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传统文化类

上传人:清爽 文档编号:330479403 上传时间:2022-08-10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0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届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传统文化类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2023届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传统文化类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2023届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传统文化类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2023届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传统文化类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2023届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传统文化类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届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传统文化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届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传统文化类(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述类文本阅读:传统文化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音乐心理美学是一门对音乐进行哲学式思考的学问,是从音乐心理学角度上研究音乐审美的交叉学科。它的特点在于音乐学与心理学和美学的结合,从心理学的方向来研究音乐审美。对我国音乐作品中的心理学要素进行梳理,不可避免从历时性的角度来挖掘古代音乐作品的思想根源。中外哲人都曾阐明音乐与哲学间的互利关系,亚里士多德说:“诗是比历史更哲学的,那么音乐则比诗更哲学,”世界上许多民族和地区的神话故事都伴随着音乐的搭配,音乐为古老的人类文明编织神话形成的集体记忆,唤起人们对家乡的向往与思念。作为现代视角下的音乐学研究者、欣赏音乐的认识活动不能囿于宗教信仰的神

2、学笼罩,也不能停留在音律节奏的表象,而是关注“有关音乐本质属性、存在方式、展开状态的哲理运思”。音乐作为一种高于自然的精神结构,其内涵于今日,则更加明晰深刻且具体;“天地万物都同音乐一样,是动态的、不可逆的、变化着的发展过程和蕴含着二元对立矛盾思想的有机整体。”正如米盖尔海夫纳所说,音乐,乃是“通向哲学的一条特殊道路”。在中国人长达千年的对于“美”的描绘与求索历程中,素有以音乐之美及音乐审美规律为中心议题的价值论探讨“乐道”,即用哲理运思的方法管窥音乐艺术的本质属性、存在方式和边缘延展。欣赏乐曲、参悟乐道,实则就是将音乐的结构规律与天地的运行法则相关联,古人常推崇“天人合一”,音乐自然而然地被

3、当作沟通天、人之间的桥梁。明清之际伟大的哲学家王夫之认为,只有“志之所之、言之所发”,才符合“乐道”的规律,也唯有此,才能真正诱发创作者和欣赏者内心的深思与灵感,虚静与狂逸。在古人看来,“德音”才能称之为“乐”。音乐对行为与性格的作用效能集中体现在人们对“乐教”的追求中,因此成为我国古代先哲最早认识并不断加以论证的音乐心理美学命题之一。儒家诸贤已然意识到了音乐在性格塑造中的成人之用。孔子认为,音乐才是超越诗教、礼教的限制,形成君子人格的最后阶段,能够在心理上塑造、规劝人的行为,陶铸为完美人格并使其由衷地认同这种秩序和情感,形成习惯性自律。孟子强调了蕴含仁爱思想的音乐仁声在感化人心方面的优越性。

4、可见乐教所具有的能够浸造人的心脾、对人的性格形成如沐春风般塑造功用的举证在儒家诸贤的思想中不乏其例。乐记乐本有关于“乐”通过声音产生、表达情绪的记载,认为“乐”是人内心的情绪抒发。音乐是人的情绪到达某一特定程度后有感而发的,也便因此拥有记录情绪的功能,能够引起听者某种情绪的共鸣。英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音乐哲学家贝里尼通过测量人的情绪体验,正式提出了诱发理论。在现阶段有关音乐诱发情绪研究成果中,有七种机制被证实具有解释音乐如何引起听众情绪的作用和能力。认知神经科学的引入为音乐情绪方向的心理学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为音乐诱发情绪理论在中国古代音乐的分析与探索中打开了一条道路。(摘编自李海燕中国古代音

5、乐的心理美学研究)1下列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音乐是古老的人类文明编织神话形成的集体记忆。因此世界上许多民族和地区的神话故事都搭配着音乐。B现代视角下的音乐学研究者不应关注音律节奏的表象,而应关注其本质属性、存在方式等的哲理运思。C作为一门结合了音乐学、心理学和美学的交叉学科,音乐心理美学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音乐审美。D七种机制的证实、认知神经科学的引人为音乐诱发情绪理论在中国古代音乐的分析与探索提供了新的途径。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采用了总分的论证结构,开篇引出话题,然后从几个方面论述,结构清晰严谨。B文章引用亚里士多德和米盖尔海夫纳的话,

