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普赖斯对科学计量学的贡献和影响

ji****8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9.94KB
约17页
文档ID:324832593
普赖斯对科学计量学的贡献和影响_第1页
1/17

    普赖斯对科学计量学的贡献和影响    胡志刚++侯海燕Summary:2013年是普赖斯逝世30周年,也是其代表作《小科学,大科学》出版50周年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普赖斯和《小科学,大科学》一书,深刻地影响了科学学的研究范式和脉络,尤其是催生了科学计量学这一领域的诞生和发展本文利用科学计量学和知识可视化的方法,利用科学计量指标和科学知识图谱,分析了普赖斯的学术贡献和学术影响结论表明,从影响的广度来看,普赖斯的著作影响着科学计量学、科学社会学、科学学,乃至经济学、心理学等诸多领域;从影响的深度来看,普赖斯在科学计量学领域各分支领域的发展中都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Key:普赖斯;《小科学,大科学》;知识可视化;科学知识图谱:G301 :A DOI:10.3969/j.issn1003-8256.2014.03.0061 引言普赖斯(D. J. D. Price, 1922-1983)是美国著名科学学家、科学史家、情报科学的创始人之一,科学计量学之父普赖斯于1922年1月22日出生在英国伦敦1942年通过自学获得伦敦大学物理学和数学的学士学位,四年后又获得物理学的博士学位1947-1950年,在新加坡的马来亚大学担任应用数学讲师期间,普赖斯开始对科学史研究产生兴趣。

1950年到1954年期间,他回到英国在剑桥大学修了科学史学的博士学位在获得第二个博士学位之后,他辗转于英美之间,担任英国博物馆和美国斯密森学会技术和历史博物馆的顾问1960年以后,普赖斯担任耶鲁大学科学史与医学史系教授,后担任该系系主任,直到1983年去世普赖斯的学术贡献横跨科学史、科学社会学、情报学等多个领域,但他最为人们所称道的贡献之一是开创了一个新的学科——科学计量学普赖斯率先发现了科学发展的指数增长规律;开辟了以科学引文索引(SCI)数据库为基础的定量研究方向;创立反映文献老化程度的普赖斯指数指标;参与创办了第一本科学计量学国际期刊Scientometrics并担任主编这些工作对于科学计量学的创立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普赖斯一生著作颇丰1961年,普赖斯根据他在耶鲁大学的一个系列讲座而编集出版了他的成名作《巴比伦以来的科学》[1],用实例研究的方法对科学的起源和发展历史进行了极富见解的讨论1963年,他又根据在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的另一次系列演讲,出版了他更为重要的一部著作《小科学,大科学》[2],他在书中所倡导的“把科学的工具用于科学自身”,“对科学进行计量、归纳、建立假说并从中得出结论”的思想,使这部著作成为了科学计量学的一部奠基之作。

除了著作之外,普赖斯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的学术论文,其中最著名的一篇是他1965年发表在Science期刊中的《科学论文的网络结构》[3]在这篇论文中,他利用SCI的引文数据,展示了科学论文之间的引证关系和引证网络,以及这种关系和网络可以如何用来进行科学计量学的研究截止到2013年9月,这一论文已经被引800余次普赖斯在Science期刊上共发表过4篇论文,除了引文网络,还研究了诸如作者合作和发表论文的伦理等问题他的另外一些学术论文发表在其他30余种期刊上,包括他担任主编的Scientometrics等由于他的这些学术贡献,普赖斯成为在科学学各分支中都备受尊重的一位学者1976年他获得了技术史学会颁发的达芬奇奖章,1981年他又获得了科学社会学学会的贝尔纳奖章而更为重要的是,被誉为科学计量学领域的诺贝尔奖的最高荣誉直接以他的名字进行命名普赖斯奖章,每两年颁发一次,迄今已经有26位学者获得了这项殊荣2 研究数据和方法普赖斯毕生倡导一种基于计量的科学学研究方法,本文将利用他所倡导的这一方法研究他本人基于加菲尔德(Garfield E)在2008年普赖斯逝世25周年之际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所作的统计1 ,普赖斯共发表了64部论著,被引共3314次,相关文献(即共被引文献)142357篇。

