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推动关中平原城市群统一市场建设

刘****2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0.07KB
约8页
文档ID:330681064
推动关中平原城市群统一市场建设_第1页
1/8

推动关中平原城市群统一市场建设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还面临不少突出问题,主要是中心城市对周边辐射带动不足,次级城市发展相对缓慢;主导产业竞争力不强,协同发展水平不高;创新优势发挥不足,科技成果就地转化率不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有待提高,秦岭等重点区域生态系统保护任重道远;营商环境有待优化,开放程度不够仍是制约发展的突出短板一、 工作原则——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充分发挥西安辐射带动作用,明确主要城市功能定位,促进区域资源要素优化配置,激发中小城市发展动能,形成分工合理、功能互补、协调联动的城镇体系——创新驱动,增强动能扎实推动科技创新,破除制约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促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加大创新成果本地转化力度,为城市群发展提供持久动力——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把水资源作为最大刚性约束,强化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当好秦岭生态卫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开放合作,内外联动畅通向西开放向东合作通道,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产业商贸、科技文化等领域合作,深化与东部地区和周边区域交流,开创开放合作新局面二、 发展目标到2025年,关中平原城市群综合实力和整体竞争力显著提升,一体化发展水平明显提高,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5%。

空间格局持续优化,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发挥,西安都市圈同城化发展取得明显进展综合立体交通运输网更加完善,基本建成“米”字型高铁网,基本实现地级城市高铁全覆盖,新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1000公里创新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形成,城市间产业分工更加合理、协作效率大幅提升,研发经费投入强度稳定在3%以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取得阶段性成效,水安全保障能力明显提升,万元GDP用水量下降6%,绿色低碳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内陆改革开放高地建设取得明显进展,要素市场化配置效率显著提高,中欧班列(西安)货运量稳步增长,服务和融入共建“一带一路”的水平持续提升公共服务便利共享水平明显提高,协同治理效能和文化影响力显著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大幅提升三、 推动统一市场建设推动人力资源、就业岗位信息共享和服务政策有机衔接,联合开展就业洽谈会和招聘会,畅通城市群人才流动渠道,建立区域人才交流常态化机制健全长期租赁、先租后让、弹性年期供应等工业用地市场供应体系,积极探索实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缩小土地征收范围强化公共信用信息归集共享,培育发展信用服务市场,逐步形成统一的信用政策法规制度和标准体系加快推动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整合,促进市场主体信息、专家信息、监管信息等深度共享。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推动各类审批流程标准化和审批信息共享结果互认,逐步实现政务服务“跨市通办”“一网通办”,健全市场公平竞争制度体系,支持民营企业加快改革发展与转型升级四、 推进生态共建环境共保聚焦黄河流域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和秦岭保护,强化省际统筹协作,共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环境支撑体系,夯实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绿色本底推进黄河流域水资源高效利用落实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要求,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实行用水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强化指标管理并分解落实严格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审查把关,在重点行业开展重点用水企业水效领跑者引领行动,严格工业用水定额管理大力推动农业节水变革,加强农业用水精细化管理,建设一批节水灌溉骨干工程加强节水型社会建设,实施城镇供水管网分区计量管理,推进老旧破损管网更新改造,提高再生水利用和雨水资源化利用水平,缺水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25%以上,严禁违规挖湖造景加快引汉济渭、东庄水利枢纽建设,推进白龙江引水、黄河古贤水利枢纽工程前期工作,提升水资源保障能力提升各城市防洪排涝和防灾减灾能力提升黄河水生态质量和稳定性严格落实河湖管理有关规定,开展渭河、汾河、马莲河、泾河、葫芦河、沁河、涑水河、盐湖、伍姓湖等重要支流湖泊生态保护和综合治理,保护恢复滨河湿地。