6、论证音乐产生于哲学却高于哲学的观点。C文章用孔子、孟子的观点,佐证了儒家诸贤已然意识到音乐在性格塑造中的重要作用。D文章论证的逻辑性、概括性极强,观点鲜明,论据兼具古今中外,使论证更为严密。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为对我国音乐作品中的心理学要素进行必要的梳理,本文从历时性的角度挖掘了古代音乐作品的思想根源。B高于自然的精神结构的音乐是动态的、不可逆的、变化着的发展过程和蕴含着二元对立矛盾思想的有机整体。C古人推崇“天人合一”,把音乐当作沟通天、人之间的桥梁,因此音乐的结构规律与天地的运行法则相关联。D乐记乐本认为,音乐能引起听众的某种共鸣,而贝里尼诱发理论就是研究音乐如何诱

7、发听众的情绪的。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中国传统高等级木构建筑的屋脊上多装饰有“脊兽”,它的应用使得建筑屋脊轮廓富于变化,尤其是大型建筑上脊兽的应用,更使得屋脊造型繁简有度,颇具清人邓石如所谓“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的构图之美。除却装饰,脊兽还有稳固瓦件的作用。其他钉帽一类的瓦饰虽不在脊上,却与瓦钉配合固定檐口端头,具有与脊兽类似的作用。脊兽的起源约在东周,这是瓦件逐渐普遍应用的时代。已发现最早使用瓦饰的实例,见于秦雍城遗址出土、可追溯至春秋晚期的陶质建筑构件中。形式有鸟形、三瓣花形、屋形瓦钉钉帽,也有正脊脊端与后世鸱尾位置相当的羊角形构件,甚至还有人形瓦饰。这类瓦件皆为捏塑,

8、手工造型感强烈,不似后世的模制风格,说明尚未大规模生产,正处于初创阶段。除秦以外,东方列国也有各具特色的瓦饰,如河北灵寿中山国遗址出土的檐头筒瓦上装有叶片形并开半圆孔的巨大瓦钉钉帽等,显然是源自独立发展的瓦饰体系。东汉时期,大量陶楼涌现,为认知当时脊兽的面貌提供了较为直接的信息。南北朝数百年间,制瓦技术大大提升,瓦饰的生产也普遍趋向于批量模制。东汉陶楼上已出现一种装饰于脊端、上下三瓦当叠起的瓦饰,其最初可能为三件独立的脊头筒瓦叠砌而成,形成风尚后,逐渐出现整体制作的做法。纵观先秦至南北朝时期的脊饰造型题材,大致可归为鸟形、兽形、叶片形三类。其工艺从捏制到局部模制、再到整体模制,具体形象细节则缺

9、少统一制度规范,可发挥空间大,呈现出物象杂陈的面貌。隋唐时期的脊兽继承了南北朝的特点,出土实物中仍以兽面脊头瓦数量最巨,两京诸宫殿皆有发现。唐代除有大量兽面脊头瓦发现以外,尚未见脊头瓦前端的“仙人走兽”实物。然而敦煌莫高窟中自初唐开始,就有若干建筑壁画表现出角脊下端以筒瓦上翘叠落、每片简瓦端头置瓦当的做法,形成锯齿形构造,颇似明清建筑上“仙人走兽”的发端,只不过还未出现兽形。莫高窟晚唐五代寺院建筑类壁画中,还普遍出现了在建筑正脊、角脊、前檐瓦面上设置陶制或金属制火焰宝珠以为装饰的做法,使建筑整体更为华丽精致,同时起到瓦钉的作用,这也是东汉明器与九原岗北朝壁画中叶片形钉帽的造型延续。北宋后期,“

10、仙人走兽”的面貌已与明清时比较趋近,这应当是经历了较长时间演进后制度化的结果。两宋绘画中的亭台殿阁上,皆形象地描绘了包括各类走兽在内的脊饰。经历了北宋时期定型和金元时期的发展,脊兽的使用到明清时更趋制度化,造型上也发生了新的改变,既不似魏晋南北朝模印的质朴风格,也不似唐宋堆塑的夸张风格,而是呈现出高度程序化的特点。其制作趋近于在方整的空心砖上加以雕饰,大型吻兽则用数块空心琉璃砖拼合,体块感十足。类型方位虽大致继承了前代,但对宋式脊饰中浓郁的民间性加以调整,追求庄严整肃,以见“威仪”。明清是古代集权制度加强的时代,这在微观的建筑装饰上也体现出来。(选自于志飞、王紫微的麟角峥嵘数脊兽,有删节)4下

