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说课稿2篇

上传人:工****文 文档编号:329268100 上传时间:2022-08-0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草原》说课稿2篇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草原》说课稿2篇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草原》说课稿2篇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草原》说课稿2篇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草原》说课稿2篇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草原》说课稿2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草原》说课稿2篇(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草原说课稿2篇草原说课稿 篇1一、说大纲根据大纲要求,欣赏民歌的学习是音乐教学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欣赏不同风格、不同体裁的民歌,从而加深同学们对祖国的热爱,并扩大音乐视野,提高欣赏音乐的能力。二、说教材1、教材分析:本课是第初一下册第四课的内蒙草原,本课将主要欣赏学习草原上和赛马两首民歌。草原上是内蒙古典型的民歌。2、教学目标:1)了解内蒙古民歌的特点与风土人情的关系。2)能分辨出民族民歌的风格。3)培养增进学生热爱少数民族音乐的情感。3、教学重点、难点:能按歌曲的旋律、节奏等特点分辨不同民族的民歌。三、说学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学习,选择方法是很重要的。根据教材的内容和

2、学生年龄特点,我在学法的指导时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主要通过“听”歌曲的旋律、节奏等要素,让学生去感知音乐,从而来分辨不同民族的民歌特点。通过直观图象来了解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四、说教法由于少数民族的民歌分布广泛,知识面涉及较广,歌曲的风格各不相同。为了能帮助学生了解民歌特点的形式与所居住的地域和生活习惯,使他们更好地掌握民歌的风格。我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1、视觉图象法: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对我们汉族的孩子来说不那么了解。为了使他们更直接地了解到内蒙古族人们的生活习惯,我运用电脑软件制作了一些他们吃、住、穿等 方面的风情画面,给学生视听结合,避免枯燥的说教形式,使本来抽象的 内容变得具体形象化。2

3、、对比欣赏法:在了解两个民族的风土人情时,我运用画面表格形式将民族的人物作对比,将歌曲特点作对比,从而使学生更清楚的了解民族风土人情、歌曲特点。在教学中我还运用了创设情景、兴趣引入法、感性到理性、音乐律动等方法 。音乐家修海林认为“音乐审美必须要求体验到音乐的意境”,在这一课,我充分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尽量让学生体验到音乐的意境,从屏幕上看到内蒙古的风土人情关系,听到民歌不同的风格特点。五、说教学程序本课主要是欣赏少数民族歌曲,了解歌曲的风格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目标教学模式进行。1、前提测评这环节中我运用创设情境,兴趣引入法。1)首先了解学生对我国56个民族,知道多少?有没有谁到过其

4、中一民族旅游?2)然后我将会运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课本中一些民族的风情,从而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引起他们的有意注意及兴趣。2、认定目标我将口述3个目标(略)3、导学达标在这一环节中,我用感性的到理性的教学法。1)采用听想观看动的程序,首先让他们听草原上和赛马听歌曲的旋律片段,分辨风格相不相同?属哪个民族?想不想了解这两个民族的风土人情?2)然后我将运用视觉图象的教学法,把学生“带入”蒙古。(师一边介绍一边出示图片)出示中国版图知道位置,了解内蒙古人们的吃、穿、住、生活风俗习惯,这样能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感觉,使抽象的东西变得形象具体化。接着让他们欣赏一首具有典型蒙古风格特点的歌曲草原上,赛马。

5、(带着问题去听)3)在一段长时间内的视觉图象后,为了让学生能松驰下,我将运用音乐律动法,感受蒙古风格的舞蹈。做简单的(压手腕、骑马、跺肩)动作,来调节课堂气氛,之后让学生给歌曲小结。4)接着欣赏一段舞蹈,欣赏后让他们分组讨论。(它在中国版图的位置?对他们民族你了解有多少等等。)之后我用同样的方法进行简单的介绍风土人情。6)最后运用表格形式对这两首乐曲的旋律、节奏等内容作对比。4、达标测评这环节我将紧紧围绕学习目标、教学内容,设计了三条,为检测学生对本节内容是否掌握达标。1)听辨两首歌曲各属哪一民族?2)分辨两个人物各属哪一民族?3)找出两首民歌在中国版图上的位置。草原说课稿 篇2我说课的内容是

