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实地研究新课件

夏日****8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487KB
约103页
文档ID:330922114
实地研究新课件_第1页
1/103

社会调查与研究方法社会调查与研究方法主讲:刘 杰第九章 实地研究实地研究及其类型研究过程观察法无结构访谈法实地研究的特点及应用1 实地研究及其类型一、实地研究(field research)的概念(一)定义 是一种深入到研究现象的生活背景中,以参与观察和非结构访谈的方式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定性分析来理解和解释现象的社会研究方式来源于人类学,主要用来研究异族文化及原始部落群体、少数民族群体收集资料的主要方式是观察和访谈是一种定性研究方式(理解、体验)一般没有研究假设,而是从观察分析入手,依靠归纳概括实现理论构建(二)特点 实地研究是一种定性研究方式,也是一种理论建构型的研究方式实地研究方式的基本特征是强调“实地”,即研究者一定要深入到所研究对象的社会生活环境,且要在其中生活相当长一段时间,靠观察、询问、感受和领悟,去理解所研究的现象基本特征基本的逻辑结构 研究者在确定了所要研究的问题或现象后,不带任何假设进入到现象或对象所生活的背景中,通过参与观察,收集各种定性资料,在对资料进行初步的分析和归纳后,又开始进一步的观察和进一步的归纳通过多次循环,逐步达到对现象和过程的理论概括和解释。

二、个案研究及社区研究 个案研究(case study)是对一个个人、一件事件、一个社会集团,或一个社区所进行的深入全面的研究当研究的个案是一个社区时,通常又称为社区研究三、实地研究的例子街角社会 怀特,1936塔利的角落:对黑人流浪者的研究 利博都是我们的亲戚 斯太克中镇 林德夫妇 20C20S精神病院的“病人”罗森汉酒吧工厂 马杰伟例:曹景清 黄河边的中国 观察转型过程中的中国社会,可以有两个不同的“视点”(或者说“立场”),每一个“视点”可以有两个不同的“视角”第一个“视点”的两个“视角”是:“从外向内看”与“从上往下看”;第二个“视点”的两个“视角”是:“从内向外看”与“从下往上看”何谓“外、内、上、下”?所谓“外”,就是西方社会科学理论与范畴从外向内看”,就是通过“译语”来考察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过程所谓“内”,就是中国自身的历史与现实尤其指依然活跃在人们头脑中的习惯观念与行为方式中的强大传统所谓“上”,是指中央,是指传递、贯彻中央各项现代化政策的整个行政系统从上往下看”,就是通过“官语”来考察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过程所谓“下”,意指与公共领域相对应的社会领域,尤其指广大的农民、农业与农村社会。

从内向外看”与“从下往上看”就是站在社会生活本身看在“官语”与“译语”指导下的中国社会,尤其是中国农村社会的实际变化过程对于实地调查来说,尤其是对于乡村社会调查来说,主要有两个大问题第一个大问题是如何“入场”的问题第二个大问题是如何保存“现场”正式的“入场”方式只有一途,那就是通过官方的许可和支持,自上而下地逐级深入这一“入场方式”的缺陷是,“入场”环节太多,应酬耗时太多,且官员陪同入场本身极易“破坏”现场,从而使调查失实另一条非正式的“入场”途径是:启用亲友关系网络依据这条传统习惯所认可的途径,即可“入场”,又能“保存现场”理论与调查的关系访谈式的田野调查,既不是单纯地按预先拟定好的理论框架去收集资料,也不是根据调查资料归纳出一般结论一切预设的理论框架差不多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译语”有了它很可能套裁“事实”,从而歪曲真相;没有它,我们甚至无法发现“社会事实”处理方法:暂时把预设的理论框架悬置起来所谓“悬置”,既非抛弃,又非用以套裁社会事实,而是让一切可供借用、参考的理论、概念处于一种“待命”状态,调查者本人则时时处于一种“无知”与“好奇”状态,直观社会生活本身无知”是相对于“熟悉”而言的,而“熟悉”、或“习以为常”恰恰是理解的最大敌人。

