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育人功能研究-以雄安新区六所中学为对象

上传人:I*** 文档编号:331240016 上传时间:2022-08-1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91.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育人功能研究-以雄安新区六所中学为对象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育人功能研究-以雄安新区六所中学为对象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育人功能研究-以雄安新区六所中学为对象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育人功能研究-以雄安新区六所中学为对象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育人功能研究-以雄安新区六所中学为对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育人功能研究-以雄安新区六所中学为对象(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育人功能研究-以雄安新区六所中学为对象 Summary:本文以雄安新区六所中学(三县重点中学和拆迁户重点安置学校)为研究对象,从道德与法治学科育人功能的角度对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实施情况予以解释。对雄安新区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情况的观察和深描,将有助于揭示当前道德与法治学科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的执行和运作过程,对反思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具有现实意义。Keys:道德与法治;育人功能;策略一、育人功能的基本阐释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党的十九大报告又进一步指出,继续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新时代对青少年

2、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有真才实学,还要有个人道德修养、社会担当、家国情怀,有益于国家、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个人,这样才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人才保障。中小学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最基本的环节,在这一阶段打下良好的基础,可以为人的一生奠基。良好的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也是公民素质的核心,这也是道德与法治学科设置的初衷,充分发挥道德与法治学科育人功能无论是对人的成长还是对中小学教育体系都尤为重要。育即教育、培养,对受教育者进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多方面的教育和培养。功能即作用或功效,功能一词出自汉书宣帝纪:“五日一听事,自丞相以下各奉职奏事,以傅奏其言,考试功能”。在辞海中,将功能解释为“事

3、功和能力:功效、作用”。1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育人功能,是指道德与法治学科育人活动对学生各方面素质提升的需要,实现人全面发展的功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育人功能是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本体功能,统摄、规范其他功能。在具体实践中,要求道德与法治课程融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相关内容,旨在促进初中学生道德品质、健康心理、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二、道德与法治学科开展现状的审视为了解现阶段雄安新区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现状,本文采取了调查研究法和个案分析法的实证研究方法。设置本次调查,是为分析雄安新区道德与法

4、治学科的开展现状,分析其中的问题,为有效实现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育人功能提出合理化的建议。本研究以雄安新区六所中学(三县重点中学和拆迁户重点安置学校)为研究对象选取了新区部分中学生和道德与法治教师作为调查样本,进行问卷调查,其中,发放学生问卷共508份,有效回收488份,问卷回收率达到96%;发放教师问卷60份,有效回收58份,问卷回收率达96.6%。之所以选择初中阶段,是考虑到:初中阶段是学生生理心理成长的关键时期,是形成自我价值观念的特殊阶段;本人长期从事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一线教学,以调查数据为基础,加上多年的经验判断,综合形成本文。(一)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现状分析本次调查的主要目的,是

5、为了解新区当前初中阶段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开展现状,将其设置为三个方面: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认知和态度分析;道德与法治学科育人功能开展情况分析;学生在道德与法治学科中的情感体验分析。直面新区道德法治学科育人功能开展的真实现状,并对问题成因进行剖析,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道德与法治学科更好地实现育人功能。1、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认知和态度分析调查数据显示(见表1):学生认为道德与法治学科对自身的思想和行为帮助很大的占71.3%;而选择“一般”选项的占到25.5%,认为没作用的占3.2%。这说明大多数学生对道德与法治学科还是持认可态度的,也证明了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开展有一定的效果,但是不容忽视的是,仍有近30%的

6、学生认为道德与法治学科作用不大,甚至其中还有少部分学生认为没作用。这需要进一步分析道德与法治学科开展情况,剖析问题的原因。表1: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认可程度统计表人数百分比选项帮助很大31971.3一般11425.5没作用133.2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堂学习中最看重什么”的调查情况如下:有50.8%的学生选择了学以致用,提高自身修养;25%的学生选择学习中的诸多见解;23%的学生选择了提高考试分数。据道德与法治课程课程标准,道德与法治学科是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选择了考试成绩,由于多种因素,成绩分数的烙印似乎挥之不去,但这

7、与道德与法治学科设置的初衷略有偏颇。(见表2)表2: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学生最看重内容统计表人数百分比选项学以致用,提高自身修养22450.8学习中的诸多见解11225考试分数10323其他81.8从学生对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认知和态度上来看,大多数学生能意识到道德与法治学科的重要性,然而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道德与法治学科只是其考试科目之一,学习起来没有兴趣,只是为了分数而不得不学而已。关于教师对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认知和态度,本研究也做了相应的调查。对于“在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融合德育”这一问题的看法,教师们的选择如出一辙,都选择了“非常重要”这一选项。说明教师都对道德与法治育人功能有一个相对清晰且

8、积极的定位,但在“对于道德与法治学科育人价值的了解程度”的回答上却又较大出入,完全了解的仅不到20%。(见表3)教师是课堂的引领者,道德与法治学科育人功能的发挥成效很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主观意识和能力,只有教师深入了解育人价值和功能,并在教学过程中实践与运用,才能充分发挥道德与法治学科真正的价值。通过数据显示,教师在这一方面的认知存在薄弱环节。表3:教师对道德与法治学科育人价值的了解程度统计表人数百分比选项完全了解1216.7比较了解6283.3不确定00不太了解00完全不了解002、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开展情况关于课堂教学方法,由表4可以看出,有一半的学生认为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的教学方法比较灵

