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第1部分 模块1 专题2 古代中国农耕经济的辉煌与迟滞

上传人:哈**** 文档编号:329262875 上传时间:2022-08-0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74.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第1部分 模块1 专题2 古代中国农耕经济的辉煌与迟滞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版第1部分 模块1 专题2 古代中国农耕经济的辉煌与迟滞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版第1部分 模块1 专题2 古代中国农耕经济的辉煌与迟滞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版第1部分 模块1 专题2 古代中国农耕经济的辉煌与迟滞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版第1部分 模块1 专题2 古代中国农耕经济的辉煌与迟滞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版第1部分 模块1 专题2 古代中国农耕经济的辉煌与迟滞》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第1部分 模块1 专题2 古代中国农耕经济的辉煌与迟滞(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二古代中国农耕经济的辉煌与迟滞主干知识串联网络构建(对应学生用书第23页)整体感知一个主题: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开展演变。两大形态:分散的小农经济模式与资本主义萌芽的经济形态。三大线索: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经济及与之相关的经济政策;以官营手工业为核心的古代手工业的开展;古代商业开展的演变及与之相关的商业政策。四个重点:农业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及重农政策;手工业经济形态及成就;古代商业与城市商品经济开展及抑商政策;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及缓慢开展。核心主题讲练层层突破(对应学生用书第23页)主题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与土地制度主题纵向贯穿一、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根本特点1从经济构成的角度看 ,我国古代

2、农业经济具有以种植业为主、以家庭饲养业为辅的特点。2从生产力开展的角度看 ,由于牛耕技术的开展和生产工具、生产技术的不断改进 ,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力方式日益完善。3从生产模式的角度看 ,以家庭为单位、将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根本模式。4从土地所有制的角度看 ,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导的封建土地私有制 ,是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重要特点。二、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1原始社会:土地氏族公社所有制。土地归氏族公社所有 ,氏族成员共同劳动 ,共同享用劳动成果。2商周时期:井田制是一种土地国有制 ,实质是国王私有制 ,所有权属于周王 ,所谓“普天之下 ,莫非王土

3、 ,诸侯臣下只有使用权 ,而无所有权。随着春秋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 ,大量井田之外的荒地得以开垦成为私田 ,井田制开始瓦解。3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三种类型:地主土地所有制、国家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其中地主土地所有制占主要地位 ,是封建生产关系的根底。(1)地主土地所有制(我国封建社会最主要的土地制度 ,占支配地位)确立:战国时期 ,商鞅变法标志着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确实立(商鞅变法规定:废除井田制 ,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 ,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影响:对中国封建经济的开展 ,社会经济繁荣起过积极作用 ,但其闭塞性和自给自足的特点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开展 ,尤其是阻碍了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

4、芽的开展 ,造成中国社会的长期贫困和落后。废除:1950年新中国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2)国家土地所有制:关于封建土地国有制的形式曾出现过屯田制、均田制等具体形式。屯田制在西汉、曹魏、金朝、元朝、明清初年都曾实行过。均田制始于北魏 ,流行于隋唐。这两种形式 ,往往是在经历了一场战乱和社会动乱之后 ,国家控制了大量无主土地的情况下实行。授田时 ,既不触动地主的土地 ,又能使农民得到一定土地 ,因此 ,都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和促进经济的开展。(3)农民土地所有制(个体农民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虽不占支配地位 ,但却广泛而分散 ,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5、制度建立和长期存在的根底。其特点是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主题考向探究考向一以史料实证灵活考查古代经济制度1(2019全国卷)西汉文景时期 ,粮食增产 ,粮价极低 ,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 ,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 ,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 ,放高利贷 ,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B自耕农经济开展受阻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B材料反映的主要信息是:西汉时期 ,百姓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 ,他们在将粮食换成钱币的过程中遭到商人盘剥 ,导致其出卖土地而流亡 ,应选B项。2(2019全国卷) 表土地规模(亩)户数户数比例