11、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脊兽是常出现在传统高等级木构建筑中屋脊上的一种装饰,能使屋脊轮廓富于变化、造型繁简有度,并呈现出屋脊的构图美。B考古发现,至少在春秋晚期,我国传统木构建筑已经开始使用瓦饰,其样式有鸟形、三瓣花形、屋形、羊角形、人形等。C秦雍城遗址出土的陶制建筑构件和中山国遗址出土的檐头筒瓦等考古发现都能够说明脊兽来源于独立发展的瓦饰体系。D脊兽约起源于东周,捏塑的方式表明此时还未大规模生产,能使用这种脊兽的多是中国传统里的高等级的大型的木构建筑。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在传统的木构建筑中,能够起到固定瓦件的作用的除了脊兽外,还有能够与瓦钉配合固定

12、檐日端头的钉帽一类的瓦饰。B脊兽在北宋时期定型、在金元时期得到发展,在明清时期更趋于制度化,并且造型的风格在明清时也呈现高度程序化。C“仙人走兽”是脊饰的一种,经历较长时间的演进后逐渐制度化,应当在北宋后期已相对定型,样式与明清比较趋近。D先秦到南北朝的脊饰样式少、工艺变化大、具体形象细节缺少统一制度规范等原因使得脊兽制作和使用发挥空间很大。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瓦当是传统木构建筑上只放置在脊兽前端的一种瓦饰,比如在东汉陶楼上就有装饰于脊端、上下三个叠在一起的瓦当。B莫高窟晚唐五代寺院建筑类壁画的绘制技艺能证明我国一些古建筑沿用叶片形钉帽造型的火焰宝珠装饰固定瓦件。

13、C制瓦技术在南北朝得到长足发展,瓦饰生产逐渐由捏塑转变为模制,随之也由此前的单独制作逐渐形成了整体制作。D皇家建筑、寺庙建筑在脊兽方面改变了宋式浓郁的民间性,追求庄严整肃、显示皇家威仪体现出明清时集权制的加强。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儒家文化的内涵非常丰富,注重家庭秩序和社会秩序的礼乐思想便是其中一项重要内涵。先秦时代,古老的礼乐制度便具有政治伦理的重要功能,在“孔子之时”一度发生了“周室微而礼乐废”的文化断裂现象,后经孔子和孟子等先秦儒家的传承和发扬,“诗书礼乐”逐渐成为礼乐文明的重要传统,对于中国传统社会的行为方式、礼仪制度起到了重要的规范作用。礼乐文化是被持续继承,同时

14、又在批判中不断发展的。“礼”“乐”最初都来源于上古时期先民们对日月星辰、山川鬼神的祭祀活动,以此表达对神的崇拜与敬畏。周代,周公制礼作乐为之注入德性内容以形成周礼。春秋战国时,礼崩乐坏、天下大乱,孔子“援仁入礼”,提出礼乐教化思想。孔子倡导“恢复周礼”“为国以礼”,强调音乐对教化的重大价值,追求“和风细雨”“春风化雨”式的涵化、内化。乐礼开篇曰“王者功成作乐,治定制礼”,在礼形成后,礼乐文化更多地侧重于礼乐之后的精神内涵,其功用不仅在于维护政治秩序,还在于移风易俗,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思想是传统儒家思想的精髓所在,用和、乐来治世,也成为几千年中国传统礼乐的文化精髓与核心思想。礼乐中的“和

15、谐”思想包含三个层面的内容。一是人与自身的和谐。主要涉及人们对于物质与精神关系的博弈。二是人与他人的和谐。礼的存在,能够彰显甚至拉大人际之间的差异,而乐又使人际之间的距离缩小,而和就在此时体现出了礼乐的境界并且促使人们去无限地接近这种美好的境界。三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儒家要求人主动去达成与自然的和谐,乐记中倡导我们“举礼乐,则天地将为昭焉”,认为人与自然在共同作用基础上才能达到统一的和谐,只有礼乐相同相合,才能在和谐中达到平衡。礼乐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在新时代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仅可以提高当代青年的思想道德素质,还有助于充实社会主义和谐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侵袭,功利主义思想对当代青年的腐蚀触目惊心,“礼乐之说,常乎人情”,因而加强其人文素养、道德素养迫在眉睫。此外,乐既能感知社会、反映社会,又能积极地干预社会、影响社会。乐的存在反映着人类生活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表现出极具社会性的多种情感。“大乐与天地同和”,乐记的最高艺术境界就是和,这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和谐社会中必将起到积极的带动作用。总的来说,儒学是一种礼乐文明,体现了儒家注重人文关怀、秩序和谐的思想精神,在当今社会各界提倡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背景下,儒家文化所强调的“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传统礼乐精神,必将不断发挥文化的力量,以文教化、人文育化,加快形成社会主义的新风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