只有“无知”、“陌生”而引起“好奇”,才能让开放的心灵去直接感受来自生活本身的声音,然后去寻找各种表达的概念调查过程,其实是“理论”与“经验”两个层面往返交流,相互修正、补充的过程只有通过这条艰辛之路,才能指望找到能够理解社会生活的真正理论2 实地研究的过程选择研究背景(实地)获准进入取得信任和建立友善关系记录 一、选择研究背景 原则:选择既与主题密切相关,又容易进入、容易观察的背景对于非参与观察来说,理想的背景就是那些不易被我们所观察的对象所注意到或感觉到的地方对于参与观察来说,则应该选择那种能够使研究者自然地进入、自然地参与其中、容易为当地社区接受,且能较快熟悉所观察社区的背景 在研究背景方面,有一个与研究者熟悉程度有关的问题研究者应该选择自己熟悉的地区吗?抑或应该选择那些他不熟悉的社区?“局内人”与“局外人”“局内人”指的是那些与研究对象同属于一个文化群体的人,他们享有共同的或者比较类似的价值观念、生活习惯、行为方式或生活经历,对事物往往有比较一致的看法“局外人”指的是那些处于某一文化群体之外的人,他们与这个群体没有从属关系,与“局内人”通常有不同的生活体验,只能通过外部观察和倾听来了解“局内人”的行为和想法“局内人”的优势由于与研究对象共有同一文化,可以比较透彻的理解当地人的思维习惯、行为意义以及情感表达方式;在与当地人的对话中更容易进入对方的“期待视界”,对对方常用的本土概念中的意义也会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由于与当地人有类似的生活体验,对当地人情绪的体察可能更加入微,从而比较容易与其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在构建研究结论时,比较容易考虑到当地人看事情的视角,注意在尊重对方意见的基础上对研究结果进行解释局内人”的劣势由于共享的东西太多,研究者可能时期研究所需要的距离感研究者可能对自己文化中常用的一些语言和行为习以为常,对对方言行中隐含的意义失去敏感共有同一文化,不仅可能使研究者难以看到本文化的特点,而且可能使研究者对被研究者个人的独特之处视而不见由于他们来自同一文化,研究者很容易对被研究者的言行“想当然”,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对方“局外人”的优势与被研究者分属不同的文化群体,有自己一套不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因此在研究中可以与研究的现象保持一定的距离由于在心理上和空间上与研究对象保持了一定距离,因此往往更加容易看到事物的整体结构和发展脉络可以在研究的过程中利用自己的文化观念来帮助自己理解异文化可以利用异文化对自己的冲击来加深对自己的理解,从一个新的角度对那些自己平时“日用而不知”的东西进行思考能享受一些比“局内人”一般没有资格享受的“优惠待遇”可以有意识的利用自己的“优惠待遇”,对一些本地人看来习以为常的事情假装无知,对这些事情刨根问底,挖掘其深层的文化意义可以保持一种相对“客观”的心态,看待事物时也许会比“局内人”冷静一些,在为研究做结论时也比较容易坚持一种相对“中立”的立场二、获准进入获准进入在实地研究中才具有其真正的含义,它是实地研究中非常重要、同时也十分关键的一个环节。

正式的、合法的身份以及单位或组织的介绍信,并不是保证能获准进入的充分条件,而只是一种必要条件研究者要能参与研究对象的实际社会生活,还常常需要某些“关键人物”或“中间人”的帮助这些关键人物或中间人就生活在研究对象所生活的社区,或者就工作在研究对象所工作的单位,他们既认识研究者(是研究者的朋友、亲戚更好),同时又认识研究者所希望研究的那些研究对象总之,他们能够十分便利地将研究者“带入”到研究对象的生活世界中三、取得信任和建立友善关系尽快取得当地人的信任,尽快与他们建立友善的关系,是进入实地后研究者面临的首要任务在一定意义上,研究者能否取得研究对象的信任,他能否与研究对象建立起友善的关系,决定着他的实地研究的前途和命运这种信任的取得、这种关系的建立,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有一定的时间也需要一定的机会只有经过一段时间的共同生活,人们才会慢慢习惯你的出现,习惯你的参与,慢慢从心理上接受你而在这种参与生活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自然的契机,这些契机将成为一种转折点,使得研究者逐渐从当地人的“他群体”中,进入到他们的“我群体”里四、实地研究中的记录 参与观察的记录通常是先看在眼里,然后再记录在本子上一般必须在当晚进行回忆和记录。

