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语文教学反思

上传人:工****文 文档编号:331531508 上传时间:2022-08-22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2.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语文教学反思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语文教学反思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语文教学反思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语文教学反思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语文教学反思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语文教学反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语文教学反思(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语文教学反思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语文教学反思1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七组课文,原名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纪念叶圣陶先生,是作家肖复兴在1992年为纪念叶圣陶先生而作。文章回忆1963年叶圣陶先生给“我”批改作文,并请“我”到他家做客,使“我”受益匪浅的成长经历,表现了叶圣陶先生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堪称楷模的文品和人品。 课前我试想采用单元整体教学模式,将本组课文以“成长”为主题串联,分设“立志”“感恩”“独立”“挫折”四个环节,但是在设计时我发现本组课文在写法和内容上都缺少整合点,反而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可以和习作教学整合,乌塔可以和口语交际整合。所以那片绿绿的爬山

2、虎我采用阅读教学模式,以课文学习带同步阅读,实现阅读内容的扩展和阅读方法的迁移。在教学过程中,第一课时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学习叶老先生修改作文的内容。第二课时体会叶老先生在做人和做文两方面对肖复兴的影响。这节阅读教学课,主要目标是采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课文的结尾肖复兴说:“我很庆幸,自己第一次见作家,竟是这样一位人品和作品都堪称楷模的大作家。”对这个含义深刻的句子,引导学生抓住“楷模”来理解。“楷模”就是“模范”“榜样”,那么叶圣陶先生在人品和作品方面有哪些让肖复兴和我们学习的呢?这样学生联系上文的内容,学习叶圣陶修改文章的一丝不苟和待人的平易近

3、人,抓住相关的句子和关键词,体会人物的特点。第二个含义深刻的句子是结尾的“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这个句子比较难理解,上文两次提到爬山虎,一次是在刚进叶圣陶家门时作者看到的爬山虎,“绿葱葱”的,阳光仿佛都成了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闪烁着迷离的光点。”这是作者第一次去一个作家家里做客,而且是这么鼎鼎有名的大作家,心情该是多么激动、兴奋呢,这种心情体现在景色之中,要启发学生理解景色描写中寄托的情感,有些难度,在课堂教学中我启发不够,处理得有些生硬。第二处描写是在和叶老先生畅谈了一下午后,作者看到院子里的爬山虎“绿的沉郁”,“虎虎有生气”,这样生气勃勃的爬山虎是作者此刻“充实”“自

4、信”心情的表现,但是因为铺垫不够,学生也没能引到这层面来。总结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语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方法,进而迁移到同步阅读中的晨读,理解最后一句话“我们阴暗潮湿的教室仿佛成了迷人的宫殿”的含义,同样需要联系上文中晨读时老师为“我们”读书,各种各样的书籍充盈了我们的心灵,我们深深地陶醉在了这知识的海洋中。但是在教学中,这一设计没有实现,一是课内阅读时方法落实得不好,因此课外阅读中学生没能使用这一方法;另一方面,此环节的操作不够明晰,每一环节做什么,对学生的要求要明确。总之,本课在设计上出发点是很好的,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具体实施不够细致,对课堂中的具体环节预设不够充分,导致没能达到教学效果。

5、不仅要想到我想在课堂上实现那些目标,也要预想每一环节学生的反应和应对,让一节课的每一环节都在意料之内,这是我在今后教学中该注意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语文教学反思2 这堂课一开始,我板书课题后就让学生交流一下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与爬山虎的脚写的内容有什么不同?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写了叶圣陶老先生给“我”修改作文和请“我”到他家做客的两件事,而爬山虎的脚主要是写了爬山虎的叶子、脚的形状特点以及它的脚是如何爬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也写了爬山虎,但并不是课文的重点。再交流之后,让学生明确学习这篇课文的重点是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懂得学作文应先学做人。 在明确学习的重点之后,我指导学生在课后资料袋中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

6、。修改作文的方法,语句上的修改,这些都对学生的习作很有启迪,因而我把第一课时的教学重点锁定在了这一部分的学习上。我先让学生找一找叶老先生用了哪些方法来修改“我”的作文,再和学生一起来归纳一下方法,简化为四个字,分别是“改”、“断”、“删”、“补”,从而体会叶老先生修改作文的认真态度。接下来,我来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对于课文的朗读,特别是几句长句子,比较拗口。我采用抽读形式,发现学生积极性很高。在这么久的语文教学中,自己忽视了这一点,认为每天给时间孩子们去预习,应该读课文问题不大,所以在教学中,很少花时间请学生一段一段地读。但是检查下来,很欣喜地发现学生预习工作还是做的不错。当学生读完后我让学生

7、自己去评,发现孩子们听的很认真,而且在评时能及时地发现优缺点。其次检查,你读懂了什么,作适当的批注。这样在教学时就能有的放矢,引导学生预习时,提出问题。学生的感悟和问题,表达了他们的理解和疑问。其中的几个问题抓住了文章的难点,体现出了学生在预习时的思维火花。如能长此以往的做好预习工作,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这样,在课堂上就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这也是,我以后要着重培养学生的一种习惯。回过头来看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总觉得还是有不少的缺点。以读为本,自觉得读得还不够到位,特别是针对学生的朗读,作出恰如其分的点评,还不是很到位。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语文教学反思3 我执教的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8、,这篇课文是作家肖复兴在1992年为了纪念叶圣陶先生写的回忆文章,回忆1963年叶圣陶先生给“我”批改作文,并请“我”到他家做客,使“我”受益匪浅的成长经历,表现了叶圣陶先生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堪称楷模的文品和人品。 上课的导入我先让学生谈谈对叶圣陶的了解,然后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一片课文爬山虎的.脚,让学生通过对比今天要学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有什么不同,然后让学生读课文,画出生字词语,接着我检查孩子读书和生字词的情况,最后通过品词析句来学习课文第一部分,引导学生就“叶老是怎样修改我的作文的”和“我有什么感受”这两个问题进行交流,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修改作文的方法。学生解决这一问

