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公元9 9年是德国历史开始之时这一年日耳曼族年是德国历史开始之时这一年日耳曼族舍鲁斯克部落的一位首领阿米纽斯在托伊托堡森林舍鲁斯克部落的一位首领阿米纽斯在托伊托堡森林战胜了战胜了3 3个罗马军团阿米纽斯被认为是第一位民族个罗马军团阿米纽斯被认为是第一位民族英雄关于他生平的更详细情况,人们却不得而知关于他生平的更详细情况,人们却不得而知1838183818751875年间,人们在德特莫尔德附近为他建立年间,人们在德特莫尔德附近为他建立了一座巨大的纪念碑了一座巨大的纪念碑德意志民族的产生是一个延续了许多世纪的过程德意志民族的产生是一个延续了许多世纪的过程德意志德意志”一词大约始见于公元一词大约始见于公元8 8世纪,开始时仅表世纪,开始时仅表示在法兰克帝国东部地区使用的一种语言这个在示在法兰克帝国东部地区使用的一种语言这个在卡尔大帝统治下达到鼎盛时期的帝国,包括许多部卡尔大帝统治下达到鼎盛时期的帝国,包括许多部族,其语言或属日尔曼语族,或属罗马语族卡尔族,其语言或属日尔曼语族,或属罗马语族卡尔大帝死后(大帝死后(814814),帝国未几即分崩离析在分配遗),帝国未几即分崩离析在分配遗产过程中出现了西部帝国与东部帝国,两者之间的产过程中出现了西部帝国与东部帝国,两者之间的政治界限大致与德语和法语之间的语言界限相当。
政治界限大致与德语和法语之间的语言界限相当东部帝国的居民后来才逐渐产生休戚相关的感觉东部帝国的居民后来才逐渐产生休戚相关的感觉德意志德意志”这个名称从语言转为讲这种语言的人,这个名称从语言转为讲这种语言的人,最后才用以称谓他们的居住地区(最后才用以称谓他们的居住地区(“德意志国德意志国”)德国历史上的第一帝国是指公元962-1806年的神圣罗马帝国人们习惯上以公元911年作为东法兰克帝国向德意志帝国转变的开始,在这一年,法兰克公爵康德拉一世被选为国王,他算是第一位德意志国王公元962年,德意志国王奥托一世在罗马由教皇加冕称帝,称为“罗马皇帝”,德意志王国便称为“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这便是古德意志帝国,或称为第一帝国奥托一世 Otto(912.11.23973.3.23),德意志萨克森王朝德意志萨克森王朝第二代第二代东法兰克国王东法兰克国王(936973),兼意大利国王(或称伦巴第国王),神圣罗马帝国神圣罗马帝国奠奠基人和首任皇帝基人和首任皇帝(962973)亨利一世之子奥托一世是一 位有作为的国王,是十九世纪末 德国统一以前最强有力的统治 者之一,被后世尊称为奥托大帝所谓宗教分裂,就是德国人宗教信仰的分裂。
即原本独一无二的罗马天主教分裂出另外一个叫做基督教这场宗教分裂主要是在马丁路德的活动影响下成功的1517年,教皇利奥十世以维修罗马圣彼得大教堂为名,派人到德意志兜售赎罪券,这成了宗教改革导火线原因:罗马教廷对德意志的政治控制和经济搜刮在经济上,教会是德意志最大的封建主,占据了全德三分之一的土地,许多高级教士本身就是拥有领地的封建贵族教皇利用德意志的分裂和软弱,加强了对德意志的掠夺在政治上,德意志除了七大选侯之外,还有十几个大诸侯、二百多个小诸侯、上千个帝国的骑士,交通不便,关卡林立,币制庞杂,局面混乱罗马教廷为了控制德意志的政治,竭力维持其分裂割据局面因此,经济的分散性不利于政治统一,而政治不统一又影响经济发展德意志的社会矛盾十分复杂,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和宗教矛盾交织在一起,到15世纪末16世纪初,德意志和罗马教廷的矛盾成为一切矛盾的焦点,天主教会引起了各阶层人民的普遍憎恨摆脱罗马教廷的桎梏,建立促进民族复兴的本国教会,成为德意志各阶层的共同要求,也是德意志资本主义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Martin Luther1483.11.10-1546.2.18,在神圣罗马帝国(德国)艾斯莱本逝世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倡导者,基督教新教路德宗创始人。
