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同步训练(含答案及解析)(全国通用)

上传人:戴** 文档编号:329271769 上传时间:2022-08-0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9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同步训练(含答案及解析)(全国通用)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同步训练(含答案及解析)(全国通用)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同步训练(含答案及解析)(全国通用)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同步训练(含答案及解析)(全国通用)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同步训练(含答案及解析)(全国通用)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同步训练(含答案及解析)(全国通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同步训练(含答案及解析)(全国通用)(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训练时间:30分钟;总分50分)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30分)1盛唐洋溢着刚健丰伟、庄重博大的时代气象,这在书法艺术上亦有体现。宋代书法家米芾推崇唐代某位书法家的作品“如项羽挂甲,樊哙排突,硬弩欲张,铁柱将立,昂然有不可犯之色”。能够突出体现这一风格的书体是()A小篆B楷书C行书D草书2唐代文人投笔从戎的现象屡见不鲜,一时间出现了“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之类唱响南北的诗句。这表明了唐代A实行了重武轻文政策B实行了新的军功爵制C出现了安史之乱危局D文人深厚的家国情怀3自孔子开始,儒家文化把上古三代帝王尧舜禹认定为道德完美的圣贤君王

2、,但唐代诗人李白却对尧舜禹有关禅让的历史表示怀疑,在诗文中提出不同看法:“尧幽囚,舜野死”。对此解释合理的是A年代久远导致历史真实无法确定B李白看法不符合主流观点不足为信C后继统治者美化历史掩盖历史真相D时代变迁儒学观念受到士人质疑4日僧圆仁在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说:“扬州有四十余寺。”在扬州求法、传法的众多僧徒是主要的素食消费群体。城市饮食业为满足僧徒之需,开发了各种素肴佳馔。这反映出A市镇服务功能增强B坊市制度逐渐被打破C统治思想发生转变D社会生活受佛教影响5诗歌是时代的反映。杜甫、白居易等诗人创作了大量反映社会现实的诗作。史学家陈寅恪认为唐诗中保留了大量历史记录,通过对唐诗的深入研究,他撰

3、写了元白诗笺证稿等史学名著。这说明A唐诗是研究唐史的一手史料B唐诗真实反映唐朝社会状况C诗歌拓展了史学研究的领域D历史研究必须用诗歌来印证6捣练图描绘了唐代妇女的劳动情景,按劳动工序分成捣练、织线、熨烫三组场面。画中人物用力扯绢时的微微后退后仰清晰可见,线条工细遒劲、细节刻画生动,设色富丽。据此可知,捣练图捣练图(局部)A受魏晋典雅庄重画风的影响B描绘了唐代女性的健康活力C体现唐代宫廷画的鲜明风格D反映出小农经济的繁荣景象7汉书后汉书中关于“博学”的记述颇为罕见,仅见于司马迁和杨雄。而晋书列传中,关于魏晋时期士大夫、读书人“博学”的记述人次较多。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魏晋时A史学更加发达B儒学地位

4、更加巩固C私学教育兴盛D民族交融思想解放8魏晋时期,社会盛行“清谈”之风。“清谈”是相对于俗事之谈而言的,亦谓之“清言”。士族名流相遇,不谈俗事,专谈老庄、周易,不谈国事,不言民生,如有人谈及如何治理国家,就被贬讥为专谈俗事,遭到讽刺。这体现了A佛教思想大行其道B专制主义空前强化C儒学失去正统地位D士族交往方式鲜明9南宋陆游在杂赋一诗中写道:“觉来忽见天窗白,短发萧萧起自梳”;唐朝白居易喜欢“负暄”,即在冬天晒太阳,他在负冬日一诗中写道:“负暄闭目坐,外融百骸畅”,这样的诗词还有很多,这类诗歌A就风格看均属浪漫主义流派B都创作于唐宋大一统历史期C有助于研究古人的生活习性D反映古代道家思想体系嬗

5、变10东晋思想家罗含认为,“今万物有数,而天地无穷。然则无穷之变,未始出于万物。万物不更生,则天地有终矣。天地不为有终,则更生可知矣”。罗含这一表述()A宣扬天地为万物本原B强调个体的主观感受C属于“无神论”学说D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11唐朝服饰多崇尚浓艳鲜丽之色,宋朝服饰却崇尚简洁、质朴,形成淡雅恬静的着装风格。如袁采在世范中讲:“惟务洁净,不可异众。”唐宋服饰风格的变化反映了A市民文化的影响B儒家正统思想的强化C社会阶层的固化D佛道思想的影响扩大12先秦至汉末,音乐主要以“习礼”的社会功能而有其严肃性。魏晋时期,文人雅集常游离于“名教”与“自然”,之间,以携琴会友、诗文互答等形式,表现出因兴

