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一单元测试试卷含答案答案在前2

上传人:房屋买****139... 文档编号:328754413 上传时间:2022-07-3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56.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一单元测试试卷含答案答案在前2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一单元测试试卷含答案答案在前2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一单元测试试卷含答案答案在前2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一单元测试试卷含答案答案在前2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一单元测试试卷含答案答案在前2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一单元测试试卷含答案答案在前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一单元测试试卷含答案答案在前2(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单元测试答案解析一、1.【答案】A【解析】从图中可以读出,大洋洲居住在距海岸 200 km之内沿海地区的人口占总人口的 95%以上,这在各大洲中比例是最大的。2.【答案】C【解析】据图可知,非洲距海岸 200 km范围内的陆地面积只占洲总面积的约 18%,这和非洲大陆海岸线平直,少海湾和半岛有关。3.【答案】A【解析】由图可知,海拔 0200 m的范围内集中了 56.2%的人口,因此人口分布最集中的地形是平原。4.【答案】B【解析】热带多雨地区,低地气候湿热,不利于人类居住;而高原地区海拔较高,气候凉爽,适合人类居住。5.【答案】D【解析】除自然方面的原因外,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影响人口分布的

2、最主要的社会经济因素。6.【答案】B【解析】读图可知我国人口分布很不均匀,人口集中分布在人口密度大于 300 人/平方千米的区域。7.【答案】A【解析】K 地区面积较小但人口密度大,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也较小,应为长江三角洲地区。8.【答案】D【解析】南部人口密度 2000 年至 2010 年为负增长,人口密度 2010 年较 2000 年减小,故 A、C 选项错误;1990 年至 2010 年西部人口密度增幅最大,人口逐渐向西部集中,即人口重心逐步向西部转移,故 B 选项错误,D 选项正确。9.【答案】A【答案】基础设施的完善、环境质量的提高和经济的快速增长都可能是 19902010 年西部人

3、口逐年增加的原因,故 A 选项正确。10.【答案】B【解析】通过分析可知,表格中左右两栏分别为人口迁出国和迁入国,根据已有知识可判断人口迁出国均为发展中国家,人口迁入国均为发达国家。迁入国中只有澳大利亚是南半球的国家,其他均位于北半球;从表中国家分布看,人口迁移并不仅仅是从西半球向东半球迁移;表中的人口迁出国均为沿海国家。11.【答案】B【解析】经济因素是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人口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主要是为了寻求更高的经济收入。12.【答案】A高中地理 必修第二册 1 / 4【解析】图中通过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的比较来说明人口的迁入与迁出情况。第 12 题,的常住人口大于户籍人口,且

4、常住人口大于 1 亿,说明是人口迁入区,豫为迁出区,所以可以排除 B、D 项;的户籍人口超过 1 亿,且大于常住人口,说明是人口迁出区;的户籍人口大于常住人口,也是人口迁出区;的人口大于京、津,且常住人口大于户籍人口,是人口迁入区,黔是迁出区,可以排除 C 项。13.【答案】D【解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迁移的方向主要是由农村到城市、由山区到平原、由欠发达地区到发达地区。河北主要流向京津,安徽主要流向“长三角”,湖南、广西主要流向“珠三角”,主要以就近迁移为主。14.【答案】D【解析】人口年龄结构图中并没有表示出性别比例的情况,故 A 项错;人口年龄结构图中无本国人口和外来人口的实际人数统计

5、,故 B 项错;图中青年人口比例大于老年人口比例,故 C 项错;从图中可以看出,外来移民人口以青年人口为主,故可缓解当地的人口老龄化问题。15.【答案】D【解析】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包括婚姻家庭、政治、经济、自然因素等,该国迁入人口以青年人口居多,主要影响因素是经济因素。16.【答案】C【解析】由图示信息可知,与户籍人口相比,该市流入人口劳动力人口比重差异不大,老龄人口和少年儿童人口比重较小,这与流入人口主要从事务工经商相符。由图可知,流入人口中男女性别比小于户籍人口的男女性别比,说明每 100 位女性对应的男性数目少,即流入人口中女性人口的比重较大。17.【答案】D【解析】流入人口对该市的影响

6、主要有:增加该市的就业压力,加大了该市的环境压力,加大了该市的基础设施的压力,使该市就业总人口增加,对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的影响不大。18.【答案】B【解析】科技发展水平高是日本单位面积资源环境承载力远高于我国的主要原因。19.【答案】C【解析】当适度人口增加到一定程度,随着积极因素增速变缓,消极因素成为主要制约因素。20.【答案】C【解析】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为最多可容纳的人口数量,结合表中数据可知,充分利用北京的各种资源最大可容纳的人口数量为 3 000 万人,即北京市的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为 3 000 万人;北京市的人口合理容量就是满足经济发展、维持较好的环境和生活质量所容纳的人

7、口数,为 2 300 万人。21.【答案】A【解析】资源是影响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重要因素。与上海相比,北京市水资源短缺,故水资源为限制北京市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主要因素。22.【答案】C【解析】人口合理容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结合表中内容,可知依小康消费水平最适宜供养的人口数量为我国的人口合理容量。高中地理 必修第二册 2 / 423.【答案】A【解析】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是影响人口合理容量的首要因素,科技水平影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消费水平影响资源的消耗,因而都为影响人口合理容量的重要因素;地区开放程度影响从外界获取资源的数量,因而也为影响人口合理容量的重要因素。24.【答案】