6、20以下2417.3%2013010374.1%131300107.2%300以上21.4%小计139100%上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 ,当时该地()A自耕农经济盛行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C均田制破坏严重 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A根据材料中的数据信息来看 ,从土地规模(亩)、户数和户数比例数据比拟分析 ,“户数比例最多的家庭拥有的土地亩数较多 ,可知自耕农经济盛行 ,故A项正确;从材料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拥有较多土地的户数占的比例并不大 ,不能反映土地集中现象突出 ,故B项错误;均田制是政府将掌握的无主土地进行分配 ,材料中的数据无法表达均田制是否遭到破坏 ,故C项错误;材料中的

7、数据无法表达农业生产效率的情况 ,故D项错误。考向二以唯物史观隐性考查古代农业经营方式3(2019全国卷)下列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开展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D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准确解读图片信息。图片反映的是集体生产 ,故排除A项。仅依据题干图片无法说明农业的“不断开展 ,故排除B项。汉代 ,土地私有制成为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根本形态 ,故排除C项。田庄是汉代地主阶级经营地产的一种生产组织形式 ,它以大土地所有制为根底 ,以超经济的人身控制的劳役地租或实物地租为剥削形态 ,有着严密的生产管理体系 ,是

8、能够自给自足地进行生产、生活的带有一定政治色彩的经济实体。图片正是这种田庄经济下的集体生产情形的反映 ,故D项正确。考向三以历史解释探究考查古代经济开展状况及原因4(2019全国卷)?史记?记载 ,西汉前期 ,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 ,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 ,“大者倾郡 ,中者倾县 ,下者倾乡里者 ,不可胜数。这反映了当时()A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B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C经济得到恢复和开展D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C从材料中的信息可以看出 ,西汉前期 ,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 ,凭借其努力和智慧成为郡、县、乡里程度不同的富人 ,多得不可胜数。这反映了西汉前期社

9、会经济的恢复和开展 ,C项正确;材料中的信息并未表达人们对“义利观念的看法 ,A项错误;材料中的信息并未表达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 ,B项错误;材料信息没有表达地方豪强势力对郡县的控制 ,D项错误。5(2019全国卷)宋代 ,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 ,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A经济严重衰退 B土地政策调整C坊市制度崩溃 D政府管理失控B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结合时代特征分析。题干材料反映了宋代出现严重的土地兼并现象 ,宋初统治者实行“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政策 ,结果导致土地兼并严重 ,许多人失去了土地 ,应选B项。宋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在唐代根底上

10、进一步开展 ,特别是商业出现空前繁荣的局面 ,故A项错误。题干反映的是土地兼并严重 ,与坊市制度崩溃没有关系 ,故排除C项。北宋大力加强中央集权 ,削弱地方权力 ,使中央和地方的矛盾根本解决 ,因此政府管理失控不符合宋代史实 ,故排除D项。主题深度剖析人口与土地之间的矛盾土地兼并1根源(1)根本原因是封建土地私有制和土地买卖制度的存在。(2)生产力的进步 ,推动土地私有制开展和土地买卖现象。2影响(1)直接导致国家财政收入减少 ,封建国家同地主的矛盾激化。(2)造成农民普遍贫困 ,加剧社会的贫富悬殊 ,农民与地主的矛盾激化 ,导致农民起义。(3)地主乐于买田置地 ,影响手工业扩大再生产 ,阻碍

11、资本主义的萌芽开展。(4)推动租佃关系的开展。3解决土地兼并问题的方案(1)封建政府通过调整土地政策 ,抑制土地兼并 ,确保自耕农利益 ,限制大地主利益 ,以维系封建统治 ,保证国家稳定的财政收入。较为著名的有: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的均田制 ,宋朝的王安石变法实行方田均税法 ,明朝张居正的一条鞭法 ,清朝康熙年间的摊丁入亩制度。(2)农民阶级通过农民起义 ,实现自己的均田主张。如明末李自成起义提出了“均田免粮口号 ,清朝太平天国运动公布?天朝田亩制度? ,要求绝对平均土地。主题仿真模拟1(2019湖南长郡中学模拟)从铁农具出土的分布范围看 ,春秋早期仅在西北和河南西部的秦、虢等国发现 ,中晚期已