德国宗教改革的先驱和领袖他的著作有德语圣经、关于教会特权制的改革致德意志基督教贵族公开信、论教会的巴比伦之囚和论基督徒的自由等青年时代的路德,系统地学习了天主教神学,研读了圣经,1511年,路德受修道院的差遣朝拜罗马教廷,目睹了教皇和天主教会的腐朽糜烂,使他对教会的说教越来越感到怀疑,萌发了改革德意志宗教的思想1512年,马丁路德获神学博士学位,并被任命为维登堡修道院的副院长和维登堡大学神学教授他利用大学的图书馆潜心研读圣经,从圣经中悟出了“信仰耶稣即可得救”的道理,已经初步在思想上否定了教皇的权威,立志要通过改革,实现民族复兴三十年战争”从1618年开始,到1648年结束史称它是“人数众多的新教阶层反抗哈布斯堡天主旧教统治的王朝的一场地区性暴动”,发源地是今天属于捷克共和国的波希米亚这原本小范围的宗教纠葛,扩大成为一场地域上波及几乎欧洲各个民族,性质上由纯宗教转变为国家、名族之间的大规模、旷日持久的战争在这场战争里,有2个原因很重要,一是自从路德的宗教改革以来,在当时版图相当大的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的土地上,宗教信仰彻底分裂为势不两立的两个教派;二是长期以来难以解决的帝国权力,换句话说,帝国以及各诸侯邦国作为一方,教会作为另一方的政教双方,已屡次由于权力问题二引发武力争端。
三十年战争”分下列四个阶段:1.1618年 1623年 波希米亚 普法尔茨战争 2.1625年 1629年 丹麦 荷兰战争 3.1630年 1648年 瑞典战争 4.1635年 1648年 瑞典 法国战争“三十年战争”的结果,形式上在于签订了一纸名曰“明斯特-奥斯纳布鲁克”的和约,亦称“威斯特法利亚和约”1848年,德意志联邦境内相继爆发了推翻封建统治,实现统一的起义1849年7月,革命被封建军队镇压,1848年革命的成果消失殆尽一个人的出现,使普鲁士成为统一的领导者,他就是“铁血宰相”奥托冯俾斯麦俾斯麦出任普鲁士首相后,以统一为名限制自由,调和君权与资产阶级间的矛盾,利用普鲁士的经济优势,于1864年联合奥地利击败丹麦,迫使丹麦割让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地区,1866年击败奥地利(普奥战争),成立北德意志同盟18701871年在普法战争中击败法国,兼并南德诸邦1871年1月18日,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法国的凡尔赛宫加冕为德意志帝国皇帝,俾斯麦任宰相,普鲁士通过王朝战争最终实现德意志的统一奥托奥托冯冯俾斯麦俾斯麦1815.4.1.-1898.7.30劳恩堡公爵,普鲁士王国首相(1862年-1890年),出生于普鲁士勃兰登堡阿尔特马克雪恩豪森庄园一家大容克贵族世家。
幼时受过良好教育,俾斯麦体格强壮、个性粗野,为了追求目标可以不择手段,持现实主义态度德意志帝国第一任总理,人称“铁血宰相”、“德国的建筑师”及“德国的领航员”普鲁士宰相兼外交大臣,是德国近代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是德国近代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是自上而下统一德国的代表人物1862年9月30日,德国首任宰相俾斯麦实行铁血政策德意志第二帝国是指1871年1918年的德意志帝国,它是普鲁士通过三次王朝战争统一起来的1870年在普法战争中,普鲁士击败法国,1871年1月18日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法国凡尔赛宫加冕为德意志皇帝俾斯麦通过外交方面的成功加强了他在内政方面的不利地位在德丹战争中(1864),普鲁士和奥地利迫使丹麦割让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先由普奥两国共管然而,俾斯麦一开始就蓄意吞并这两个公国,不惜同奥地利公开冲突在德意志战争中(1866),奥地利败北,不得不脱离德意志邦联德意志邦联解体,代之而起的是包括美因河以北所有各邦在内的北德邦联,俾斯麦任邦联宰相1914年开始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德国的失败和第二帝国的瓦解而告终丹麦作为德意志的北邻,经常插手德意志的事务,因此俾斯麦第一个便要解决丹麦。