8、B【解析】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量,很显然“活得舒服”不是指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排除 A 项;一个地区供养人口的多少,与资源数量、科技水平、对外开放程度呈正相关,与生活、文化消费水平呈负相关,排除 C、D 项;“活得舒服”应是一个地区的人口合理容量,受许多不确定因素影响,应是一个“虚数”,答案应为 B 项。25.【答案】B【解析】超出本地区范围索取资源,发展生产违背了可持续发展原则,人口合理容量是指一个地区的最适宜人口数,不是加快人口增长。二、26.【答案】(1)水源 地形 气候(2)温带和亚热带(3)地形平坦 土壤肥沃 交通便利(4)增长 城市【解析】本题通过对图表的

9、分析得出相关结论,既考查学生分析图表的能力,又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水源、地形、气候是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世界人口最集中的温度带是温带和亚热带;人口集中分布在平原地区的原因有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交通便利等;自然因素主要通过对人口增长的影响来影响人口数量;自然条件好的地区人口密集,有利于城市的形成和发展。27.【答案】(1)由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经济较发达地区;由内陆流向沿海或工矿区。(2)有利影响:弥补了劳动力的不足;提高了城市化水平,促进了经济发展。不利影响:加剧迁入地区人地矛盾,给城市基础设施增加了压力,给城市管理增加了困难。(3)广东、江苏、浙江、上海、北京(4)农村人口向

10、城市迁移和集中【解析】第(1)题,由材料一中可知,农民工流出的省份主要有河南、安徽、湖北、湖南、四川、贵州、广西、江西等经济欠发达的省份,而民工流入的主要是广东、浙江、江苏、上海、福建、北京等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矿产资源丰富的新疆,因此,我国目前人口跨省流动的方向主要是由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由内陆流向沿海和工矿区。第(2)题,人口大量迁入对迁移地的影响可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分析。有利影响主要是弥补了劳动力的不足,提高了城市化水平,促进了经济发展;不利影响主要是加剧了人地矛盾,增加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压力,增加了城市管理的困难。第(3)题,由材料一中“我国民工流入省份空间分布图”可知人口迁入

11、数量比较多的省份是广东、江苏、浙江、上海、北京。第(4)题,由材料二可知我国人口迁移的特点主要是从农村迁向城市。28.【答案】(1)数量大,规模持续增长,占全国人口比重不断增长。高中地理 必修第二册 3 / 4(2)南部沿海地区有利影响:增加劳动力;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经济发展;推动城市文化向多元化发展。不利影响:对交通、城市以及社会秩序造成压力;带来社会治安管理等方面的问题。(3)增多 国家政策支持;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加快;东南沿海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解析】第(1)题,据材料一可以看出我国流动人口的规模占全国人口比重的变化。第(2)题,南部沿海地区改革开放早,经济发展迅速

12、,能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对劳动力需求量大,吸收流动人口数量最多。人口大量涌入对南部沿海地区的有利影响主要表现在经济发展和城市文化多元化发展等方面;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环境压力和社会治安管理等方面。第(3)题,从 2005 年到 2010 年,我国中西部地区吸收的流动人口不断增多,主要是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中部崛起等政策支持;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加快;东南沿海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等因素。29.【答案】(1)邻近省份,路途近,路费少;人口大省(河南、四川、湖北等);中东部地区省份比例高。(2)3 省与 3 个城市的距离近;3 省兼具南北文化属性,适应性强;皆为人口大省,剩余劳动力

13、多。(3)应该限制:外来人口增加了城市负担(基础设施、社会服务设施、就业等);加重了大城市病(住房紧张、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不该限制:外来人口(生产者与消费者的角色)促进了城市经济发展;促进了不同地域和城乡间的文化交流。(两种观点答一即可)【解析】第(1)题,根据图中信息可以看出,外来人员的源地省份大多离北京、上海、广州 3 个城市较近,且基本都是人口大省,这些省份大多是中东部的省份。第(2)题,河南、四川、湖北三省在北京、上海、广州外来人口中均占较大比例的原因主要与到城市的距离近、文化习俗适应性强、剩余劳动力的数量多有关。第(3)题,此问为开放性问题,限制与否都可以,只要回答的理由能够充

14、分支持自己的观点即可。高中地理 必修第二册 4 / 4第一单元测试一、选择题。(每题 2分,共 50 分)读世界各大洲距海岸 200 km范围内面积和人口比重图,回答 12 题。1.如果以距海岸线超过 200 km为内陆,则居住在沿海地区人口比例最大的是( )A.大洋洲 B.南美洲 C.亚洲 D.欧洲2.非洲距海岸 200 km范围内的面积比重最小的原因是( )A.热带大陆,终年气候炎热B.高原大陆,且地势起伏小C.海岸线平直,少海湾和半岛D.自然带南北对称分布右图为人口分布比重随海拔高度的变化图,读图,完成 35 题。3.人口分布最集中的地形是( )A.平原 B.高原 C.山地 D.丘陵4.

15、在热带多雨地区,人口主要集中在高原地区,主要影响因素是( )A.地形 B.气候 C.土壤 D.交通5.除自然方面的原因外,影响人口分布最主要的社会经济因素是( )A.宗教信仰 B.生产活动方式 C.交通运输条件 D.生产力发展水平下图是我国基于密度分级的人口面积比重图。读图,完成 67 题。高中地理 必修第二册 1 / 96.图中显示( )A.我国绝大部分地区为人口密度高值区B.我国人口集中分布在人口密度高值区C.人口集中分布在人口密度为 100150 人/平方千米的地区D.人口密度越大,其所占的人口比重也越大7.图中 K处最可能位于( )A.长江三角洲 B.黄土高原 C.四川盆地 D.东北平原下图为某城市人口密度分布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 89 题。8.该城市( )A.东部人口密度 19902010 年增幅最小B.北部人口密度 19902010 年增幅最大C.各区域人口密度逐年增大D.人口重心逐步向西部转移9.1990 年至 2010 年西部人口逐年增加的原因可能是( )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环境质量逐年提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