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医师工作回顾(多篇)

上传人:zha****62 文档编号:328230672 上传时间:2022-07-29 格式:DOCX 页数:116 大小:81.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超声医师工作回顾(多篇)_第1页
第1页 / 共116页
超声医师工作回顾(多篇)_第2页
第2页 / 共1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1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超声医师工作回顾(多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超声医师工作回顾(多篇)(1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超声医师工作回顾(多篇)推荐第1篇:超声科医师工作职责 超声科医师工作职责 1.在科主任领导和上级医师的指导下,从事本专业的医疗技术工作。 2.实施各项检査和出具诊断报告。加强基本功训练,不断提高诊断水平。 3.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严防差错事故发生。 4.熟悉仪器性能,掌握操作技术,了解检查原理,排除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 的干扰因素,以获得客观的资料,做出正确的判断。 5.加强仪器设备的维护与保养,负责资料保管、登记和统计工作。 推荐第2篇:超声医师必备6脾脏超声诊断 脾脏超声诊断 六、脾脏超声诊断 195脾脏解剖和生理特点有哪些? 脾脏位于左上腹部,第911肋间腋前线至腋后线之

2、间,上极在脊柱左侧24cm处。呈长椭圆形,分为膈面与脏面。膈面光滑隆起,紧贴膈肌与侧胸壁;脏面向内凹陷,其内下方与胃底相邻,其下方与左肾和结肠脾曲靠近。中部为脾门,有血管和神经出入,组成脾蒂。胰尾常抵达脾门附近。脾动脉沿胰腺上缘迂曲行走至脾门附近处分成47个分支进入脾脏,脾动脉直径约45mm,进入脾实质后分为前支及后支。脾静脉在脾动脉下后方,在脾门处由36个较大分支静脉汇合而成,沿胰腺上后方行走,呈轻度弯曲状,直径约58mm。 正常脾脏长约1012cm,宽68cm,厚34cm,在肋缘下摸不到。 脾脏主要生理功能有: (1)储存血液,调节循环血量。平静状态下脾脏储存血液。剧烈运动或情绪激动时,脾

3、脏收缩,将血液排入血循环,以增加血容量和浓度。 (2)生成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特别是在部分急性传染病的 发病期,脾脏肿大,具有吞噬作用,能消灭细菌并产生抗体,增加机体免疫力。 (3)破坏衰老红细胞,释放出胆红素,并将分解出的铁质储存于脾内,调节铁代谢。 (4)调节骨髓造血功能,维持血细胞的平衡。 196简述脾脏的超声探测方法、正常脾脏声像图、正常值及适应证。 探测方法:患者右侧卧位或仰卧位,左手举起放于头部,使肋间距离增宽,将探头置于左侧腋前线至腋后线间的第711肋间逐一进行斜切,观察脾脏的结构及大小。此外,也可将探头置于左侧肋缘下向前正中线及脐部方向探查,以观察脾脏肿大的范围。 正常脾脏的肋

4、间斜切声像图呈新月形,包膜薄而光滑, 脾脏超声诊断 外侧缘呈向外突的弧形,内侧缘中部向内凹陷,为脾门。脾门区可见脾静脉的管状无回声区。脾动脉较细常显示不清。正常脾实质呈均匀细小的点状回声,回声较低,一般稍低于正常肝组织的回声。 脾脏的测量及正常值: (1)长度:即脾上极最高点至脾下极最低点间的距离,正常值范围为812cm。 (2)厚度:即脾门至脾门对侧缘最大的切线距离,正常值范围不超过4cm。 (3)宽度:为垂直于长轴切面上的最大横径,正常值范围为57cm。 脾脏超声检查的适应证: (1)脾脏大小判定,如脾肿大。脾萎缩。 (2)脾脏位置异常判定,如脾下垂、游走脾。 (3)脾脏先天性异常,如脾缺

5、如、副脾、脾反位。 (4)脾脏炎症,如脾结核、脾脓肿。、 (5)脾脏囊性占位性病变,如多囊脾、脾囊肿、脾假性囊肿、脾寄生虫性囊肿。 (6)脾实性占位性病变,如血管瘤、转移癌、淋巴瘤、错构瘤。 (7)脾破裂诊断及区别,脾实质内中央性破裂、被膜下破裂及真性破裂等。 (8)脾梗死、脾静脉栓塞。 197脾脏实性占位有哪些及超声表现如何? 脾脏实性占位并不多见,有良性、恶性两种。前者如血管瘤、淋巴管瘤、纤维瘤、错构瘤等;脾脏原发性恶性肿瘤非常少见。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为肿瘤医院,他们在多年的实际工作中遇到的脾实性占位以转移癌及脾恶性淋巴瘤相对较多,少见的有恶性血管内皮瘤、网状细胞肉瘤、纤维肉瘤等。声像图