9、活,注重学生活动,强调合作探究;也有近半数的学生选择了“教师以讲授为主”“讲解知识点”。虽说教学方法没有优劣之分,但需要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适合的教学方法需要根据教学目标和任务的要求、课程性质和教材内容、学生特点、教学条件和教师专业水平等方面,灵活应用。显然,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方法是灵活多样的,但如果“教师讲授”较为集中,说明目前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过程中也存在问题,这也是本研究需要反思的问题。表4: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方法统计表人数百分比选项教学方法比较灵活,形式多样14830.5以学生活动为中心,合作探究12325.4以教师讲授为主,讲解知识点20943其他51.1关于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德育活

10、动调查,从各个选项的统计来看(见表5),是较为分散的,还有相当的学生对此问题不了解。这说明学生从观念上对“德育活动”的概念理解不到位,甚至有些同学根本不清楚是否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开展过德育活动。学生的认知程度低下,说明在日常教学中,德育活动可能开展得甚少,学生情感体验不深;也可能偶尔开展,但是主题挖掘没有满足学生的需求,学生兴趣低下,理解不深等。表5: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德育活动开展程度统计表人数百分比选项经常会16233.3一般9920.3偶尔10020.6很少4910.1从不143.3不了解6012.4关于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活动形式,有近一半的学生选择了小组讨论。道德与法治新教材的教学目标中强调了

11、小组讨论的重要性,可以提高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注重个体全面发展,培养探究能力,提升学生素养,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还有一部分学生相对集中的选择了解读时政,其他选项则较少,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方式应该多种多样的,这说明在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存在教学模式单一化的现象。表6: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统计表人数百分比选项小组讨论24550.3演说、辩论5310.9讲故事112.3表演小品51.1解读时政14028.8其他326.6有关教师对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开展情况,本研究的调查如下。对于教师授课形式(见表7),集中在教师讲授为主和运用多媒体教学,这就与道德与法治学科学科特点息息相关。道

12、德与法治教材注重以图片、表格、案例、故事等容易引发学生感悟的内容展开课题,多媒体教学则可以很好地利用这一点,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像、图形、影像等信息,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提升学生学习兴趣。道德与法治教材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如,“运用你的经验”“阅读感悟”“探究分享”等部分,教师则可以就教材本身展开课题。据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自学,要善于运用各渠道整合课程资源,教学方法灵活多样,这就要求教师的授课形式也是灵活多样的。表7:道德与法治授课形式统计表人数百分比选项以老师讲述为主19740.5运用多媒体形式教学24650.5以师生相互讨论为主347.1以学生自

13、学为主51.1其他30.8从图1中可以看出,大部分教师认为德育目标的确定和选择是最重要的,其次是德育内容的挖掘。实际上无论是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资源还是德育方式在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都是十分重要的。德育目标是对一定的德育活动所要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所做的规定,德育内容是需要通过各种活动的设计所呈现出来的德育主题;德育资源是对培养人的德性起作用的和可利用的各因素的总称,包括人力、物力、财力,也包括知识、经验、信息等;德育方法是德育教育中所采用的各种影响方式的总称,常见的德育方法有说服教育法、榜样示范法等。这几种德育因素是紧密相连的,然而据图,这几种因素的选择出现了十分明显的失衡,这说明教师对德

14、育认识不够深入,理解不够深刻。图1:德育要素统计图以下是对实施德育的主要途径的统计图,50.4%的教师选择了课程育人,课堂教学确实是育人功能发挥的主要途径之一,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将育人内容细化到学科课程中,结合课程目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有助于发展学生的道德认知,但是课堂教学并不是道德与法治学科育人的唯一途径,正如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方式的灵活多样,育人途径也不应局限,教师要善于运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这涉及到教师教学机智,也是教师素质的体现。图2:道德与法治育人途径统计图3、学生在道德与法治学科中的情感体验分析以下是对道德与法治课堂所开展的活动中,对学生担任角色的统

15、计,65.5%的学生是听众的角色,有6.8%的学生有过表演者的经历,仅有5.5%的学生参与策划过课堂活动。从数据来看,学生虽然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要参与者,但在实际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活动中究竟学生的情感体验如何还值得思考,这样的学生参与情况是否实现了育人目标。图3:道德与法治课堂活动上学生担任角色统计图“你喜欢道德与法治学科吗”对于这个问题,68%的学生选择了喜欢,学生选择的原因包括收获了知识、掌握了学习方法、内容简单理解容易得分等;仍有32%的学生不喜欢道德与法治学科,对不喜欢该学科的原因统计中,课堂教学缺乏吸引力和趣味性被学生选择了94次,占60.2%,其次是不容易背诵,被学生选择49次,占32.1%;选择其他选项的同学有写到“太无聊”“照本宣科”等。由此可以看出学生更关注整个课堂模式引发其感性认知,对知识点的讲解更要融合趣味性的教学方法。表8:不喜欢道德与法治原因统计表人数百分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