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语文基础保分题型训练专题08语言文字运用 文学常识 默写

上传人:刚** 文档编号:330479156 上传时间:2022-08-10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40.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届高考语文基础保分题型训练专题08语言文字运用 文学常识 默写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22届高考语文基础保分题型训练专题08语言文字运用 文学常识 默写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22届高考语文基础保分题型训练专题08语言文字运用 文学常识 默写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22届高考语文基础保分题型训练专题08语言文字运用 文学常识 默写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22届高考语文基础保分题型训练专题08语言文字运用 文学常识 默写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届高考语文基础保分题型训练专题08语言文字运用 文学常识 默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届高考语文基础保分题型训练专题08语言文字运用 文学常识 默写(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2届高考语文基础保分题型训练专题08语言文字运用+古代文化常识+情景默写一、补写出下列两组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李贺雁门太守行中“_,_”两句化用典故,表达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2)韩愈在师说中,用“_,_”两句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不肯从师的荒谬心态。(3)荀子劝学中“_,_”八个字与王充论衡“凿不休则沟深,斧不止则薪多”寓意相近。【答案】(1)报君黄金台上意 (2)提携玉龙为君死 (3)位卑则足羞 (4)官盛则近谀 (5)锲而不舍 (6)金石可镂(1)李清照声声慢中“_,_、_”三句,词人用雨点打在梧桐叶上的情形,抒发自己不能自抑的凄苦。(2)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由梦境转入现实的过渡

2、句是“_,_”。(3)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一句,写的是周瑜的儒将装束;“_”一句,表明了周瑜的赫赫战功。【答案】(1)梧桐更兼细雨 (2)到黄昏 (3)点点滴滴 (4)忽魂悸以魄动 (5)恍惊起而长嗟 (6)羽扇纶巾 (7)樯橹灰飞烟灭二、 完成下边两道古代文化常识题。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举乡试。举,举荐。乡试,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又称秋闱,由天子钦命的主考官主持,凡属本省生员、贡生、监生经科试合格,均准应试,考中者称举人,俗称孝廉。B.和亲,与敌议和,约为姻亲。一般来说,和亲双方都是为了避免战争,捐弃仇怨,转而建立和平、友好、亲睦的关系。C.老

3、庄,老子和庄子的并称,老子和庄子是道家学说的代表人物,道家主张“清静无为”“顺应天道”“人性本善”“逍遥齐物”等思想。D.景泰元年。景泰,是明代皇帝朱祁钰的年号;元年,即他即位的第一年。年号,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纪年法。【答案】C【解析】“人性本善”是儒家孟子的思想主张。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学士”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B“振恤”,即赈济与抚恤,即面对灾荒来袭时,各级政府和民间做的相应的反应和对策。C“诏”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诏。秦汉以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D“致仕”,“致”意思是“获得”,“仕”意为“官职”,“致仕

4、”指获得官职。【答案】D【解析】“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三、语言文字综合运用。(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近年来,我们都身陷屏幕包围之中。设想将来电子信息技术更加发达,我们或许可以建造一个穹顶形的屏幕将整间房屋都罩起来。穹形屏幕与圆形地毯无缝衔接,浑然一体,让你完全感觉不到屏幕的存在,自有_之感。人类的第一“虚幻”是语言。借助于语言,人们仅凭他人述说就可以在头脑中幻化出当时的场景。(),它是一种凝固了的语言,本质上仍应该归附于“语言”之属。文字优于语言之处就在于它可以长久保存并远距离传播这些_的语言。近几百年来,由于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使文字发挥了自

5、身充分优势,从而大大增进了文化的传播。音乐也是一种“虚幻”的语音符号。五线谱中一串“蝌蚪”按作曲家的意愿排成“乐谱”,大型交响乐团却能借助这一行行虚幻的“蝌蚪”演奏出_、动人心弦的贝多芬英雄交响曲。中国古琴的“工尺谱”与“蝌蚪音符”有_之妙。列子汤问记载:“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如此虚幻的高山流水琴声,唯有知音深解其意。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设身处地昙花一现雷霆万钧鬼斧神工B身临其境转瞬即逝气势磅礴异曲同工C身临其境昙花一现气势磅礴鬼斧神工D

6、设身处地转瞬即逝雷霆万钧异曲同工B解析:第一空处,“身临其境”,亲身面临那种境地。“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此处语境意思是好像自己亲临那种境地,故此应填“身临其境”。第二空处,“转瞬即逝”,形容很快就会失去或消失。“昙花一现”,比喻美好的事物或景象出现了一下,很快就消失。语境强调的语意是语言消失之快而非美好,故此应填“转瞬即逝”。第三空处,“气势磅礴”,形容气势雄伟壮大。“雷霆万钧”,形容威力极大,无法阻挡。语境强调的语意是气势恢宏,故此应填“气势磅礴”。第四空处,“鬼斧神工”,形容艺术技巧高超,不是人力所能达到的。“异曲同工”,比喻话的说法不一而用意相同,或一件事情的做法不同而都巧妙地达到目

