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重点研读

上传人:优*** 文档编号:330503630 上传时间:2022-08-1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69.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重点研读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重点研读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重点研读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重点研读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重点研读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重点研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重点研读(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重点研读10短新闻两篇整体感知别了,“不列颠尼亚”描写的是香港回归祖国这一天,以英方活动为主的情景,报道借景寓情,含蓄地对殖民主义进行了无情鞭挞,抒发了中华民族洗雪百年耻辱之后炎黄子孙的自信、自豪、振奋的感情。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在貌似没有什么“新闻”的一字一句里,饱含着人们对纳粹分子大肆杀戮、残害无辜的带血噙泪的控诉,回荡着人们对和平的阳光、宁静的绿荫的情真意切的呼唤。文脉梳理别了,“不列颠尼亚”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_【答案】主体纪念墙文本层析一、阅读课文别了,“不列颠尼亚”第310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1第3自然段,“面色凝重”写出了什么心态?【答案】“面色凝

2、重”一词写出了末任港督黯然神伤的样子,表现了他对大英帝国失去香港的失落。从侧面描写了中国人民收回香港的自豪。2第4自然段,“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一句有什么含意?【答案】通过对港督府的描述,告诉世人,经过中国人民长期的艰苦努力与漫长的等待,香港已经回到祖国的怀抱,中国人民这一段屈辱的历史永远地成为过去。3第5自然段,为什么说英国的告别仪式是“日落仪式”?【答案】英国曾经占领了非常广大的殖民地,被称为“日不落帝国”,喻指在它的领土上,永远都有阳光照耀。香港作为英国在东方的最后一块殖民地,脱离英国的统治回归祖国,可以说在中国香港的土地上,英国殖民统治的太阳落了。

3、所以把英国的告别仪式称为“日落仪式”。4第6自然段中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女王的话意味着什么?【答案】写“雨越下越大”再一次增添了悲凉凄苦的意味。英国女王的告别演讲,虽是“赠言”,其实更多地表明了英国的无可奈何,“日不落帝国”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5第9自然段:“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这句话有什么含意?【答案】国旗是一个国家主权的体现,是一个国家的象征。作者郑重地记录下五星红旗第一次在香港升起的时刻,含蓄地表达了庄严而喜悦的心情,这一时刻预示着香港美好的明天开始了。6报道重大历史事件,在描述现实场景的同时,兼顾历史的回顾,可以增加

4、作品的厚重感。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在这方面堪称典范。请结合具体的例子,说说课本中现实的场景和背景材料两方面是如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答案】现实的场景和背景材料自然地衔接,使得这些背景材料看上去并不是杂乱无章的,它们靠现实的场景串在一起。如在写港督府告别仪式中,引入一些关于港督府历史的背景材料;在写广场告别仪式时,插入“156年前,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让人联想起156年前,英国殖民者踏上香港的首次升旗。这些背景材料的引入使得现实的场景有历史的纵深感,使人感受到深厚的历史内涵

5、。二、阅读课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第713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7第7自然段,作者没有详写集中营里的阴森恐怖,而是将目光始终盯在参观者身上,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答案】通过参观者的动作、神态,传达出他们内心的感受,以此感染读者,引起读者共鸣,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8如何理解第7自然段中“导游也无须多说,他们只消用手指一指就够了”一句话的含意?【答案】这里有的是恐怖,无尽的恐怖,连导游都不忍看,不忍说;用不着导游介绍,参观者只要看一眼就会明白这里曾经发生过怎样惨绝人寰的暴行。9第8自然段,“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这个细节描写有何意义?【答案】将两

6、种反差极大的事物放在一起,组合成一幅令人难忘的画面,揭露了法西斯摧残美好生命的罪行,暗示生命是不会被彻底摧垮的,正义必将战胜邪恶。10参观者在游览毒气室和焚尸炉时,为什么会“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答案】这些是侧面描写,它对写奥斯维辛的状况有衬托作用。无需具体介绍集中营中那些沾满无辜者鲜血的刑具是怎样令人望而战栗的,单是参观者不由自主地显现出的表情、举止以及惊叹,就足以使读者的精神震撼了!11第13自然段,作者为什么要描写这个姑娘?【答案】一个可爱、温和、有着美好梦想的姑娘却死在法西斯残忍的魔爪下,美与善就是这样被践踏和毁灭的;写这个姑娘可以让人更深刻地认识到纳粹戕害美好生命的罪恶。

7、11包身工整体感知文章以包身工一天的活动作为线索,采用点面结合的手法,既从面上介绍了包身工的居住、饮食、劳动等情况,又对“芦柴棒”等典型人物进行了细致描写,真实地描述了旧中国包身工的苦难生活,无情地揭露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残酷压榨中国劳动人民的罪行,坚信中国工人必将团结起来进行反抗,粉碎自己身上的枷锁。文章以“包身工”为题,表现了作者对这种罪恶制度的愤怒控诉,表达了作者对包身工命运的深切同情,对帝国主义资本家、工头老板的无比愤恨之情。文脉梳理_【答案】包身工的来历命运悲惨文本层析一、阅读课文第17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1第3自然段在描写包身工起床时,作者写道:“打呵欠,叹气,寻衣服,穿错了别

