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荔枝果园“五化”建设

上传人:陈雪****2 文档编号:330228646 上传时间:2022-08-0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2.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推进荔枝果园“五化”建设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推进荔枝果园“五化”建设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推进荔枝果园“五化”建设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推进荔枝果园“五化”建设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推进荔枝果园“五化”建设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推进荔枝果园“五化”建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推进荔枝果园“五化”建设(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推进荔枝果园“五化”建设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推动小农户与大市场对接,乡村振兴与城镇化协同发展,把维护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作为“三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 发展成效(一)农业农村经济稳步发展,都市现代农业成效显著。2020年,全市常用耕地面积132万亩,水产养殖面积32.8万亩,园林水果种植面积105.6万亩,乡村人口258万人;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14亿元,比2015年增长21%;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266元,比2015年增长61.8%;农村居民收入增速连续13年高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15年的2.421下降到2020年的2.181。

2、都市现代农业蓬勃发展,着力打造蔬菜、水产、种业等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促进产业融合。(二)农业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农产品供应能力不断提高。截至2020年底,按时完成省下达我市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定任务40.55万亩,建成高标准农田逾108万亩,建成设施农业面积约13万亩。“菜篮子”规模化、标准化建设成效显著,累计建成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37个,农业农村部、广东省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各10个,广东省现代化美丽牧场2个,广东省生猪屠宰标准化企业2个,百亩以上的蔬菜规模化种植场114个。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农业稳产保供,印发实施广州市本地农产品生产供应市场应急预案,支持农业企业复工复产。提升粮食、生猪等重要

3、农产品保障能力,实施重要农产品增量提质和“零弃耕”专项整治行动,推动农业产业重大项目集中签约和启动开工。截至2020年底,圆满完成年度粮食考核任务,肉类总产量11万吨,蔬菜、水产品自给率分别达到100.6%、90.2%。(三)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持续提升,农业品牌建设卓有成效。“十三五”期间,全市所有涉农街(镇)挂牌成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公共服务机构,共配备553名农产品质量安全专职安全员,建成市、区、镇(街)、村(企业、合作社)四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网络,共建成检测中心、站、点277个。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工程建设提速,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农产品“湾区标准”初步形成。截至2020年底,全市建立市级以

4、上农业标准化示范区92个,其中国家级15个、省级21个、市级56个;有效期内绿色食品56个。全市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综合合格率达97%以上,国家和省级监督抽查广州市产地农产品合格率为100%,番禺区获评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截至2020年底,全市拥有“广东省名牌产品”(农业类)182个,居全省首位。从化区、增城区广州荔枝优势区被认定为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拥有广东省名特优新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24个;“增城桂味荔枝”“从化荔枝”“从化荔枝蜜”“从化流溪娟鱼”等商标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四)农业科技支撑有效增强,农业装备水平明显改善。2020年,全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72.4%,建成

5、“国家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站”“蔬菜育种新技术应用研究重点实验室”等重点实验室,364个院士、博士团队全力服务广州农业,黄埔长洲岛隆平院士港等一批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加快建设,“广州农博士”问诊服务平台初步建成。市属农科院所成功培育“五源占水稻”“玉田1号菜心”“小娇红掌”等农业优良新品种46个。“增科新选丝苗1号”获首届全国优质稻(籼稻)品种食品品质鉴评金奖。全力支持配合广州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建设。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转型升级。实施农机购置补贴和水稻机播作业补贴、植保无人机作业补贴政策,五年累计补贴农业机械4万多台(套)。推广农用无人机、蔬菜育

6、苗移植机、山地果园机、智能监测终端、畜禽水产养殖机械等先进适用农机具以及新技术。扶持壮大农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机服务主体,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截至2020年底,全市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为69.8%,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7.4%,设施农业、畜禽水产养殖、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水平位居全省前列。(五)农业生产布局不断优化,新型经营主体不断发展。“十三五”期间,我市获批创建15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数量居全省之首,从化区现代农业产业园纳入国家创建管理体系。全市获评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镇1个、示范村5个,省级专业镇12个、专业村102个,市级专业镇12个、专业村108个。高标准打造1

7、11个农业公园,改造村级工业园11.8平方公里,大塘汽车配套产业园、智慧PARK(公园)等一批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区相继建成。13家乡村旅游景区被评为国家3A级以上旅游景区,建成18个省级、17个市级旅游文化特色村。截至2020年底,全市国家级、省级、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分别有11家、124家、254家,年营业收入过百亿的企业有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601家,其中国家级、省级、市级示范社分别有10家、31家、61家;家庭农场425家,其中省级、市级示范家庭农场分别有17家、44家。深入推进“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羊城行动,实施“乡村工匠”工程行动,全市近五年累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9

8、369人。(六)基础设施短板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截至2020年底,全市农村公路列入交通运输部公路统计里程6673公里,全市建制村通客车率达到100%,农村客运运营、管理信息化率达100%;增城区被评为“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全市自然村实现自来水集中供水和农村生活污水收集治理全覆盖,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全部完成。1144个行政村全面通达光缆,4G网络信号基本普及,5G网络建设加速推进。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农村公共广播系统、乡村图书室基本实现镇村全覆盖,累计建成2707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新增3个村入选全国文明村镇,文明镇、村实现全覆盖。深入实施广州