6、语文草原这一课,根据新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上好这堂课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把握教材联系,深入领悟教材草原是一篇写景状物、抒情言志的范文,在本组教材中占重要地位。因此,我认为本课的教学要求:一是读懂课文,从中受到伟大祖国地域辽阔,景色秀丽,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教育。二是品读课文,谈出自己的见解。三是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能找出课文中打比方的句子,并理解句子中把什么比做什么。四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本课分两课时进行教学,我设计的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确定为:学会字词,理解句子并体会思想感情;了解草原的辽阔壮美,受到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教育;尝试谈出自己阅读时的理解和感受,这是教学的重点。二、强

7、调以人为本,灵活选择教法以学生为主体,灵活选择教法,大胆放手,尝试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适当引导运用以下教法:(一)导读法。导预读,激发学习兴趣;导感知,理解清文章条理;导理解,尝试自读自悟;导运用,注重知识迁移。一句话,本课的教学设计和施教之功主要体现在导读二字上。(二)演示法。让学生边看录像边听诵。这样既缩短了学生的生活距离,又为认识草原的辽阔、秀美了借鉴,具体生动的图像把学生带到美的意境中,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了语言文字。(三)谈话法。在教学中的分段学习、理解内容等过程,我多处采用谈话法,让学生自读讨论,再以自由谈话的方式汇报自己的收获。这样,学生所理解掌握的内容能得到及时反馈,使学生在谈话

8、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这样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认识兴趣,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三、强调自读自悟,大胆更新学法新课程标准强调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职能不再是教学生会念书,而是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索,研究性的学习。同时重视朗读的训练,以读为本,以读代讲。因此,教学中我注重对学生进行以下学习方法的指导。(一)预习方法的指导:学生学习语言的规律主要是感知语言,因而在预习中注重让学生反复诵读,领会文意,提出问题,同时,查阅与课文有关的资料。(二)思维方法的指导:教学中,我通过分析、引导学生抓住字词句的内在联系,诱导学生学会由表及里地思考问题,如走

9、了许久,远远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一句,我引导学生从标点符号入手,注意句中为什么用!。体会作者见到河时,那分惊喜,这样的逐层设疑理解,能掀起学生层层思考的涟漪。(三)读书方法指导:我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是: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景物特点;品读精彩语段,说出自己见解;大声朗读课文,体会思想感情;分析表现手法,用以指导写作。四、强调大胆尝试,优化教学程序本课时教学,我注重让学生大胆尝试,自读、自语、自动地发展。(一)尝试预读,激起阅读兴趣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草原美景的图片,上课时用实物投影展示给大家看,再放录像,让学生边看边想象,最后依据预习中提出的要求,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并尝试着在旁边注

10、上自己的体会。(二)尝试感知,理清文章条理1、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感情?2、理清条理: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叙述的?(三)尝试感悟,谈出自己见解这一环节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读为本、以质疑研讨为主线,以自主发展为灵魂的教学思想,学生大胆尝试,问题让学生提出,疑问让学生自己讨论,方法让学生自己归纳,教师则点拨关键处,营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使全体学生在积极的参与和协作中主动读书、自觉感悟、主动发展。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然后讨论,你认为哪句话最美?美在哪?2、仔细品读课文,尝试大胆说出自己的体会和收获。3、尝试有感情朗读,体会草原的辽阔壮美及作者喜爱之情。这

11、时,让学生各抒己见,大胆地说出自己的见解,教师适当点拨一些重点词句。如: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都像很无边的地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这里用比喻的,把羊群比作大花,具体恰当地描绘出羊群在草原上的情景。(四)尝试运用,注重积累、迁移。1、找出文中打比方的句子,仔细读一读,说一说句子把什么比作什么。把你喜欢的句子抄下来。2、观察一处景物,写一段话,用上打比方的表现手法。本堂课,我重点采用以读为本,以读代讲的教学方法,课堂上没有繁琐的一问一答,没有教师琐碎的分析讲解,而是让学生自读、自悟,课堂上书声琅琅,议论纷纷,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真正体会到了读书的乐趣。第 9 页 共 9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