在1861年,丹麦国王欲接管普丹边境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两地,俾斯麦立即以此制造争端他首先确保如果普丹开战,其它列强不会干涉,并与奥地利结盟共同攻打丹麦,最后逼使丹麦放弃这两个州在1864年10月30日所签订的维也纳条约中,规定丹麦放弃两地而于1865年8月14日普、奥两国达成加斯坦因专约,将石勒苏益格划归普鲁士统治,荷尔斯泰因则归属奥地利但是这其实是俾斯麦处心积虑的阴谋,因为奥地利所得的荷尔斯泰因不但面积狭小,而且被普鲁士包围这样奥地利很容易便会与普鲁士发生冲突,因此这是一条将奥地利推向与普鲁士发生战争的导火线普丹战争 在普丹战争后,俾斯麦决定要将奥地利赶出德意志邦联,以利于将来德国的统一因此他着手孤立奥地利,首先俾斯麦答允协助俄国取消黑海中立条款并与法皇拿破仑三世会晤,表示普鲁士不反对把卢森堡及莱茵河区让给法国,以此确保法国在普奥战争中保持中立而英国当时继续实行光荣孤立的政策,因此在普奥发生冲突时会保持中立最后,他在1866年4月8日,与意大利签订攻守同盟条约,规定如果普鲁士在3个月内与奥开战,意大利则必须同时对奥宣战,只有在奥地利归还威尼斯予意大利的情况下,方可与奥讲和最后,奥皇因为不满意加斯坦因专约的条款,而要求用普鲁士最富庶的工业区西里西亚交换荷尔斯泰因,因此俾斯麦以此借口,指责奥地利毁约。
结果在1866年5月,威廉一世下令全国总动员,并于同年6月对奥宣战意大利亦依据攻守同盟条约,同时对奥宣战不久,普鲁士便征服北德的亲奥小邦,并于1866年7月3日以29.1万军力在萨多瓦与23.8万奥军发生大战,即萨多瓦会战,最后奥军战败而这时俾斯麦决定与奥讲和,而不是乘胜追击,因为他明白到消灭奥地利并不是其首要目标,最重要的是要统一德国因此他在该年8月23日签订的布拉格条约中给予奥地利极为宽容的讲和条件,以便于保持对奥的良好的关系普奥战争结束后,妨碍德国统一的就只剩下在背后控制着南德诸邦的法国了普奥战争 由于法国仍然在幕后操控着南德意志地区的各由于法国仍然在幕后操控着南德意志地区的各个邦国,阻碍德国统一因此,俾斯麦以西班牙个邦国,阻碍德国统一因此,俾斯麦以西班牙王位王位 继承问题制造争端,逼使法皇拿破仑三世继承问题制造争端,逼使法皇拿破仑三世对普宣战,而普鲁士则藉此团结德意志民族,对对普宣战,而普鲁士则藉此团结德意志民族,对法国作出进攻法国作出进攻普鲁士很快便击退了入侵的法军,并向法国作普鲁士很快便击退了入侵的法军,并向法国作出反攻,在阿尔萨斯会战中,普军大败法军,拿出反攻,在阿尔萨斯会战中,普军大败法军,拿破仑三世投降。
随后普军进军至巴黎,协助巴黎破仑三世投降随后普军进军至巴黎,协助巴黎新成立的国防政府消灭巴黎公社,以便获得大量新成立的国防政府消灭巴黎公社,以便获得大量赔款最后,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法国凡尔赛宫的最后,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法国凡尔赛宫的镜厅中登基,宣布德意志帝国成立,并从法国获镜厅中登基,宣布德意志帝国成立,并从法国获得阿尔萨斯和洛林两地及得阿尔萨斯和洛林两地及5050亿法郎的战争赔款亿法郎的战争赔款普法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简称一战,1914年8月-1918年11月)是一场主要发生在欧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世界大战战争的导火索是1914年6月28日的萨拉热窝事件,即奥地利皇储遇刺,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主要参战国:协约国协约国(塞尔维亚王国,俄国,法国 ,比利时 ,英帝国,日本,意大利(1915 年5月,意大利退出三国同盟,加入协约国),罗马尼亚,希腊(其中罗马尼亚、塞尔维亚、希腊亦系巴尔干地区的国家),美国,中国等)同盟国同盟国(德意志第二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保加利亚)位置:欧洲、非洲、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中东 战线主要分为东线(俄国对德奥作战),西线(英法对德作战)和南线1(又称巴尔干战线)(塞尔维亚对奥匈帝国作战)。
其中西线最惨烈,著名的战役有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结果:协约国获胜,同盟国战败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以战胜国英、法、美、日、意等为一方和以战败的德国为另一方,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