12、遍布周、郑、秦、燕、齐、鲁、吴、越、楚等国 ,尤以南方出土为多。这说明此时期()A区域位置影响农业开展B兼并战争南移趋势明显C冶铸技术取得巨大进步D铁犁牛耕得到普遍推广A由材料中铁农具的出土位置来看 ,可知铁是从西部游牧民族传过来的 ,因而首先在西北和河南西部的秦、虢等国发现 ,然后春秋中晚期遍布周、郑、秦、燕、齐、鲁、吴、越、楚等国 ,尤以南方出土为多 ,说明区域位置影响农业开展 ,故A项正确。2(2019泉州二模)北魏实行均田制 ,把土地划分为生产谷物的露田 ,栽植桑、榆、果木的桑榆田 ,植麻的麻田 ,造屋和种菜的园宅田 ,备休耕的倍田 ,明确规定各类土地的用途。这一做法()A推动北方经济

13、恢复开展B推动经济作物广泛种植C有利于棉纺织业的开展D限制了土地的高度集中A根据“生产谷物的露田“桑榆田“园宅田“备休耕的倍田可知 ,这说明均田制不仅分配土地还试图保证农民粮食、蔬菜、衣着及保持肥力的需要 ,满足农民自给自足的需要 ,这有利于推动北方经济的恢复 ,故A项正确。3明清时期 ,江南“桑蚕之利 ,厚于稼穑 ,公私赖焉。在太湖流域 ,地主催收田租常不在秋收之后 ,却在农户蚕丝收获之际 ,俗称“蚕罢米。这说明 ,当时江南地区()A小农经济已经开始瓦解B农耕技术呈现衰退趋势C农户收入多赖家庭副业D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C从材料中地主收租时间的变化分析可知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丝织业等家庭副业的

14、收入已超过了种植业 ,农户收入多赖家庭副业 ,故C项正确;小农经济开始瓦解是在鸦片战争以后 ,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家庭手工业的开展 ,没有反映农耕技术的信息 ,故B项错误;题干只说明了地主催收田租时间的变化 ,没有反映出地主剥削程度的减轻 ,故D项错误。4(2019广西三市一模)明末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田制?中认为以田赋为主的传统财税制度存在“积累莫返之害的弊端;当代学者秦晖进一步提示古代每一次“并税式改革最后都陷入“税轻费生并税除费杂派滋生税轻费重并税除费杂派又起的循环。对此历史现象分析正确的选项是()A税制改革决定了历代封建王朝兴衰存亡B田赋始终是古代朝廷最主要的财税来源C“税外杂派多

15、出自地方官吏贪腐行为D小农经济支撑“大国财政的必然结果D根据材料“税轻费生并税除费杂派滋生税轻费重并税除费杂派又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在农经济社会下 ,农民不仅承当田赋 ,还要承当徭役和各种地方摊派 ,费的产生成为必然 ,故D项正确。主题二古代区域开发与人口迁移主题纵向贯穿一、古代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二、中国古代的人口迁移1中国古代人口的迁移轨迹(1)由人口稀少的荒漠草原向人口稠密的黄河中下游地区迁移。如东汉以后的五族内迁;元朝时女真、蒙古人的南下。(2)北方人民南迁 ,由人口众多的黄河流域迁向人口稀少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如西晋末年起 ,北方人民南迁;五代十国时期中原人民流落江南。(3)内地人口向边疆迁移 ,大多由政府组织军民迁移 ,从事戍守、开发、屯田等。如秦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