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知识点参考模板范本

上传人:清**** 文档编号:328784805 上传时间:2022-07-31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63.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知识点参考模板范本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知识点参考模板范本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知识点参考模板范本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知识点参考模板范本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知识点参考模板范本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知识点参考模板范本》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知识点参考模板范本(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2、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3、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必然性: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

2、历史条件。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第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奠定了科学前提。5、马克思主义的特征: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什么是哲学: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3、又是方法论。2、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3、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5、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历史唯心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7、列宁的物质概念:“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

4、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8、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9、意识的起源: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历史的产物。10、意识的本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11、运动: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12、物质与运动的关系: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

5、致唯心主义。13、静止: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15、社会的物质性的主要表现: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第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16、世界的统一性:世界统一于物质。17、实践的概念: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18、实践的特征: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19、实践的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

6、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20、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首先,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其次,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最后,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21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22、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普遍联系和无限发展23、联系的概念: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24、联系的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25、发展的概念:前进的上升的运动26、发展的实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27、新事物: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28、旧事物

7、: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29、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第一,新事物有新的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第二,新事物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具有强大生命力。第三,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事物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30、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31、矛盾: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32、矛盾的基本属性:斗争性、同一性33、矛盾的同一性: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

8、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二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34、矛盾的斗争性: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35、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在事物的矛盾中,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36、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37、矛盾的特殊性:不同事物的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

9、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38、主要矛盾、次要矛盾:主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次要矛盾是处于服从地位的矛盾。39、矛盾的性质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40、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41、质: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42、量: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43

10、、度: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度的两端叫关节点或临界点。44、量变: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45、质变: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46、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三,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47、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

11、果。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48、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前进性体现在:每一次否定都是质变,都把事物推到新阶段;每一周期都是开放的,不存在不被否定的终点。曲折性体现在回复性上,其中有暂时的停顿或倒退,但是经过曲折终将为事物的发展开辟道路。49、规律: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50、规律的特点:客观性51、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表现: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表现: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

12、作用。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52、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关系: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 。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1、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2、实践的主体: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3、实践的客体: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4、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5、认识的本质: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

13、反映。6、感性认识的概念、形式、特点: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直接性是其突出的特点。7、理性认识的概念、形式、特点: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具有抽象性、间接性的特点。8、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联系: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

14、透,相互包含。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的基础是实践。9、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的条件:第一,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第二,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思维加工。10、从认识回到实践的必要性:一、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为群众所掌握,才会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真正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显示出理论的作用来。二、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11、理论向实践飞跃的条件:第一,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第二,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需要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第三,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

15、方法即工作方法。12、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第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第二,物质世界及其发展是无限的,人们的认识运动永远不会完成。13、真理: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14、真理的客观性:首先,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其次,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15、真理一元性:真理的一元性是指对于特定的认识客体来说,真理只有一个,它不因主体认识的差别和变化而改变。16、真理的绝对性: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首先,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着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都不能被推翻。否则,就不成其为真

16、理,这一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其次,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17、真理的相对性: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首先,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其次,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18、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第一,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一方面,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寓于相对之中;真理的相对性之中,也包含着绝对性的颗粒。另一方面,绝对之中有相对,真理的绝对性通过相对性表现出来,无数具有相对性的真理之总和构成具有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