6、表现如下: (1)脾错构瘤超声图像特征:呈实质性团状回声,边界清晰,其内回声与正常脾组织回声相近似或略增强和略欠均匀,当肿瘤内纤维结构较多时,回声增强,杂乱不均。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瘤内及周边血流色彩丰富,脉冲多普勒可测到动、静脉频谱。脾错构瘤是脾脏实性占位中唯一血供丰富的良性肿瘤。 脾脏超声诊断 (2)脾血管瘤超声图像特征:呈实质性回声增强或减低区,边界清晰,边缘欠规整,边缘回声一般较瘤内稍高。内可见圆点状或血管状无回声区。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周边少许血管绕行或穿行其中,脉冲多普勒检测瘤内无搏动性动脉频谱。 (3)脾恶性淋巴瘤超声图像特征:脾脏增大,形态失常。肿瘤呈单发或多发的类圆形低回声区,边

7、界清晰,边缘整齐。病灶1cm时可呈弥漫性点状低回声。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为瘤内及周边血流色彩丰富,呈搏动性动脉血供,脉冲多普勒显示脾门区动、静脉血流速度及血流量明显增大。 (4)脾转移癌超声图像特征:在图像上显示多种多样,就回声水平分类可分为回声增强型、回声低弱型、无回声型。增强型者,表现病灶边界欠规整,内部回声增强,杂乱不均;低回声型者,病灶内的回声比正常脾组织回声低,内部回声不均匀;无回声型者病灶边界清晰,内呈无回声暗区。病灶周边多有低回声晕环。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实质性团块内部及周边血流色彩丰富,脉冲多普勒可检测到动、静脉血流频谱。 (5)脾血管肉瘤超声图像特征:此病又称脾恶性血管内皮瘤。是

8、少见脾脏原发性恶性肿瘤。其超声图像特征为:脾脏肿大,内可见单发或多发中等强回声不均质肿块,内间杂小无回声区;肿块体积较大,边界欠清晰,外形不规整。彩色多普勒超声于团块内部及周边可见血流色彩丰富,脉冲多普勒可检测到动、静脉血流频谱,动脉峰值血流速度可高达128cm/s(见图31)。 198脾脏常见囊性病变有哪些及超声表现如何? 脾脏囊性病变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脾囊肿:超声图像特征:脾脏大小正常或肿大,外形正常,轮廓线清晰,如囊肿位于脾脏浅表部位时可看到脾脏局限性隆起;牌实质内见到圆形或椭圆形无回声区,有光滑的囊壁,后方可见回声增强效应;病变大多数为单发,偶有多发。 (2)多囊脾:为先天性病

9、变,囊肿内壁衬有分泌细胞;声像图特征:脾脏多显著增大,形态失常;脾实质内大小不等多个液性暗区,轮廓清晰整齐;本病变为多囊性疾 脾脏超声诊断 病,常同时伴有肝、肾的多囊病变。 (3)脾包虫性囊肿:超声图像特征:脾脏增大,病变部位呈现包膜明显增厚的无回声区;在囊肿内可见多个小圆形附着在内壁上的子囊回声;脾实质受囊肿压迫多呈扁平状。有畜牧区生活史,卡松尼(Casoni)试验阳性可助诊断。 (4)脾脓肿:常为全身感染性疾病时细菌经血行至脾脏,或脾囊肿继发感染所致。超声图像特征:脾脏肿大,脓肿呈圆形或椭圆形,壁较厚,内缘不整齐;脓腔内呈液性暗区,其内可见散在的细小点状回声,或呈混合性回声。 199脾脏弥

10、漫性肿大原因及程度如何判断? 脾脏弥漫性肿大原因很多,大体可分为以下三种: (1)感染性脾肿大,如伤寒、副伤寒、流行性出血热、各种原因引起的高热持续不退、肝炎等。 (2)充血性脾肿大,如肝硬化、慢性充血性右心衰竭、门脾静脉栓子形成等,致脾淤血、纤维化而肿大。 (3)血液病及其它原因致脾肿大,如白血病、恶性淋巴瘤、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结缔组织病。 超声图像特征: (1)正常脾脏在左侧肋缘下不能探及,如肋缘下探到脾脏回声应考虑脾肿大。 (2)成年人脾脏厚度4cm,脾脏长径12cm者超声提示脾肿大。 (3)脾肿大时,脾门、脾实质、脾脏周围血管增多,脾门周围增粗的血管环状弯曲,脾静脉内径可达l2cm,脾门