7、的。语境强调的语意是相同,故此应填“异曲同工”。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文字的出现使人类之“虚幻”进入了一个更高级的阶段B文字的出现是一个更高级的阶段,人类因此变得“虚幻”C使人类之“虚幻”进入了一个更高级的阶段是文字的出现D人类之“虚幻”进入了一个更高级的阶段,是文字的出现A解析:结合后语境“它是一种凝固了的语言”,这里的“它”即文字,所以紧邻上句主语应该是“文字”, B项“人类因此变得虚幻”重点强调“人类”,与下文衔接不紧,排除B。因为上文句末为句号,所填句必须有主语,排除C;D项强调的重点是“人类”,不符合文意。综合看,A项衔接最严谨。3文中画波浪线的

8、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近几百年来,由于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使文字充分发挥了自身优势,从而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B近几百年来,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使文字发挥了自身充分优势,从而大大增强了文化的传播能力。C近几百年来,由于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文字充分发挥了自身优势,从而大大增进了文化的传播。D近几百年来,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使文字充分发挥了自身优势,从而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D解析:画线句子“由于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使文字发挥了自身充分优势”成分残缺,“由于”和“使”引领句子,导致主语残缺,可以删掉“由于”或者“使”,排除AC;“从而大大增进了文化的传播”动宾搭配不当,“

9、增进”改为促进,或者“传播”后添加“速度”,改为“增强了文化的传播能力”也行,排除C;语序不当,“充分”应移到“发挥”前面,排除B。(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秦始皇统一中国,为文学灌注了一种天下一统的宏伟气概。此后中国文学,不管什么题材,都或多或少地有所隐含,李白就说过“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不仅如此,_,使中国文脉可以顺畅地流泻于九州大地。()我在世界上各个古文明的废墟间考察时,总会一次次想到秦始皇。因为那些文明的割裂、分散,_。如果当年秦始皇不及时以强权统一文字,那么,中国文脉早就流逸不存了。由于秦始皇既统一了中国又统一了文字,今后两千多年,只

10、要是中国文人,不管生长在如何偏僻的角落,一旦为文便是家国天下;不管面对着多么繁密的方言壁障,_。总之,统一中国和统一文字,为中国文脉提供了不可比拟的空间力量和技术力量。秦代匆匆,无心文事,却为中华文明的格局进行了重大奠基。4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极大的空间使文脉顺畅,文脉的顺畅又增添了中国文学对于三山五岳、五湖四海的视野和责任。B这种顺畅,尤其是在极大空间中的顺畅,又增添了中国文学对于三山五岳、五湖四海的视野和责任。C中国文学对于三山五岳、五湖四海的视野和责任,又使中国文脉能够在极大的空间内保持顺畅。D三山五岳、五湖四海的视野和责任,使中国文学在极大的空间内

11、保持了文脉的流泻顺畅。B解析:这段文字是强调秦始皇统一中国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前面有“使中国文脉可以顺畅地流泻于九州大地”,用“这种顺畅”衔接最恰当;A项,“极大的空间”做主语,不符合话题统一原则;C、D项“视野和责任”使文脉流畅与文意不符。5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得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答:_答案:秦始皇还统一了文字都与文字的不统一有关一旦落笔皆是汉字汉文 解析:第处,结合后文“使中国文脉可以顺畅地流泻于九州大地”“如果当年秦始皇不及时以强权统一文字,那么,中国文脉早就流逸不存了”可知,这是说秦始皇统一了文字;第处,与“如果当年秦始皇不及

12、时以强权统一文字,那么,中国文脉早就流逸不存了”意思相反,那么之所以“那些文明的割裂、分散”是因为文字不统一;第处,与“一旦为文便是家国天下”句子对应,内容要强调“汉字汉文”,可以写“一旦落笔皆是汉字汉文”。高考语文基础保分题型精选精练08(语言文字运用+古代文化常识+情景默写)【教师版在前,学生版在后】一、补写出下列两组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李贺雁门太守行中“_,_”两句化用典故,表达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2)韩愈在师说中,用“_,_”两句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不肯从师的荒谬心态。(3)荀子劝学中“_,_”八个字与王充论衡“凿不休则沟深,斧不止则薪多”寓意相近。(1)李清照声声慢中“_,_、

13、_”三句,词人用雨点打在梧桐叶上的情形,抒发自己不能自抑的凄苦。(2)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由梦境转入现实的过渡句是“_,_”。(3)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一句,写的是周瑜的儒将装束;“_”一句,表明了周瑜的赫赫战功。二、完成下边两道古代文化常识题。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举乡试。举,举荐。乡试,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又称秋闱,由天子钦命的主考官主持,凡属本省生员、贡生、监生经科试合格,均准应试,考中者称举人,俗称孝廉。B.和亲,与敌议和,约为姻亲。一般来说,和亲双方都是为了避免战争,捐弃仇怨,转而建立和平、友好、亲睦的关系。C.老庄,老子和庄子的并称,老子和庄子是道家学说的代表人物,道家主张“清静无为”“顺应天道”“人性本善”“逍遥齐物”等思想。D.景泰元年。景泰,是明代皇帝朱祁钰的年号;元年,即他即位的第一年。年号,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纪年法。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学士”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为辅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