9、题时,我让学生边读书边用笔画出修改处,再用不同的符号把表达作者感受的句子标识出来;还让学生认真阅读课后“资料袋”中一张画像的修改原稿,然后通过讨论交流,了解叶圣陶先生用了哪几种方法修改这篇课文。课文的“修改作文”部分,很有特点。具体事实心理感受的写作特点,修改作文的方法,语句上的修改,这些都对学生的习作也有所启迪。因而我把课堂教学的重点就锁定在了第一部分的学习上。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我紧紧抓住“春风拂面”,让学生一次次回到文本中去感悟,研读。学生在“密密麻麻”“到处”中感受到叶老的认真。在“愣住”中放大作者此时的内心感受。在字词句的修改中,学生感受到叶老的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在评语中,让学生感

10、受到叶老的平和,以及对一名文学爱好者的鼓励和殷切期望。这一股股暖流给予作者春风拂面的感觉,树立了写作的信心。教学时,我关注了以下几个方面:一、凭借教材,实现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有机统一。教材中,作者在叙述叶老怎样修改“我”的作文时,蕴含了修改作文的方法,既具体又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水平。在教学中我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这个资源,让学生从中学习修改作文的基本方法。叶老先生修改的作文及其对作者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我也利用这些资源,不仅让学生体会如何作文,更让学生体会如何做人。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寻求新知。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在轻松、平等而又浓烈的气氛中主动获取新知。在理解课

11、文这个环节中,我这样安排:先出示自学提纲:1、拿到叶圣陶为我修改的作文,我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2、画出相关句子,然后读读。学生根据我出示的自学提示,快速读课文去找到答案。三、整合资源,实现教学资源的教材与多种文本的有机融合。语文学习的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所以,我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充分运用已有的资源,如:一张画像的原文及修改文、学生自己的习作等,把语文学习从课本延伸到其他相关文本,拓展语文学习的途径,在开放中丰富教学资源,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回过头来,再看整个教学过程。觉得还是有不少的缺点。一、以读为本,自觉得读得还不够到位。初读课文后,没有检查孩子读课文的情况,还有

12、读词语的形式比较单一,应该指名读、男女生对比读、默读、齐读等方式让学生熟悉词语后,再去整体感知课文,亲近文本,但是在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时,指导的功力还不够,特别是针对学生的朗读,没有作出恰如其分的点评。二、第一课时的容量比较大,所以在讲解完课文第一部分的时候,已经没有时间去让学会写生字了,所以在第一课时的内容的安排上不太合理,今后要多思考第一课时应该教什么,怎么教。文章来源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语文教学反思4 在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的教学过程中,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自寻新知,我设计了下面各个环节开展教学。 一、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求知欲。为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创造条件,为激发学生对新

13、课的兴趣,全身心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在引入新课时,我以学生置疑为线索,改变了以往谈话导入的做法。利用叶圣陶先生是怎样评肖复兴的习作的这个问题作为引入新课。目的是通过这个问题来完成这一段的教学内容,进而引出叶圣陶先生是怎样修改我的习作的。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寻求新知。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在轻松、平等而又浓烈的气氛中主动获取新知。在理解课文这个环节中,我这样安排:先出示自学提纲:叶圣陶先生对我作文的评语是怎样写的?看了叶圣陶先生的评语,我非常激动,从哪儿可以看出我为什么那么激动?划出含义深刻的句子。让学生读自学提纲,接着要求学生读第一部分的内容,采用自学法,让学生独立完成自学提纲。

14、在解决划出含义深刻的句子这个问题时,我以读讲结合的方法来完成这个教学任务。为了解决叶老先生是怎样修改我的习作?这个问题,我利用过渡语言设疑导入:作者的感受这么深的原因是叶老先生仔细、认真地为我修改习作,那叶老先生是如何修改我修改习作的?我采用自学法让学生通过读读划划来完成这个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小结、归纳出修改习作的一些方法。这样设计的目的是通过学生评评议议,教师采用读讲结合的方法,促进学生深入地理解知识,为如何掌握修改作文的方法扫除障碍。三、在练习中巩固新知,深化新知。课堂的修改练习是对掌握新知的延续和提高,学生的知识必须经过训练,才能转化为技能。因此,我讲读课文之后,根据叶圣陶先生为

15、肖复兴修改习作的方法,采用师生共议对比体会小组讨论的方法,来修改肖复兴的获奖稿的部分内容。修改训练,层层深入形成阶梯性,有目的地促进学生修改自己习作的能力。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语文教学反思5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作家肖复兴在1992年为了纪念叶圣陶先生写的回忆文章,回忆了1963年叶圣陶先生给“我”批改作文,并请“我”到他家做客,使“我”受益匪浅的成长经历,表现了叶圣陶先生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堪称楷模的文品和人品。这篇课文的篇幅较长,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比较多。这样的文章对刚刚升入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很有难度。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往往停留在文字表面,对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不容易理解,对文中所表现的叶老关爱下一代的精神也缺少深刻的感受。基于此,我想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和感受叶老认真的态度,以及对下一代的关爱就是教学难点。感受叶老的人品和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就是教学重点。教学中力图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不同内容的对比,补充课外资料等方法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学习目标通过自主阅读,批注,交流:1.体会作者对叶老先生的认识。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叶老对作者的影响。学习重点体会作者对叶老先生的认识学习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