建立健全干流和主要支流生态流量监测预警机制,明确管控要求,持续推进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科学治理水土流失,实施坡耕地综合治理、淤地坝等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加大水源涵养林、护岸林建设力度提升生态质量监测预警能力,建立生态受益地区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等生态保护地区的横向补偿机制全面加强秦岭生态保护健全秦岭保护长效机制,推进秦岭国家公园创建,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开展常态化生物多样性野外监测调查,加强大熊猫、金丝猴、朱鹮、兰科植物等珍稀濒危物种栖息地保护和恢复,严格森林草原防火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加强外来入侵物种防控严厉打击乱搭乱建、乱砍滥伐、乱采乱挖、乱排乱放、乱捕乱猎等违法行为协同推进黄河重点生态区(含黄土高原生态屏障)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推进环境污染联合治理推进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落地,建立健全跟踪评估和动态调整工作机制强化汾渭平原大气污染协同治理,加强重污染天气应急联动,位于国家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的城市完成国家下达的煤炭消费总量控制任务加大钢铁、焦化、铸造等重点行业提升改造力度,加快淘汰落后煤电机组,实现重点区域的平原地区散煤基本清零实施秸秆焚烧管控,进一步加大细颗粒物和臭氧污染防治力度,深入推进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

推进货物运输方式结构调整,提高铁路运输比例,防治公路大气污染推动城市建成区基本消除生活污水直排口,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达到70%以上,县城污水处理率达到95%以上,加强恶臭污染防治地级及以上城市声环境功能区夜间达标率达到85%,健全流域水污染、危险废物环境风险联防联控机制开展跨区域联合环境执法,协同处置突发环境事件,妥善处理跨界环境污染纠纷加快低碳绿色转型落实能耗双控和2030年前碳达峰要求,进一步细化节能降碳任务,加快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运输结构低碳调整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实施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和转型升级专项行动,大力推广先进节能技术,有序开展节能降碳技术改造推动可再生能源利用,不断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深化国家公交都市建设,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推广使用新能源车,提升绿色出行比例推动绿色建筑发展,加强城市照明节能管理深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加快建立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理系统,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深化低碳试点示范,支持西咸新区开展气候适应性城市试点和气候投融资试点,扩大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重点减排技术应用五、 推动产业和创新协同发展聚焦推动创新优势加速转化为产业优势,加强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全力打造优势产业集群,强化产业分工协作,着力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优化区域创新体系和创新生态以高水平建设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为牵引,打造带动城市群发展的科技创新引擎推动省际互动合作,共建企业技术中心和科技创新基地,搭建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共享服务平台,加强区域技术转移和知识产权保护等合作,引导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在天水、平凉、临汾、运城等建设“创新飞地”“人才飞地”发挥丝绸之路国际知识产权港、西安科技大市场带动作用,建设区域技术交易网络,开展产学研合作、科技成果转化等交流活动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实施制造业补链强链工程,推动城市群制造业板块分工明晰、链条衔接互补以西安、宝鸡等为重点,着力发展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和油气钻采装备,打造高端装备制造集群发挥西安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优势,推进大型运输机系列化研制生产,大力发展卫星应用和高分应用,壮大航空航天产业实施西安市国家级集成电路产业集群发展工程,完善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智能终端等产业链,建设全国重要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基地推进宝鸡国家级先进结构材料产业集群发展,建设西安国家增材制造创新中心,打造陶瓷基复合材料、超导材料等新材料产业集群推动运城、临汾、彬(州)长(武)旬(邑)等能源化工产业转型升级,有序发展煤基特种燃料、煤基生物可降解材料,促进能源化工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

提升研发设计、信息服务、金融会展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支撑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强化产业平台协作支撑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标准化建设,探索建立亩均效益综合评价体系,提升产业发展平台综合效益以陕西西咸新区、晋陕豫黄河金三角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等为载体,充分发挥东西部协作机制作用,积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因地制宜开展“一区多园”“飞地园区”等合作,探索跨区域成本共担、利益共享的管理机制发挥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辐射作用,建设杨凌上海合作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促进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集成创新和推广应用提高汾渭平原粮食主产区生产能力,构建特色化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资料参考:《关中平原城市群建设“十四五”实施方案》。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