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教育语文教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329793280 上传时间:2022-08-03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27.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教育语文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八年级教育语文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八年级教育语文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八年级教育语文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八年级教育语文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教育语文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教育语文教案(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八年级教育语文教案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应该怎么写呢?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问题来了,下面带来八年级教育语文教案,对于各位来说大有好处,一起看看吧。 八年级教育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提高学生读整本书的能力; 2、引导学生用略读和精读相结合的方法,了解全书内容,熟悉精彩片断; 3、启发学生能扼要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并由此对社会和人生有新的领悟; 4、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外国小说的一些艺术手法; 5、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发展学生多向思维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素养。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

2、、导入:谈谈自己喜欢的儿童文学作品 二、简介马克吐温 美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马克吐温原名塞缪尔朗赫恩克莱门斯,他于1835年出生在美国密苏里州佛罗里达镇的一个法官家里。从12岁起,马克吐温便出去当印刷学徒工、送报人、排字工人,在密西西比河沿岸一代过着流浪生活。后来他又当过水手、矿工、新闻记者等。穷苦的流浪生活使马克吐温有机会接触到广阔的社会,接触到更多的劳动人民,使他对美国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使他积累了大量宝贵的写作素材。 19世纪七、八十年代,马克吐温进入创作的高峰期。从汤姆索耶历险记到王子与贫儿,从竞选州长到百万英镑,马克吐温对社会中的欺诈、陷害、伪善等等丑恶现象进行了无情的鞭

3、笞。马克吐温文笔犀利,既善于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又善于进行夸张描写,寓讽刺于其中;他描绘的资本主义社会那一幅幅既离奇又真实的图画,使读者感到又滑稽又辛辣。 1910年4月21日,马克吐温在美国康涅狄格州病逝。由于对美国文坛做出了巨大贡献,他被后人誉为美国“文学中的林肯” 三、概括全书的情节 一个主题:一个孩子从少年到成熟期的成长故事。四个“叙事单位”: 1、汤姆和蓓姬的故事 2、汤姆和穆夫波特的故事 3、杰克逊岛的故事 4、汤姆和乔印江的故事 四、学生谈自己喜欢的人物 五、阅读当海盗去,完成补充练习题 1、汤姆为什么会产生当海盗的念头?汤姆想当海盗的本意是什么? 2、汤姆在确定当海盗之前还计划

4、作什么?为什么最后选定当海盗? 八年级教育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爱桥的原因。 2、品味文章优美而富有韵味的语言。 3、学会从某一角度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 教学重点: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教学方法: 读一读,品一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桥梁专家茅以升笔下的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在画家眼里,桥的魅力在哪里?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当代画家吴冠中去感受“桥之美”。 二、作者简介 吴冠中:当代著名的画家,最早画的作品多以江南水乡为题材,画面充满诗意,他特别重视点、线、面的结合与搭配。在中国乃至世界画坛都具有极大的影响,他也是出色的美术教育家、散文家。 三

5、、检查预习 (略) 四、整体感知 1、吴冠中先生在文中说“美术工作者大都喜欢桥,” 他自己对桥当然也是情有独钟,他对桥的喜爱是否有其独特的视角呢?请同学们找出作者的眼中桥之美在何处? 明确: “桥的美并不着眼于桥自身的结构美,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2、本文举了哪些例子来说明桥之美? 明确:作者列举了乌镇苇丛中的石桥;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水天间的长桥颐和园的仿卢沟桥、苏州的宝带桥;形式独特的广西、云南、贵州山区的风雨桥;以及清明上河图中的桥、人造索桥,南京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 小结:作者就是借助对这些桥的具体说明详尽的阐述了他所认为的桥之美,即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

6、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五、问题研讨 重点研读第小节。让学生学习观赏四幅桥之画面,理解桥要与周围环境既对照又和谐才能构成美景。 芦苇石桥:密密苇丛使空间显得狭窄拥挤,令人产生憋闷感;间或出现的石桥轮廓简单鲜明,能使空间陡然显得疏朗开阔,令人感觉舒畅。 细柳拂桥:柳枝的动、细弱、年年发芽和石块的静、厚重坚硬、历久不变形成对比。令人销魂。 长桥卧龙:在宽阔的水面上的长桥,打破了单调的背景,整个环境充满了灵气和生命。宛如史诗。 风雨廊桥:廊和厅的安闲自在和亭下水流的湍急、山峰的险峻又形成对照。形式独特。 六、拓展延伸 比较本文与中国石拱桥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何不同? 教师提示学生可以从两文的说明对象、说明

7、顺序、说明方法及语言特征等角度进行比较、评析。 七、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在画家吴冠中的带领下,一起领略了桥的风采,生活中有多少美不胜收的景致,或纤弱或雄壮或含蓄让我们练就一双慧眼去发现、去鉴赏这大干世界吧! 八、布置作业: 1、听写课后生字词。 2、写15课的随堂检测。 八年级教育语文教案 篇3 教学本文要达到的课标要求: 1.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2.学习文中描写景物的方法:抓住景物特征,动静结合,情景交融。 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对文章的朗读、体味。 教学步骤 (一)谈话启发,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都很喜欢旅游吧?你都到哪儿旅游过?能不能给大家

