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问题生态的观察与思考

上传人:I*** 文档编号:331239860 上传时间:2022-08-17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2.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问题生态的观察与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问题生态的观察与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问题生态的观察与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问题生态的观察与思考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问题生态的观察与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问题生态的观察与思考(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问题生态”的观察与思考 沈强在初中地理教学中,“问题”是一个奢侈的词语,因为地理学科是传统意义上的小学科(副科),对地理学科的考查多是会考,考试内容也相对容易,学生只要读读背背就能够获得较好的评价。从这个角度讲,学校、社会都是满意的,但从地理课程目标的实现来看,从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来看,地理教师不能满足于这样的教学结果,更不能满足于读读背背的学习过程,地理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的状态,以充分发挥地理学科的价值。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就要从关注课堂上的“问题生态”开始。一、初中地理课堂中的问题生态简述从生态的角度看地理课堂上的问题,是一个较好的视角。地理课堂如果

2、没有问题,那生态固然是不好的;但也不是说有了问题,就有了良好的问题生态。对此,笔者结合自身的学习与教学实践进行研究,发现地理课堂上的问题生态可以这样定义:地理课堂上的问题生态,就是学生产生问题的生活或知识背景、学生描述问题时运用的地理概念、学生解决地理问题时的思维与方式等的总和。具体而言,在初中地理课堂上教师须在三个方面努力,才能保证有良好的问题生态。1.教师须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情境。如果仔细观察,会发现现在很多初中学生的地理素养偏低,甚至有些学生不认识东西南北,而基于相对薄弱的地理表象的认识来学习地理知识,就更加显得捉襟见肘了。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精设情境,使学生更好地构建地理表象,形成

3、地理概念,这样才有助于学生提出问题。2.教师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地理自觉。这是笔者自创的一个概念,意指学生在地理学习中表现出来的面对实际生活中的地理情境而提出地理问题,应用地理知识解释、思考、回答地理问题的一种直觉性思维与行为。从认知规律的角度来看,有了良好的自觉,才有可能产生认知冲突,从而产生问题,且能够有一个良好的问题生态。3.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问题解决品质。问题生态的良好体现之一,就是问题解决过程中的科学性。用扎实的地理知识与严谨的思维来解决问题,是问题生态的重要体现,也是衡量学生掌握地理知识、生成地理素养的关键。问题生态看起来是面向问题的,但实际上却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能够涵盖学生在

4、课堂上思维动态的全过程。特别是对于初中地理教学而言,由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相对生疏,因此,简单的记忆是不足以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的;如果学生的思维在问题的驱使下能活跃起来,那就可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将其置于课堂生态的视角下,从良好生态打造的角度去研究问题,研究问题所能起到的作用,是一个非常好的思路。诚然,问题生态可能还是一个较新的概念,但其对地理课堂的描述具有概括性,且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因而在优化学生地理学习过程、提升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方面有着重要作用。二、营造科学的地理课堂问题生态那么,在初中地理课堂上,如何有效地营造科学的问题生态呢?笔者结合地形和地势(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

5、一节)的教学谈谈自己的观点。关于地形和地势的概念,学生容易理解,但这只是一种经验性的理解,所以,教师需要在情境中深化学生的认识。笔者为学生创设的情境就是向学生呈现我国不同的地形类型,如用新疆的天山来呈现山脉地形,用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青藏高原来呈现高原地形,用长江中下游的黄土地形、东北平原的黑土地形来呈现不同的平原地形,用东南丘陵呈现丘陵地形等。呈现的时候,尽量用图片或视频,以让学生获得视觉冲击,这原本就是地理知识构建的基础,应当成为情境创设的自觉。在学生进入情境的过程中,笔者让学生主要进行的思维工作就是“比较”,比较不同的地形有哪些不同点,比较同一地形中的不同地区的异同,然后结合

6、生活中常用的一些地理概念如山区、平原等去理解。在这样的比较过程中,学生自然会产生问题,如高原、平原、丘陵、盆地如何定义等。这个过程就是学生自然产生问题,并产生探究动机的过程,在笔者看来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生态。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是高度集中的,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学生运用地理语言是自觉的。学生产生了问题之后,就会尝试运用地理语言去解决问题。例如,在表述问题的时候,学生可能会问: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地形?我们这个地方是什么地形?各个地形都有什么特点?在提出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用地理语言并有序组织好问题,如针对第一个问题,可以引导学生联系板块移动来组织问题,进而提出:不同的地形

7、与板块移动存在什么样的关系?这样,问题的指向性更强,也更易探究。问题的解决顺序也可以优化。比如,从学生最关注的“我们这个地方是什么地形”开始探究,并根据地理位置向外延伸,这样就可以引导学生探究整个中国地区的地形等。问题解决也是问题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出问题之后,可以让学生综合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在问题的引导下寻找问题解决的办法。让学生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解决过程,也是良好问题生态的体现。笔者所在地区是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其附近接壤的还有其他地形,结合气候等地理因素的变化来理解这个地形,实际上就是问题线索下學生的思维生态的体现。总之,经过上述过程的设计,学生可以在问题的提出

8、与解决中保持思维的连续性,这样,就让课堂处于一种非常好的问题生态之中。三、良好的问题生态支撑核心素养无论是从传统教学还是从现代教学的角度来看,问题对于学生的重要性都是不言而喻的。对于初中地理教学而言,有价值的选择是在认同地理学科价值的基础上,用问题去撬动学生的思维,然后让学生在地理课堂上处于良好的问题生态当中,这对于学生的地理知识建构是有益的。综上所说,问题实际上是学生思维的体现,问题生态也就是学生的思维的合理程度的体现。用思维去驱动问题的产生与解决,让问题的产生与解决成为思维的有形体现,于是思维与问题之间就形成了一个内涵与外显的关系,因而问题的生态也就体现了思维的合理性,这对于地理知识的学习来说,是一种恰当的方式。地理学科需要充分的逻辑推理,这是问题产生的机制;也需要充分的地理语言的运用,这是问题的表达;其后又有基于地理知识的逻辑推理,这就是问题的解决。在这样的三个环节中,问题生态得到了良好的体现。同时,从核心素养培养的角度来看,问题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形成地理学科特有的关键能力,可以在对地理知识的学习中生成相应品格,因此,良好的问题生态对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支撑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总之,初中地理教学要重视课堂上的问题生态,这样地理教学才有可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全文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