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难教学设计 李白蜀道难教学设计

上传人:1520****426 文档编号:331545740 上传时间:2022-08-23 格式:DOCX 页数:55 大小:61.9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蜀道难教学设计 李白蜀道难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蜀道难教学设计 李白蜀道难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蜀道难教学设计 李白蜀道难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蜀道难教学设计 李白蜀道难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蜀道难教学设计 李白蜀道难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亲,该文档总共5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蜀道难教学设计 李白蜀道难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蜀道难教学设计 李白蜀道难教学设计(5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蜀道难教学设计 李白蜀道难教学设计【篇一】蜀道难教学设计蜀道难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教学目标:(1)通过感知、理解,体会本诗的意境及李白飘逸豪放的艺术风格。(2)掌握一定的诗歌鉴赏技巧教学重点:感受本诗艺术风格的同时分析鉴赏。授课时数:一课时授课方法:诵读法、点拨法授课过程:一、导入新课二、作者生平简介三、教师范读课文,正字音四、研读课文1、诗人怎样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的?以山势之高,以树姿之态,以声响之大状其险,让人望而生畏。2、诗一开五丁开山、六龙回日?蜀君开国是强调古蜀国长期闭塞的状况;五丁开山的传说是说明蜀道的来由;赞扬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勇敢精神。六龙回日的传说来反衬山势的高

2、危惊险。不禁想到“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4、最后一段作者所表达的意图。四川是个易守难攻的地方,如果有野心的叛乱者与朝廷对抗,朝廷的军队很难攻进蜀中平定叛乱者,因而就会造成战乱局面。表明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5、“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在诗中三次出现,是不是简单的重复?为什么?形成一个以主旨句贯穿全诗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有一唱三叹之效。三叹者,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五、文章主旨本诗生动地描写了难于上青天的蜀道,并且描写了蜀道上的奇异风光,壮丽景色。表现出诗人对山河的热爱。同时将人间险恶与蜀道难进行了有机的对比,表现了诗人对国事的担忧。六、艺

3、术特色()善于把想象、夸张、衬托等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豪放飘逸。()发展了乐府古题,字数参差错落,句子长短不一。七、作业(1)背诵(2)发挥想象,写一金牛道、阴平道和米仓道,最重要的金牛道就是剑门蜀道。三国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大剑山(剑门山)中段,依崖砌石为门,故名剑门关,并在大小剑山之间架筑飞梁阁道,剑阁也因此得名。剑门关峭壁如城墙,独路如门,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成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古蜀道的咽喉。从凤州到剑州的110里路段,原有桥阁90000余间,都是在悬崖绝壁上架成,而今已荡然无存了。只是前些年在古剑门关的遗址上重新修建了一座城关,成为它身后千年古道的一个崭新标志。剑门关下,就是诗仙李白慨

4、叹:“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剑门蜀道。这北起西安,南至成都的沧桑古道,曾是中原通往西南的咽喉要道,而处于剑门蜀道中心,位于四川广元的这剑门关,乃“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兵家必争之地,凡有志于蜀中称王者,必先攻下这个天险。“打下剑门关,犹如得四川”,从三国孔明建关设尉起,剑门关就是一个异常雄险的古战场。横亘在蜀道上的剑门关,是一座座绵延百里的砾岩山峰,所谓“剑门无寸土”就是指剑门那寸草不长的特大砾岩,从正面看,这石壁恰似铜墙铁壁的天然城郭,把自秦岭而来的千里群山横阻于此,也阻断了自中原而来的步履;从侧面看,则如排天巨浪,汹涌澎湃;从背面看,像一群飞驰的骏马,让一切来犯者望而生畏。教

5、学反思:加强对学生的诗歌鉴赏考点的深入。对于这篇文章而言,要让学生了解蜀道的重要作用,进而理解这篇文章。 李晓娟【篇二】蜀道难教学设计感受“仁者”的温度仁者爱人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教学设计)浙江省宁海中学杨明315600教学目标:1、理解积累:掌握病、伐、趋、微、其、经在文中的意思,重点掌握立、达、盍、诸的意义和用法。2、名句背诵:背诵1.6、5.26两章。3、感受鉴赏:,鉴赏“爱人”的具体表现,感受孔子“仁者”的温度。4、思考领悟:领会“仁”的具体思想内涵,正确认识孔子的仁爱观。教学重点与难点:1、理解领会“仁”的丰富内涵,感受“仁者”的温度。2、正确认识孔子的仁爱观。课时安排:2课时教