11、区及脾实质内可见增宽的搏动性脾动脉回声。彩色多普勒血流团探测方向不同而呈红或蓝色,收缩期色彩明亮鲜艳,舒张期较暗淡。脉冲多普勒呈收缩期单峰,舒张期有持续血流信号的动脉型频谱,其流速、流量等血流参数均高于正常脾脏。脾静脉彩色多普勒血流团探测方向不同而呈红或蓝色,色彩鲜艳丰富,脉冲多普勒检查,可见持续性宽带状血流频谱,血流速度、血流量明显大于正常脾脏。 脾脏肿大的程度判断: (1)轻度肿大:形态一般正常,各径线测值稍有增加。 (2)中度肿大:失去正常形态,各径线值明显增加,增大比例可不一致。 脾脏超声诊断 (3)重度肿大:失去正常形态,脾门切迹消失,各径值显著增加,脾下缘超过脐,周围器官被推挤移位

12、(见图32)。 200脾结核超声图像特征有哪些?应与哪些疾病鉴别? 脾结核较少见,是结核病的局部表现之一,结核病并非都伴有脾结核。结核属特殊性炎症变化,它变性、渗出、增生,形成肉芽肿。声像图表现因结核病期不同而表现不一样。当急性全身性粟粒结核时,在脾内可形成无数肉眼可见的粟粒结核结节。声像图显示牌内均匀密布米粒大小低回声团块,边界较清晰。在慢性血行播散性结核时脾脏轻度肿大。声像图表现大小不 一、分布不均匀实性团块,可呈现强回声、低回声或蜂窝状,边界较清晰,有钙化时见强光斑及声影。有的呈散在增强点状或斑状回声,后方伴声影,似满天星状。干酪样坏死型结核时,脾脏肿大明显,内可见多个大小不等的混合性团

13、块,为强弱不等的实性区与无回声区相间,边界不规则。 脾结核应与下列疾病鉴别: (1)脾脓肿:常单发,边界清晰,壁较厚。囊内液性暗区可见密集点状或絮状回声。脾结核以多发为主,边界多不规则,内部回声杂乱。如坏死、增生、钙化斑等不同病程的声像图表现同时存在,为结核病特点。 (2)脾梗塞:其所致凝固性坏死也可在脾内形成强回声区,但范围较大,呈楔形,尖端指向脾门,易于鉴别。 (3)脾原发性恶性淋巴瘤:常伴有全身淋巴结肿大及肝转移,结合病史容易诊断。 201脾损伤分哪几种类型?其超声图像特征如何? 脾损伤分为中央破裂、被膜下破裂及真性破裂。 (1)中央型破裂为脾实质内部破裂、出血:声像图表现为外形轮廓规整

14、、清晰,实质区见局限性无回声区,可伴散在细小点状回声,无明显包膜,外形不规整,病变区测量脾径线可增宽。 (2)被膜下破裂:于脾表面与被膜间可探及无回声区,内可见散在点状回声飘浮。 (3)真性破裂:可见脾外形失常,脾被膜及实质由某 脾脏超声诊断 处中断,中断处脾实质内、被膜下及脾周围组织、盆腹腔可见无回声区,形态不规则。晚期血液凝固、机化时可见片状不规则低或稍强回声。 202脾梗死的病理改变及超声图像特征有哪些? 脾梗死为各种原因引起脾动脉或其分支栓塞所致的脾组织局部缺血坏死。当较大血管阻塞而引起梗死时,病灶多呈楔形,基底位于边缘部。梗死早期病理表现为出血,以后梗死边缘充血水肿,内部组织液化坏死,继之肉芽组织形成并向坏死灶内延伸,最终纤维化,形成瘢痕。如梗死灶中有细菌,则迅速化脓,形成脾脓肿。 声像图特点为: (1)牌实质内楔形或不规则形均质低回声区,周边因组织充血水肿而形成回声更低的晕环。可单发或多发。 (2)楔形尖端指向脾门。 (3)随病程延长,病变区回声增强,不均匀。组织缺血坏死时中心可出现液性暗区;陈旧性病变有纤维化、钙化时可出现强回声区及声影。因纤维和瘢痕形成,病变体积趋于缩小。 203何为脾静脉梗塞综合征?声像图表现有何特点? 脾静脉梗塞综合征指脾静脉损伤、感染、血栓形成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