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学作文教学的反思

上传人:I*** 文档编号:331239780 上传时间:2022-08-17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1.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中学作文教学的反思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对中学作文教学的反思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对中学作文教学的反思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对中学作文教学的反思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对中学作文教学的反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中学作文教学的反思(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对中学作文教学的反思 张健Summary:中学生对作文所持的消极态度和低下的写作能力,让我们不得不承认,中学作文教学的结果是令人遗憾的。大多数语文教师都在作文批改上投入最大的工作量,而学生也为各种练笔绞尽脑汁。Key:伪主体;伪生活;伪科学伪主体、伪生活、偽科学,是当前中学作文教学的三大病根。(1)主体性教育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而只是成为一种教学时髦,因而作文教学中宣称的主体性教育是“伪主体”教育。“伪主体”不仅指教师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忽视、误解,也不仅指教师对写作弱势群体的“弱视”,更是指学生内在精神即创造精神、自主精神的缺失。“伪主体”的表现之一:命题中的“无我”现象“我不愿写”“我

2、写的不是我”。大多数学生对教师命题表示反感,因为很多作文题目往往从小学一直写到高中,如暑假见闻新学期的第一天我的老师等等,这样的题目,学生会在心里抗议:我不愿写!另外,教师总是要求学生作文要带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为时为事为国为民,把“利他”放在第一位,但是,过分强调“利他”,文中无我,个性得不到张扬,自我得不到宣泄,学生的兴趣自然就消减了。作文教学中,充斥的是判断句式或陈述句式的作文题,如毁树容易种树难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近墨者黑坚持就是胜利逆境出人才严于解剖自我人贵有自知之明等。这些题目本身就规定了写作内容、是非标准和价值取向,带有明显的观念灌输和思想教育的色彩,霸气十足,根本没有给

3、学生留下驰骋想像、纵笔挥洒的空间。这种“代学生表示了意思情感”的命题作文,明显违背素质教育的精神。伪主体的表现之二:对“主体性”的不解、误解,致使教学方法失当。如何理解“主体性”呢?我认为,主体性的基本特征是独立的、积极的、自主的、自由的、创造的。但是许多教师把主体性仅仅理解为一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的甚至把它理解成一种无节制的放任。其实,形式上的“放任主义”并不能掩饰对学生思想的“专制主义”。把课堂交给学生,但教师依然是幕后的“主使”;当学生遇到写作困难时,教师以旁观者自居;让学生自由地写,但最后的批改却无情地批判了他们的创造,这样的错误,在教学中屡见不鲜。伪主体的表现之三:重视作文尖子生的

4、培养,忽视一般学生。真正的主体性教育,应该包括对每个教育个体的重视。但是,教师往往只注重对尖子生的爱护与培养,作文教学失去了对所有被教育者的公平。教师往往以作文能力的生成是一个漫长而渐进的过程来掩饰他们作文教学上的失败及对写作困难学生的急躁情绪,只注意到文学社之类对尖子生作文兴趣的刺激与作文水平的提高,却无人去关注和调查它们对其他非文学社学生的作文心理尤其是自信心、兴趣、情感等的消极影响。(2)生活是作文的前提,离开生活的作文教学像无源之水,注定是会枯竭的。应试教育下沉重的学业负担使学生广泛接触社会生活成了一种“奢侈”,但作文教学改革又不断地呼唤向生活回归,这也是素质教育的大势所趋。在两难处境

5、中,“模拟生活”的所谓作文活动课就成了作文与生活妥协的一种形式。生活需要长久的积淀,而“伪生活”的作文教学,则错误地把生活等同于短暂的活动。(3)“科学主义”曾给语文教育带来一系列的变革,但在摸索语文教学的科学化的过程中,出现了走向“科学主义”的极端的做法,“一方面是知识、能力的训练陷入了烦琐哲学,另一方面又忽略、排除了作为教育的根本的对人的心灵、智慧的开发,对人的性情的陶冶,人格与个性的教育,独立、自主精神的养成,甚至有可能走向窒息与控制受教育者的心灵的反面”。于是语文教育的“科学主义”一时成为众矢之的。但是,就像北京市特级教师顾德希所说的,“从语文教学的实际状况来看,严重的问题并不是什么科

6、学主义,而是科学化水平太低”。作文教学也是如此,在探索教学科学化的方向上,广大教师一直在努力,比如对教学目的的争论,教学体系的创建,作文评价标准的研究等。但是,在具体的教学操作层面上,却存在着许多不科学的“模糊”,在貌似科学的幌子下,许多伪科学的东西阻碍着作文教学的改革。“伪科学”的表现之一:“量”的模糊。中学生到底该写多少篇作文以达到教学目标?有人认为,按照教学常规,作文应间周1篇;有人主张多练,每学期50篇,每周3篇,课内1篇,课外2篇;也有人主张精练,每学期46篇为宜。但是,以上关于作文量的裁定都是教师本人从自己的经验出发,凭感觉作出的决断,缺乏科学的依据。“真正的量化不是为不同的对象硬

7、性作出统一的规定,而是借助数学方法来探求事物内部的各种关系。”经验性的做法是不够科学的。可以说,作文量的问题,关键不是量的统一裁定,而是要弄清定量的科学依据,比如学生写作水平、练笔与阅读的课内课外总时间、写作规律、写作心理等等,另外还必须要有一个实验期以获取可靠的数据,从科学的角度出发,用科学的态度和手段以取得科学的结论。一个具体的量并不适合所有教师采纳,但所有的教师却可以根据科学的方法制定出具体的量。除了课堂作文训练量的问题,还有课内与课外作文量的协调问题,读写结合中读多少写多少以保证结合有效的问题,尖子生与写作困难学生训练量的区别对待问题,各年级量的分配问题等等,这些都是作文教改要认真研究

8、的重要课题。“伪科学”的表现之二:作文评价不标准。由于作文评分没有绝对的是非正误与标准化的规格,优和劣的评估是相对的,因此,作文评价标准一直是教育研究的难题。高考尚且如此,平时作文评价更难以操作。在作文评改中,语文教师并没有依照严格科学的评分标准批改,依照的是对作文的整体印象。但教师却偏要按百分制给所谓的“印象”和“感觉”打分,也就是说,作文批改是用不科学的方法产生一个科学的结果。分数的精确性恰恰成了一个反讽:学生作文水平的差距能精确到分吗?用百分制进行作文批改,就是“伪科学”,应该彻底摒弃。中学作文教学在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倡导作文与生活的水乳交融、追求科学化的过程中,如果不摘掉“伪”的帽子,如果依然求形似而不是质同,那么,所有的努力仍将是徒劳。 -全文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