8、谈一谈? 【设计说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入新课。 师:(根据学生发言情况进行引导)大家小小年纪,游览过的地方还真不少。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游历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增长我们的见识。今天我们就来做一次免费的旅游,去欣赏一下长江三峡的美丽风光,好吗? (二)播放三峡风光光盘 师:自古以来,三峡以其壮丽的风光激发了众多文人的灵感,留下了许多千古流传的诗篇,同学们都知道哪些有关的诗文呢? 【设计说明】学生自由发言,师生参与补充,增加学生的语文积累。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位北魏时期的地理学家郦道元的文章,看看他笔下的三峡是怎样一番景色。 (三)播放课文录音或教师范读课文 师:这篇课文虽然短小

9、,但生字比较多,而且又是文言,大家能不能克服困难,把它读得自然流畅?遇到困难时,可以在小组内互相请教,也可以和老师交流。 【设计说明】既摆出困难,又激发学生战胜困难的勇气。 师:大家刚才自己读的都不错,哪些同学能给全班同学读一读? 【设计说明】可通过多种朗读形式,使学生体会文章精炼的语言,品味其中的意境。 (四)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师:大家通过刚才的朗读,已经初步体会到了作者笔下描述的三峡的美,下面,我想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文中的内容,为游客编一篇介绍三峡风光的导游词,看哪一组同学编得最好。对文中词句理解有障碍的小组,可以请其他组帮助,也可以与老师交流。 【设计说明】这个环节的设计,旨在

10、将比较枯燥的文言文翻译生动化,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以小组为单位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可视学生提问情况帮助学生解决重点和难点词句。如:“虽”、“属”、“两岸连山,略无阕处”、“清荣峻茂”等。 2.各小组展示所编的导游词,教师视情况进行评点,学生推选出最佳小组。 3.分析体会文章写景特点 提问:大家刚才在写导游词的过程中,是否注意到了这篇文章的写景有什么特点?哪些句子是你认为写得最美的?能不能给大家分析一下? (此环节的设计在于引导学生掌握必要的写景顺序,如:按照景物先写山,后写水;按照季节由夏春冬一秋。学生分析词句时,教师可伺机点拨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等写作特点)

11、 (五)再次播放三峡风光光盘 让学生学习文中的手法描述自己在屏幕上所见到的景色,或谈谈观看风光片与读郦道元的三峡的不同感受。 (六)布置作业 1.写一段文字描述家乡的美景或你所游历过的山川名胜。 2.喜欢绘画的同学可以根据课文画一幅三峡风光图。 八年级教育语文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故事,能够选择有波折的典型材料; 2、交流阅读故事的心得体会,掌握创写故事的基础知识,激发学生的联想与想象,并合理的运用到写作中; 3、通过讲故事的训练,培养写作兴趣,能够多问“为什么”“怎么样”,写出比较精彩的故事。在创编故事中学会尊重他人的爱,学会关爱他人。 【学习方法】赏析故事,交流阅读故事的心

12、得体会,练笔掌握创写故事的基础知识,激发联想与想象,并合理的运用到写作中。 【课时分配】 第一课时写作方法指导 一、导入 1、听故事狼蒲松龄 原文: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

13、,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2、找出故事情节及悬念或波折 故事情节:遇狼惧狼御狼杀狼 悬念1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悬念2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悬念3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悬念4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二、简介故事(备课材料) (一)什么是故事? 故事就是一件事,二三个人,转几个弯。就是讲“这几个人”在做什么事。故事,就是传递人的行为。 故事要有核心情节和精彩的细节,称为故事核。故事是写事的,所有的一切都是围绕故事核进行的。文章所运用的各种手法目的都是先将读者引向歧途,最后再引向故事核。故事核就像目的地。 情节就是事件。赵和松老师创作谈好故事

14、要好情节来保证,没有好情节就不会有好故事。那么,有了好情节,是不是一定会有好故事了呢? 重情节,莫轻细节。细节是作品的细胞,是故事作品中刻画人物和描写事物的重要手段。故事中反映生活和塑造人物,情节是主要的,那么细节是重要的。 事件又是谁制造的呢?事在人为,由故事中的人物制造出来的。所以,我们在结构故事情节的时候,不能忽略了人物。 日常生活中,同样一件事,让不同的人去干,其结果截然不相同。正因为两个不同的人,由于他们的想法不同,做法不同,才会演绎出曲折,多变的情节来。所以,情节由人物制造的。人物在故事所规定的特定环境中,人物之间的行为轨迹,才构成了故事作品中的情节。 情节和人物,好比一对双胞胎,是同时存在的。所以,故事不单单讲事,是讲这几个人在做什么事。 一个故事好听不好听,好看不好看,不单单取决于情节曲折不曲折,动情不动情;还依赖于故事中人物有趣不有趣;鲜灵不鲜灵。 故事创作要上一层楼,除了强调情节超常以外,还要强调人物的超常,就是要塑造好故事中的人物。故事中的人物塑造,它和小说中的人物塑造有何异同?强调了人物塑造,会不会削弱了故事情节?情节与人物,究竟是相生相克;还是相辅相成?为了让我们传统的故事,能与时俱进,永葆青春。我希望广大的故事作家,都来关心、研究故事的创作理论,我愿意和大家一起作进一步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