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反思关于语文课程性质问题的两点新思考

上传人:I*** 文档编号:331240637 上传时间:2022-08-17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9.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行动反思关于语文课程性质问题的两点新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行动反思关于语文课程性质问题的两点新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行动反思关于语文课程性质问题的两点新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行动反思关于语文课程性质问题的两点新思考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行动反思关于语文课程性质问题的两点新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行动反思关于语文课程性质问题的两点新思考(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行动反思关于语文课程性质问题的两点新思考 金业文语文课程的性质,具体来说就是文与道、工具性与人文性(思想性)的关系,一直是语文教育研究当中的一个聚讼不已、争论不休的话题,至今仍未停息。然而,细细想来,人们的观点这里指讨论中占主流的又是针锋相对的观点“工具论”和“人文论”,其实没有本质区别。一般说来,“工具论”者虽然强调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即强调语言训练在语文教学中的优先地位,但一般并不否认语文课要渗透思想教育;而“人文论”者虽然强调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即强调语文课程的思想教育、人文教育功能,但一般也并不否认语文课要进行语言教学。不难发现,语言教学和价值教育的结合乃至统一,其实是双方的“交集”。既

2、然如此,我们再在这个问题上各执一词、牵扯不清,似乎没有太多的意义。笔者更主张把上述话题转换或深入到以下两个层面:(1)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于什么,或者二者统一的基础是什么;(2)怎样才能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一、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基础辩证法大师黑格尔指出,举凡两个相异的规定或范畴的统一,并不仅仅是纯粹直接的或漫无规定性的空洞统一,相反,必须通过一定的中介才得以结合。我们可以这样说,如果不认识或忽视中介因素,所谓联系、统一是不可能真正实现的。语文教育作为一项培养母语素养的教育活动,一切外界刺激或教学内容必须经由主体自身的言语实践活动才能真正发生效力,因之,工具性与人文性这两个方面,也只能

3、在主体身上得到统一。所以,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基础或中介就不能不是学习者的主体性及其言语实践。然而,长期以来语文教育虽然也时常吁求文与道、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可是由于种种原因,主体实质上成了与教学活动无涉的外在者,繁琐的理性分析代替了主体亲身的言语实践,学习者的主体性实质上不在场。学习者的主体性不在场,统一又如何可能呢?正如郑国民所说:“语文教育在争论着该以思想内容教育为主或是以语言形式教育为主,还是两者统一的时候,却遗忘了作为学习主体学生的存在。(语文学习)由于被掏空了主体精神而降格为毫无生命活力的外在工具,文和道在无奈和劳碌中简单化为两张皮。”二、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基础

4、为何缺失我国传统语文教育向来注重“意会神摄”的整体综合式教学,向现代转型之后,尤其是白话文教学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建国之后,理性分析本位或对象性分离(分析)思维逐渐居于语文教学的统治地位。建国前的很长一段时间,旧式的以吟诵、感悟为主的教学方法依然为大部分语文教师所延用,到了1950年代初,移植于前苏联文学教学法的“红领巾教学法”以其步骤清晰、可操作性强等特点,逐步被语文教师普遍采用。时至今日,尽管这种教学方法广受质疑和批判,但是其统治地位没有得到根本动摇。“红领巾教学法”的基本步骤是:时代背景作者介绍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后来,这一程式又被1956年制订的初高中文学教学大纲所借鉴,提出了与之

5、相似的“五步教学法”: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阅读(掌握文章大意);分析作品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总结(使学生对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有综合的认识);复习。“红领巾教学法”和“五步教学法”的最大特点是还原分析,即把原本统一的文本切分、还原为“时代背景”、“作者介绍”、“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等几个独立的部分,逐项条分缕析,注重对文本的精确化理解,以获得条理性、确定性、普遍性的知识和结论。在这里不是把文本当作学习者“观照自我”的有机生命体来体验,而是当做一个对象性的外在于学习主体的客观知识来拆解和认知,它实际上“预设了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分离;预设了与主体及其实践绝对无涉的事物本身

6、。观察者、观察手段和过程与观察对象无关,主体及其实践不但不构成客观事物的要素,相反,客观描述的前提正是排斥主体因素”。这样,学习者与学习对象实际上成了彼此外在的“各自一方”,知识也就无法真正融入学生的心灵。而且,这种理性分析模式的片面性还表现在,它忽视了人存在的多维性,没有给人的体验、情感、灵性、想象等非理性因素以足够的重视,把人的体验、情感、灵性、想象淹没在繁琐的、抽象划一的知性分析当中,从而导致理性对人的感性生命的压抑。当学习者缺了真切体验、没了激情勃发的时候,他们的主体性又如何能够生发呢?此外,如上所述“红领巾教学法”和“五步教学法”直接移植于前苏联的文学教学法,这种教学法本身则是凯洛夫

7、教育学的产物。凯洛夫教育学除了知识中心、程序控制的基本旨趣外,还坚持“在学校的一切教学工作中,绝对保证教师的领导作用”,视教师为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有决定作用的因素”,主张教师的单向“讲授起主导作用”。它所内含的思维假设是知识可以不依赖于学习者自主建构而独立存在,因而学习者的积极性、主动性不被重视。所以,有学者称凯洛夫教育学的最大弊端就是“儿童缺失症”和文化专制主义。由上观之,在理性分析主义的宰制之下,现代语文教育模式实质上可以概括为一种理性化的教育范式,带有主客分离和单纯外施性等特征。主客分离把学习者和学习对象区隔成了彼此外在的“各自一方”,主体成了与教学活动无涉的外在者;也由于理性驱逐了

8、人的感性、激情和自由,繁琐的讲解分析代替了主体的亲身实践和体验,所以,学习者的主体性不但没有得到发挥反而被遮蔽、被消解,“中介”不存在了,统一自然成为不可能。三、工具性与人文性如何实现统一既然我们找到了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基础(中介)学习者的主体性及其言语实践,同时又发现了统一的基础(中介)缺失的根源科学理性主义的宰制,那么接下来在促进二者统一方面,我们至少应该做好以下工作。1尊重汉语学习重在感性把握和“实践性很强”的特点,变“理性分析”中心为“言语实践”中心,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多种形式的语文实践活动(听、说、读、写),让他们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勿以教师的分析和程式化的讲解代替学习者自己的亲身实践、体验和感悟。2注重学习者情绪的调动。语文教育还有以情感见长的特点,没有情感的勃发,主体很难真正融入文本,更谈不上什么真切的体验了。当学生与教学、与文本两相分离的时候,所谓语言学习(工具性)也好,人文教育(人文性)也罢,都外在于他,又怎能在他的身上得到统一呢?(作者单位: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全文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