6、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易中天问于丹:你们美女也喜欢孔子吗?在你们心中,孔子是什么样的?于丹答道:我不主张从性别的角度去看孔子,在我的心目中,孔子只有温度,没有色彩。康德曾说过: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青。这话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于丹的观点,即孔子的理论是适合男女大众的,具有普遍性,所以没有色彩。那么孔子的温度体现在哪里?在今天这个略感寒意的初冬的下午,我们一起来学习仁者爱人,来感受孔子身上散发出的人性的温度。(板书“仁者爱人”)二、说文解字,切入课题。1、解字:仁字在论语中共出现109次,有58个章节都涉及仁字。所以,儒家学说甚至被称为“仁学”。仁字从象形字演化而来,说文解释为“仁,亲也,从

7、人,从二。”礼记郑玄注:仁是相人偶之意,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PPT)仁字人旁加个二字,为什么不加一呢?一说明一个人只要做好自己、管好自己就行了。加二就是两个人,除了要管好自己以外,还要管好另外一个人。那就产生了相互关系,发生了怎样相处、怎样相助、怎样相爱的问题。仁就是用以协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关系变得和谐的方法。你自己处好了,对人也好了,就是仁者了。(PPT)南怀瑾论语别裁2、仁,就是爱别人,爱身边的每一个人。儒家思想最精髓的东西,亦即讲“仁”。俗话说:“智者可赞,而仁者则可敬也!” 智者,是头脑聪明,善于了解别人的人。与智者相比,仁者的内心是温柔的,他不仅爱自己,更爱别人。仁者就

8、像一位宽容慈祥的长者,他能善待生命中的每一个人,甚至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一虫一鸟。所以,仁者更令人敬佩。 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亦即自己想有所树立,马上就会想到让别人有所树立。自己想要实现理想,马上也会想到帮助别人实现理想。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推己及人,就是实现仁义最好的办法。(PPT)于丹论语心得3、小结:由此可见,仁的本质就是爱人。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关心人,爱护人,体贴人,以人为本。三、整体感知,理解“仁”的具体表现,感受仁者的温度。1、公元前460多年的某一天,孔子在和弟子讲学的时候,谈到了人的志向,于是就有了一段著名的对话。请大家朗读5.26章

9、。(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5.26章)思考:品读三人的对话,想一想他们分别有怎样的人格特征?尝试以因声求气之法感受不同的人物情态。并思考师生三人各言其志,有什么不同?明确:师生三人各言其志,志有高下之别。子路是侠士,豪侠义气,义胆忠肠,喜善好施,乐以助人,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强调在物质上的共享,以此体现出“爱人”之心,表现出对“仁”的追求。颜渊是仁人,仁者之风,不自我夸耀,不施劳于人。像孔子所说:“其心三月不违仁。”是心中有仁而不违仁。孔子是“圣人”。圣人之行,“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圣人方能“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老有所养,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正是理想的大同社会,老、中、青

10、三代各有所属,社会才会和谐稳定。由此看来,孔子的胸怀博大,境界更高。所以朱熹引用程颐的话:“夫子安仁,颜渊不违仁,子路求仁”,这是三人不同点。共同点则是均无私吝之心,只是程度高下不同而已。清 刘宝捕论语正义说:窃谓子路重伦轻利,义者之事也。颜子劳而不伐,有功而不德,仁者之事也。夫子仁覆天下,教诚爱深,圣者之事也。(PPT)2、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老者,少者代表年龄上的大众,朋友则代表人际关系上的大众,这三者不就是芸芸众生的代表,以仁道来关怀信任他们,不正是体现了对人性的尊重,对人的体贴、关爱、和同情之心吗!这种情怀在以下哪些章节中同样体现出来?(引导学生自主品读10.17、7.9、1

11、5.42、9.10四章)3、齐读10。17章,你感受到怎样的为人之道?(问人)第六章中的“不问马”的解读:在论语里,马不是普通的动物或牲畜,而是财富和地位的象征。古代文献中提及的“六牲”,郑玄注为:马、牛、羊、猪、狗、鸡。可见马不是普通的动物或牲畜,而是位居上古祭祀“六牲”之首,因此先秦文献中经常车、马连言,说到马就意味着有车,说到车也就包括着马。例如论语 雍也: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乘肥马,即乘肥壮之马所拉的车。”“马是国之大用”,就在于它是春秋时代重要的交通工具,其价值有逾于今日之轿车,而且并不是平民百姓所能够享受的。礼记 曲礼下:“问士之富,以车数对。问庶人之富,数畜以对。”可见,