6、而作和适性而奏的“游戏”特征。音乐的这一变化,某种程度反映了A及时行乐的社会风尚B乐观自信的时代精神C随性反叛的士人风貌D奢靡骄纵的贵族遗风13唐代天台宗为了提高小教派地位,有意识地把玉泉寺的兴建与关羽这位历史名将联系在-起。而龙门石窟的唐代造像面相丰腴、形貌秀丽、含睇若笑、温雅敦厚,这是与当时的时代风尚密切联系的。这反映出唐代A儒家思想遭到冲击B佛教的本土化发展趋势C三教之间斗争激烈D佛教盛行影响社会稳定14在唐初莫高窟壁画张骞出使西域图中,展现了“汉武帝部下击败匈奴后带回战利品“祭天金人”和“汉宣帝不知金人名号故派张骞出使西域问佛”的场景。实际上,宣帝时张骞已经去世,佛教也尚未传入中原。据

7、此可知,该壁画A内容源于艺术想象B民族交融色彩浓厚C缺乏史学研究价值D带有特定时代印记15唐玄宗初期打压佛教势力可谓不厌其烦,实行了遣散伪滥僧尼、禁止建寺写经等政策。天宝三载(744年),玄宗敕令州郡政府铸金铜天尊和佛像各一躯,分送开元观、开元寺。他更是亲注孝经道德经和金刚经。宗教政策的变化反映了唐朝A宗教政策缺乏稳定性B顺时而变维护统治C从抑佛到崇佛的变化D出现三教合一的趋势二、材料分析题(每题10分,共20分)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唐朝前期,僧律禁止僧尼畜奴婢、田宅以及资产。僧侣不能从事土地垦殖,尼女亦不得从事纺织。正是基于不耕不织的惯例,多数情况下寺院被排除在世俗税收体制之外,

8、皇寺、功德寺等还享有更多的经济、政治特权。社会中的投机阶层利用寺院特权,将自己的田产以布施的形式寄名于寺进行逃税。在国家税役负担沉重之时,大量贫苦民户便会选择携田入寺,向寺院提供劳动并交纳租金,这显然是要低于世俗课敛的。唐武宗会昌灭佛之后,寺院原有的经济体系被打破,崇尚自给自足,农禅结合的禅宗重新崛起并成为佛教发展的主流。禅宗倡导的禅林经济成为寺院自我供养的主要方式,将农业作为寺院自我供养的途径,倡导“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禅宗的田地主要以自己开垦为主,而且建寺与垦殖区域多处于山地丘陵之间,受地形影响,呈现出分布散、规模小且交通不便的特点,这与前期寺院连田阡陌,尽占膏腴形成巨大反差,禅林经济终

9、结了此前寺院作为大土地所有者与国家争利博弈的时代。摘编自景旭、孟娟唐朝寺院与国家之间的田地博弈(1)根据材料,概括会昌灭佛前后寺院经济的变化。(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禅林经济发展的历史作用。17唐代的谏议制度较为完善,谏议形式颇具特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唐)元和十年,宰相武元衡被杀,时任太子左赞善大夫的白居易上疏论其冤,请求尽快抓获凶手以雪其冤。但白居易此举触犯了“非谏职,不当先谏宜言事”的条令,因而被贬为江州司马。唐代的谏官均为实官,即使是荣誉性的散骑常侍,也以实职待之。官职从三品到八品,每个层面上的谏职互有侧重,相互配合,构成一个分工明确的责权体系。唐代谏官所用的

10、谏纸是专用的,谏官令每月一上封事,指陈时政得失。若不举职事,当别有处分。摘编自浅谈谏议制度材料二 唐代是诗歌的繁荣时期,诗歌数量众多,种类丰富。其中的讽喻诗具有明显的“谏言”性质。唐代文人不是在事后利用诗歌做一些亡羊补牢式的无力嘲弄,而是在事态萌发之前就能一针见血地指陈政治得失,几乎整个诗坛都弥漫着“经世致用”的风气。白居易曾说:“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要“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这正体现了唐代的诗歌风貌。程遂营唐代文人的“言谏”与“诗谏”(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代谏议制度的主要特点。(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诗谏”的认识。参考答案1B【解析

