳定入渗形成的地下净雨和地面净雨。fc 推求:利用实测的降雨、径流资料推求:分割次降雨流量过程,得降雨对应的径流和地下径流,即得一次降雨P、R、Rg 关系。雨前土壤含水量:W0(Pa)=R+Wm P,然后进行产流计算得产流过程R(t),即净雨过程。根据上述公式采用试算法求 fc。例例7-5

10、7-5:某流域一次降雨径流过程,利用三变量相关图求得各时段产流量如下表,分割流量过程线得总径流量、地下径流量118.1mm、38.1mm,推求稳定下渗率 f c。某流域一次降雨过程及各时段产流量某流域一次降雨过程及各时段产流量时段序号降雨历时(h)P(mm)h(mm)1614.57.6244.63.73644.444.44646.546.55614.814.8611.11.1总计118.1(38.1)先假设f c=2.0mm/h,有:再设fc=1.6mm/h,有:与38.1mm相近,因此,确定该场洪水的fc=1.6mm/h。hg=47.1mmhg=38.6mm稳定下渗率fc计算表时段序号降雨历

11、时(h)P(mm)h(mm)fc=2.0mm/hfc=1.6mm/hhg(mm)hg(mm)1614.57.60.524 6.3 6.3 5.05.0 244.63.70.804 8.0 3.7 5.13.73644.444.41.000 12.0 12.09.6 9.6 4646.546.51.000 12.0 12.09.6 9.6 5614.814.81.000 12.0 12.0 9.69.6 611.11.11.000 2.0 1.1 1.61.1总计118.147.1 38.6 设计净雨的推求 设计面暴雨+设计Pap推求径流深,该径流深等于设计净雨,划分径流过程得设计地面、地下净雨

12、。设计Pap的计算:设计条件下的土壤含水量即设计Pa。取设计Pap=Pap=Wm m 雨水充沛,土壤湿润。3030日设计暴雨过程日设计暴雨过程 扩展暴雨过程法 同频率法 当得出Pap Wm时,则取Pap=Wm。上述三种方法中,扩展暴雨过程法用得较多,第一中方法仅适用于湿润地区。同频率法往往误差较大,常出现一些不合理得现象。二、初损后损法产流量计算 超渗产流概念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地下水埋藏很深,流域的包气带很厚,缺水量大,降雨过程中的下渗的水量不易使整个包气带达到田间持水量,所以不产生地下径流,并且只有当降雨强度大于下渗强度时才产生地面径流,这种产流方式称为超渗产流。超渗产流示意图初渗阶段,降

13、雨全部损失不稳定下渗、稳定下渗阶段产流量初损阶段:历时为t0。降雨损失I0,不产流。后损阶段:损失按平均下渗能力来计算:+P P超渗产流的产流量计算 初损量I0的确定:小流域:径流过程的起涨点以前的累积雨量可以作为初损的近似值。大流域:则要考虑流域内各雨量站至流域出口断面汇流时间不同的问题。分别确定各自的产流开始时刻,再确定初损。实际工作中:常根据各次降雨初损I0、土壤含水量Pa,以月份(M)为参数绘Pa M I0相关图以备设计时查用。I0(mm)4567M(月份)Pa M I0相关图或绘Pa i I0相关图 平均后损率 对多次降雨资料分析,确定平均后损率f。一次降雨形成的径流深R:因此:例7

14、-6:某次实测降雨过程,降雨开始 Pa.0=15.4mm,推求净雨过程。已知:根据当地Pa M I0相关图得:I0=31.0mm,多次降雨资料分析确定的流域平均后损率为1.5mm/h。初损后损法求净雨深计算表日时P(mm)I0(mm)f t(mm)h(t)(mm)1.361.21.26917.817.89123612.0(1h)3(2h)21.0 12158.84.54.3 15185.44.50.9 21247.74.53.2 18221.91.90.0 合计78.83129.4 第六节 设计洪水过程线推求 降落在流域上的雨水,从流域各处向流域出口断面汇集的过程,称为流域汇流。设计洪水过程线

15、推求:即由设计净雨(地面、地下净雨)通过流域汇流推求设计洪水过程线。一、等流时线法汇流计算 基本概念概念 流域各点的地面净雨流达出口断面所经历的时间,称为汇流时间()。流域汇流时间用m表示。将流域上汇流时间相等的点子连成一条曲线,就是等流时线。两条相邻等流时线间的面积称为等流时面积(f1、f2、f3、.)。两个时段(两个时段(2 2 t)t)、净雨、净雨(h(h1 1、h h2 2)、3 3个等流时面个等流时面积(积(f f1 1、f f2 2、f f3 3)形成的地面径流过程分析形成的地面径流过程分析:一般的:二、经验单位线汇流计算 单位线意义及基本假定 定义 一个单位时段内,某一特定流域上

16、均匀分布的单位地面净雨深,在流域出口断面形成的地面径流过程线。单位净雨深:一般取为10mm。单位时段t:可取1、3、6、12、24h等等,依流域大小而定。倍比假定:如果单位时段内的净雨不是一个单位而是k 个单位,则形成的流量过程是单位线纵坐标的 k 倍。单位线基本假定 叠加假定:如果净雨不是一个时段而是m个时段,则形成的流量过程是各时段净雨形成的部分流量过程错开相加。Q=Q1+Q2+Q3 单位线的推求 方法:利用实测降雨径流资料推求。选择时空分布较均匀,历时较短的降雨形成的单峰洪水。步骤:根据流量过程线求地面径流过程。利用降雨资料,推求地面净雨。根据地面净雨及其对应的地面径流过程线推求单位线。例7-7:已知某流域实测流量资料分割后的地面径流过程以及推算出的地面净雨过程(如下表),分析单位线。单位线分析计算表时间(月.日.时)地面径流量(m3/s)净雨深(mm)净雨15.7mm产生的径流量(m3/s)净雨5.9产生的径流量(m3/s)单位线纵坐标(m3/s)修正后单位线纵坐标(m3/s)单位线时段数(12h)9.24.9000 0 09.24.2112015.7120076 76 1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