8、人的鞋子,胡乱地踏在别人身上,叫喊,在离开别人头部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地小便。”这句话用了7个短语,这些短语按什么顺序排列?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答案】按起床时动作的先后顺序排列,这一连串的动作表现了起床时的骚乱,突出了包身工过着“猪”一般的生活,遭受着非人的折磨。2第3自然段,“成人期女孩所共有的害羞的感觉,在这些被叫做猪猡的生物中间,已经很迟钝了。半裸体地起来开门,拎着裤子争夺马桶,将身体稍稍背转一下就会公然地在男人面前换衣服”一句写了包身工女性害羞感觉的迟钝,作者为什么会这样写?【答案】这一细节描写表明包身工女孩在遭受了非人的折磨后,早已失去了青春期女孩应有的羞耻感以及做人的尊严,已经

9、变得麻木了。折射出包身工制度的罪恶。3在这一部分中,作者是怎样描写包身工这个群体的生活的?【答案】采用了点面结合的手法。开始表现的是群体,是“面”;突出“芦柴棒”,表现的是个体,是“点”。二、阅读课文第3550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4揣摩下列句子的含意。(1)(第35自然段)工作,工作,衰弱到不能走路还是工作,手脚像芦柴棒一般的瘦,身体像弓一样的弯,面色像死人一样的惨!咳着,喘着,淌着冷汗,还是被逼着在做工。(2)(第49自然段)在这千万被饲养者中间,没有光,没有热,没有温情,没有希望没有法律,没有人道。这儿有的是20世纪的烂熟了的技术、机械、体制和对这种体制忠实服役的16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

10、隶!【答案】(1)三个“像”的句式,反复咏叹,从手脚之瘦、身体之单薄变形、面色之惨白三个方面描写出了饱受摧残的包身工形象,表达了作者对包身工的深切同情和对带工老板们的强烈憎恨。(2)运用排比的修辞方法,连续使用了六个“没有”,以排山倒海的气势控诉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表达了作者对包身工制度的深恶痛绝。“20世纪的烂熟了的技术、机械、体制”代表了人类技术文明的进步,这同“16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揭露了包身工遭受的迫害之深。5根据两个事物某些属性相同,推出其他属性也可能相同的推理方法叫类比推理。请结合文段,说说本文是怎样运用墨鸭捕鱼的事和饲养包身工营利的制度进行类比的。【答案】墨

11、鸭:整天捕鱼;包身工:成天拼命干活。船户:靠卖鱼得钱;带工老板:两年内从每个包身工身上净拿二百三十块钱。船户态度:并没有怎么虐待;带工老板的态度:一点施与的温情也已经不存在了。 由此可知:带工老板与包身工之间是赤裸裸的剥削关系,包身工的命运比墨鸭还要凄惨。6文章的最后一自然段充满了强烈的情感,说说作者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答案】作者直抒胸臆,表现了作者要摧毁包身工这一罪恶制度的强烈愿望。 同时,向肆无忌惮地压榨中国劳动人民的帝国主义者和一切反动统治者发出了警告: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话题互动话题:包身工制度是20世纪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产物,现在学习这篇报告文学是否还有现实意义?学

12、生甲:到了现代社会,这种制度已不复存在,工人的生活、工作有了很大的保障,所以再学习这样主题的作品有点落后。学生乙:虽然包身工制度已经不存在了,但同样的管理工人的手段还在个别地方零星存在着,我们常常用“现代包身工”来指代这些遭受不公正待遇的工人。我们可以继续关注类似的社会问题,比如农民工问题。我的观点:【参考答案】课文虽然是老文章,反映的也是20世纪三十年代的事情,但文章中表现出一种社会责任感、一种对人的尊严和生存权利以及劳动权利的尊重,这些情感却是永恒的。从这个角度讲,文章仍然有它的时代意义和人文内涵,可以引导我们关注现实,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人权意识。12飞向太空的航程整体感知本文用生动流畅的语

13、言和翔实的材料,用充满自信的笔调,叙述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空的壮观场面和中国的航天人为了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而做出的不懈努力,热情地讴歌了为飞天梦做出贡献的富于智慧与创造的中国人。文脉梳理_【答案】“飞天”之路载人航天文本层析阅读课文第2030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1第20自然段,最后一句,既然“有国外可供借鉴的经验”,为什么还说“几乎是从零开始”?【答案】国外可供借鉴的经验是极端粗略的,是表面的,真正研制的技术我们一无所知。2第21自然段,作者说“重重困难,难不住富于智慧与创造的中国人”,文章是怎样说明的?【答案】用数字列举法。如从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开始,中国航天人在短短7年时间里就攻克了载人航天的一道道难题;如“神舟”一到五号的相继成功发射等,都有力地说明了“重重困难,难不住富于智慧与创造的中国人”。3第25自然段,引用美国一家报纸的说法有什么作用?【答案】美国是航天大国,引用该国报纸评价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另外,所引“中国古老的飞天梦想将不仅仅是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