11、】结合所学可知唐代楷书盛行,楷书具有字体方正、笔画工整、遒劲有力的特点,与材料形象化的描述相符,B项正确;小篆是秦朝时期的字体,且篆书比较舒朗,具有曲线美,排除A项;行书与草书都具有灵活、流动的特点,以适意为主,不要太受法度之限制,与材料信息不相符,排除CD项。故选B项。【点睛】本题围绕盛唐书法的时代气象和艺术风格创设情境,彰显了书法艺术承载的美学理念,引导学生培养审美感受力和领悟力,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摘自 教育部教育考试院:2022年高考历史全国卷试题评析)2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唐代文人投笔从戎的现象和类似诗句屡见不鲜,表明了唐代文人深厚的家国情怀,D项正确;宋代实行了重武轻文政策,

12、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唐代实行新的军功爵制,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安史之乱,排除C项。故选D项。3D【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儒家思想将尧舜禹标榜为圣贤君王,成为儒家理想化的政治楷模。但唐代诗人李白却对此表示怀疑,说明唐代“三教并行”的社会环境导致士人对孔子和儒家思想不再奉若神明,体现了时代变迁中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D项正确;年代久远可能会导致历史研究的难度大大增加,但不能绝对地认为历史真实无法确定,排除A项;社会主流观点不一定符合真实历史,儒家思想作为维护统治的工具不可避免地经过了加工和改造,不可能完全符合历史真实。李白的看法虽然同儒家正统思想的理念不符,但不能据此就否定李白观点的

13、合理性,排除B项;李白的怀疑是合理的,但毕竞只是一种猜测,没有绝对可靠的证据来推翻有关尧舜禹禅让的说法,所以不能确定是后继的统治者美化历史,掩盖历史真相,排除C项。故选D项。4D【解析】依据材料“城市饮食业为满足僧徒之需,开发了各种素肴佳馔”可知,佛教的发展,城市饮食业也开发出素食套餐,体现佛教的发展对城市饮食产生了影响,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市镇,排除A项;坊市制度逐渐被打破是在宋朝,排除B项;材料无法得出统治思想的转变,排除C项。故选D项。5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唐代诗歌保留了大量历史记录,陈寅恪通过研究唐诗,留下了反映唐代历史的名著元白诗笺证稿,说明诗史互证拓宽了史学研究的领域,C项正确

14、;唐诗是文学作品,并不是研究唐史的一手史料,也不能真实反映唐朝社会状况,排除A、B两项;文学作品有助于历史研究,但“必须”说法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6B【解析】根据材料“画中人物用力扯绢时的微微后退后仰清晰可见,线条工细遒劲、细节刻画生动,设色富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女性的活力健康,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活力,排除A项;材料描写的是劳动场景,排除C项;材料描述的妇女,并不是小农经济,排除D项。故选B项。7C【解析】材料体现出魏晋时期士大夫、读书人“博学”的记述人次较多,这说明魏晋时期读书博学的人数较多,这反映了魏晋私学教育兴盛,C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的是魏晋时期读书博学的人数较多

15、,这与史学发达关系不大,排除A项;儒学地位更加巩固,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魏晋时期读书博学的人数较多,私学教育兴盛,与民族交融关系不大,排除D项。故选C项。8D【解析】魏晋时期在士族名流之间盛行的“清谈”带有鲜明的特殊性,即不谈俗事,专谈老庄、周易,不谈国事,不言民生,这种“清谈”的内容标榜体现了士族交往方式的鲜明性,D项正确;通过材料无法看出佛道流行情况,排除A项;魏晋时期,门阀士族强盛,皇权并非空前强大,排除B项;魏晋时期,儒学依然是正统地位,排除C项。故选D项。9C【解析】根据“短发萧萧起自梳”可得出涉及到古人的日常梳妆,“负暄闭目坐,外融百骸畅”涉及的是古代人日常的休闲,因此这类诗有利于研究古人的生活习性,C项正确;材料中的诗是现实主义,排除A项;宋代没有大一统,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道家思想,排除D项。故选C项。10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物理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