9、市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和“五个美丽”行动,全市共有3个镇、6条村获评全国美丽宜居小镇、美丽宜居示范村庄、环境整治示范村,10条村获评住房城乡建设部第一批绿色村庄。从化区2020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获国务院督查激励。全市乡村公厕、生活垃圾保洁实现全覆盖,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花都区、南沙区分别荣获2020年“全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县”“全国农村污水治理示范区”称号。(七)基层治理体系不断完善,乡村治理水平稳步提升。抓实建强基层党组织,出台党对集体经济组织全面领导的指导意见和规范村级重大

10、事项决策“四议两公开”工作方案,将村党组织全面领导贯穿“人、财、物”及村级重大事项议事决策全过程。打造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头雁工程”累计储备村级干部后备人选1.4万人,连续8年实施“羊城村官上大学”工程,村“两委”干部、党组织中的大专以上学历占比分别达67%和78%。深入开展省级乡村治理“百镇千村”示范创建。构建“令行禁止、有呼必应”基层党建引领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建设基层治理综合调度平台;“一村一法律顾问”全铺开、“民主法治村”创建全覆盖。推广下围村“民主商议、一事一议”民主自治模式,推进“村改居”地区管理体制综合改革等工作。从化区被确定为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首

11、批试点单位,白云区大源村、南沙区深湾村和黄埔区洋田村入选2019年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名单。(八)农村综合改革持续深化,农村发展活力不断增强。基本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全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面积151.63万亩,颁发证书648050本;从化区获评全国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典型地区。全市农村家庭承包耕地流转面积约101.11万亩,占承包耕地面积的65%。建成区级集体资产交易管理协调机构11个,镇(街)级和村(联社)级交易站324个。在全市3万亩以上耕地的镇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交易平台。在7个主要涉农区成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仲裁委员会。建成市、区、镇(街)、村、社

12、五级农村集体产权流转管理服务平台体系。我市成功入选2019年度全国整市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城市,基本完成全部试点任务。分类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发展土地、农房、资产、资金等多种形式合作。推进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黄埔区获评全国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示范县。截至2020年底,全市完成10768个集体经济组织、1645.4亿经营性资产的量化,12023个集体经济组织、347.7万人的成员身份确认,登记赋码发证12002本。落实国家、省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实施意见和措施,健全都市圈率先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机制,探索全域破解城乡二元

13、结构的改革。广清接合片区(含我市花都区、从化区、增城区)成功入选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为广东唯一入选的区域。编制国家城乡融合试验区广清接合片区实施方案,结合我市发展基础和改革诉求,确定8项改革试验任务。二、 发展目标(一)2035年远景目标。展望2035年,全市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全面振兴,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城乡融合发展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形成国际化大都市农业农村发展新格局。一是打造形成岭南特色精品农业,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协调同步,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迈上新的大台阶;二是构建形成城乡融合的都市型新乡村,乡村与山水格局、

14、自然环境融合协调,彰显广府地域、文化和历史特色;三是培育形成都市型新型农民,农民综合素质显著提高,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明显缩小,农民全面发展与共同富裕率先取得实质性进展。(二)“十四五”发展目标。锚定2035年远景目标,“十四五”期间要围绕实施“穗农奔富”专项行动,力争到2025年全市农业农村现代化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农业基础地位更加稳固,城乡和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加快健全,乡村振兴实现新跨越,持续当好全省乡村振兴的示范和表率。精品农业生产能力不断增强。打造“穗”字种业、绿色蔬菜、优新水果、精品花卉、生态畜禽、现代渔业、休闲农业等七个百亿级产业集群,“米袋子”“菜

15、篮子”“果盘子”更加充盈,重要农产品供给能力进一步增强,农产品质量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77%,农业绿色发展成效显著。都市农业质量效益全面提升。全面建立都市农业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都市现代农业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农业装备水平不断提高,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1%。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明显提高,广州国际种业中心发展能级不断提升,具有广州特色的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影响力明显增强。广府特色乡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精美农村建设步伐加快,乡村整体风貌显著提升,全部村庄建成美丽宜居村,30%的村庄建成特色精品村,乡村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水平高质量提

16、升,现代乡村治理机制和治理体系更加完善,走出一条体现特色、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乡村善治之路,美丽乡村日益成为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空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明显缩小。精勤农民队伍加快建设,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和体系逐步健全,农民素质显著提高,农民就业增收渠道不断拓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逐步缩小。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6万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下降到2。三、 推进荔枝果园“五化”建设实施荔枝高标准生产基地建设项目,打造集品种优质化、水肥智能化、生产机械化、管理数字化、防控绿色化于一体的高标准智慧果园示范样板。建设荔枝绿色防控示范区,建成相对连片荔枝种植绿色防控示范区1万亩。资料整理来源:广州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