访谈的记录可以分两种情况:一种是比较正式的、事先约好的访谈另一种是非正式的、偶然的、闲聊式的、非常随便的访谈无论是做现场观察记录,还是做访谈记录,还有一点应注意:最好都做到“不引人注目地记录”,即记录的动作要小,记录的速度要快,记录的时间要尽可能短因为研究者的记录行为本身也是一种刺激物,它会影响和改变研究对象的行为表现在实地研究中做观察记录或访谈记录时,应该注意同时记录下研究者本人的思想、感情、评价、认识、猜想、理解等主观内容3 观察法一、观察的概念及类型 观察是人类认识周围世界的一个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从事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手段观察不仅仅是人的感觉器官直接感知事物这样一个过程,而且是人的大脑积极思维的过程爱因斯坦:你能不能观察到眼前的现象取决于你运用什么样的理论,理论决定着你到底能观察到什么观察不只是对事物的感知,而且取决于观察者的视角和透镜观察者所选择的研究问题、个人的经历和前设、与所观察事物之间的关系等都会影响到观察的实施和结果,需要认真进行分析观察的类型:日常生活中的观察 作为科学研究手段的观察 科学观察(observation):带着明确的目的,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有针对性地了解正在发生、发展和变化的现象。

二、观察的分类(一)实验室观察与实地观察 实验室观察 实地观察(二)非参与型观察与参与型观察参与型观察 观察者与被观察者一起生活、工作,在密切的相互接触和直接体验中倾听和观看他们的言行 开放、灵活 观察者的双重身份非参与型观察 观察者处于被观察群体或对象之外,不参与其活动,尽可能不对群体或环境产生影响 常采用隐蔽观察 优点:观察者可以有一定的距离对研究对象进行比较客观的观察,操作比较容易弱 点观察的情境是人为制造,被观察者知道自己在被观察,受到“研究效应”或“社会赞许”的影响研究者较难对研究的现象进行比较深入的了解,不能象参与型观察那样遇到疑问时立刻向被观察者发问可能受到一些具体条件的限制结构观察:按一定程序、采用明确观察提纲或记录表格进行的观察 一种比较程序化的观察活动,研究者事先设计了统一的观察对象和记录标准,对所有的观察对象都使用同样的观察方式和记录规格 主要目的是获得可以量化的观察数据,对观察的内容进行统计分析 e.g.e.g.书店观察表书店观察表 (三)结构观察与无结构观察 书店观察表 无固定的观察内容,但有一个总的观察目的和要求,或一个大致范围,到现场根据具体情况有选择地进行观察。

优点:比较灵活、适应性强、简单易行缺点:所的材料零散不易分析,无法进行定量分析多采用参与观察方式无结构观察三、观察的作用针对具体的研究问题,观察有不同的作用,有不同的适合情境这里的观察主要指参与型观察适合情境:当有关社会现象很少被人所知时;当研究者需要了解有关事情的连续性、关联性以及背景脉络时;当研究者以及一般公众看到的“事实”与当事人所说的内容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或者“局内人”与“局外人”对同一事物的看法很不相同时;当对不能够或不需要进行语言交流的研究对象进行调查时;当研究者需要对社会现象进行深入的个案调查,而且这些个案在时空上允许研究者进行一定时间的参与型观察时;当研究者希望发现新观点、建构自己的“扎根理论”时;对其他研究方法起辅助作用;比如访谈提纲、问卷的设计等等不适合的情境:在面上就研究问题对研究对象进行大规模的宏观调查对过去的事情、外域社会现象以及隐秘的私人生活进行调查对当地人的思想观念、词语概念和意义解释进行细蜜的探究对社会现象进行数据统计和量化分析对社会现象进行因果分析四、观察的实施(一)观察前的准备确定观察的问题 在实施观察之前,研究者应该确定观察的问题 “研究的问题”与“观察的问题”制定观察计划观察的内容、对象、范围地点观察的时刻、时间长度、次数方式、手段效度伦理道德问题设计观察提纲谁?什么?何时?何地?如何?为什么?(二)进行观察开放式观察逐步聚焦回应式互动选择观察内容(三)观察的。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