12、车马数量,还是衡量士财富的一个标准。许倬云周人的生活一书中认为:“车马在西周,除了实用意义外,还有礼仪的意义。一个贵族能使用的车马数量及其装饰,都按等级而增减。一国一家能动员的兵车数字,反映的不仅是兵力强弱,也说明其掌握资源的大小。”因此,无论对于个人还是国家来说,马都不是普通的动物,而是财富甚至是地位的象征。再看论语中的车马。公冶长第19则“崔子弑齐君,陈文字有马十仯!辈宦拮拥倪本形杂谑畞车马这样的巨额财产,陈文子弃之如敝履,毅然离开齐国。孔夫子对于他的行为赞为“清矣”。子路的“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理想也是子路重义轻财、豪爽个性的鲜明体现。至此,则不难理解程树德论语集释对此的

13、注解:“不问者,世人多重财产,圣人独否。”(有这样一个文化背景的介绍,学生对孔子的思想精神的理解才有一个中介,一个基础,学生认为这个文本中揭示出了孔子的“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是建立在文本本原的基础上,来源于学生自己真切的认识。)明确:马厩失火,如果马烧死或烧伤,孔子势必只能徒行,有违礼制。而在马厩失火的情况下,孔子仅仅只关心人,不理会贵重的马。并且,孔子所问的人,不是他的家人,而是家里的奴仆马厩里的马夫和下人。孔子只问地位低下的奴隶,而不问时人所重的尊贵的马,恰恰是更彻底更鲜明地体现了孔子轻财、博爱的伟大品格。一个人的修养如何,体现在遇到突然事件之后不假思索的言行。在士大夫家,负责照管马的一

14、定是下人,而不是主人;在当时情况下,一匹马的价值非常高。马棚失火,如果主人听到之后,首先开口就问马的情况,那是把财物放在第一位;首先开口就问是否伤人,那是把人的生命放在第一位。当然,人与马都是生命,但是,人是同类,所以,在不能同时兼顾的情况下,理所当然应该先关心人的生命安全。这也就是孟子所说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的意思,也就是孔子所说的“推己及人”的体现。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以人为本。 4、为什么孔子“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这体现了他怎样的人文情怀?(礼丧)明确:丧者哀戚,于其旁不能饱食,此所谓恻隐之心,就是同情心。不吃饱饭肯定不是礼的规定。而孔子之所以如此,完全是他的“将心比心”,

15、因为体味旁人的心情,而使自己也保持了哀戚之心,所以吃不饱。当然,我们今天没有必要真像圣人那样,去参加人家的丧礼就连饭都不吃饱。但是,现在社会上的一些人有没有在人家的丧事中大吃大喝,猜拳行令,置人家的哀伤于不顾呢?5、全体女生齐读15.42章,思考:为什么孔子对师冕说的话是不厌其烦,详尽至极?(导盲)明确:作为一个盲人,初到一个不熟悉的环境中,一定步履艰难。由阶到席,一路走来,孔子亲历亲为,逐一介绍,这是一种人文关怀,不仅是做善事,而是换位思考,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基础上的反思,即“己之所欲,亦施于人”。所以相师之道就是孔子仁爱之心的具体表现。6、有人评论孔子对待盲人乐师的叙述“说得极平实极

16、浅易”,“活画出一个相师仪节来了”(牛运震论语随笔)。说说这一章是运用什么方法使人物生动可感的。如果这一章换成“孔子对盲人充满同情心,走路时提醒他注意脚下,坐后向他逐一介绍在座的人”之类说法,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PPT)明确:这一段主要用客观叙述、白描手法,寓情感于客观叙事之中,突出孔子尊重、体谅、关心人、特别是关爱弱者的“仁爱”精神。不加评论而用朴实的行动将孔子身体力行、以身作则的榜样作用呈现在我们面前。这也是含褒贬于客观叙述之中的“春秋笔法”。如果改用其他,难以达到如此感人效果。7、男生齐读9.10章,思考:面对这三类人,孔子为什么要“必作、必趋”?(尊礼)明确:孔子看到有丧服的人,他要“作”、“趋”,是因为他的心情有了变化。就像7.9章说的那样,有了恻隐之心,悲戚之心,所以要如此做。看到盲人,他会特别严肃起来,是为了表达自己的关爱之心同情之意。至于看到穿着礼服的人,也是因为别人在进行庄重的祭祀活动中,孔子应该也一样要努力去感受一份庄重的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