表1是加菲尔德的统计中的一些主要文献计量指标从表1中可以看出,普赖斯影响力最大、被引次数最高的文献是《小科学,大科学》,截止到2013年9月1日,这部著作被引1566次,远超他的其他著作排在第二的是他发表在Science上的《科学论文的网络》,被引839次排在第三的是《巴比伦以后的科学》,被引442次这三部著作都发表在普赖斯最为高产的1960年代文献的被引情况是衡量一篇文献的学术影响力的重要指标,因此经常用来评价文献的质量和重要程度本文使用引文分析和科学知识图谱相结合的方法,客观而直观地展现普赖斯的学术贡献和学术影响采用的分析工具包括由莱顿大学科学技术学研究中心的van Eck VJ和Waltman L开发的VOSviewer软件[4]和由德雷塞尔大学陈超美博士开发的可视化软件CiteSpace[5]二者都是基于Web of Science的引文数据和共被引关系而进行的科学知识可视化共被引关系在文献计量学中被认为是表达文献相关性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通过对共被引文献的分析,可以展现出该文献可能影响到的领域基于被引次数的高低,本文主要选取普赖斯的代表作——《小科学,大科学》,通过对其施引文献和共被引文献的分析,对普赖斯的学术贡献和影响进行计量和解读。

在《小科学,大科学》一书中,普赖斯修正了洛特卡定律,分析了科学家的增长率,研究了科学引文的半衰期问题,论述了学术期刊的发展史,最后对各个国家的政策尤其是科技政策问题进行了讨论它从定量的角度为我们描述了科学发展的历史规律,不论是在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上,都可以看作是一部基于科学计量学研究的范本,因此被看作是科学计量学的奠基之作3 《小科学,大科学》一书的学术影响3.1 被引历史 《小科学,大科学》一书共被引1572次,图1展示了该书出版至今各年的被引次数观察其被引历史,自1963年出版之后,该书的被引次数稳步上升,在1980年左右出现了一次峰值,年被引次数高达48次;随后,该书的引用量下降并稳定在30次/年的水平,在经历了近20年的波动之后,被引量在最近十年里重新开始攀升,在2010年达到67次的年被引量基本上,《小科学,大科学》始终保持了持续而稳定的高引用率,尤其在2005年之后上升迹象明显经久不衰,常读常新”正是经典著作的典型特点图1 普赖斯《小科学,大科学》一书的被引历史3.2 文献共被引网络经典著作往往具有跨学科的影响力在科学计量学中,通常用共被引网络来展现文献的学科结构利用VosViewer绘制《小科学,大科学》一书的共被引文献网络,如图2所示。

可以看出,该书的共被引文献网络明显分成三个大的聚类:(1)右侧的为“科学计量学”聚类,以普赖斯的《巴比伦以来的科学》、《科学网络的结构》为代表,包括洛特卡定律一文(1926)[6]和加菲尔德的期刊影响因子(1972)[7]等文章;(2)左侧上部的早期“科学社会学”聚类,以默顿及默顿学派的早期(主要是1960年代)科学社会学著作为代表,包括默顿关于马太效应的研究(1968)[8],哈格斯坦利(Hagstrom WO)关于科技共同体的研究(1965)[9]等;(3)左侧下部的后期“科学社会学”聚类,以科学社会学后期(1970年代)的一些研究为代表,如克兰(Crane D)的《无形学院》(1972)[10],科尔兄弟的《科学中的社会分层》(1973)[11],另外包括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12]以上三个聚类反映了《小科学,大科学》一书主要和哪些著作一起被引用,以及在哪些领域发挥过影响显然,科学计量学、科学社会学和科学史构成了该书的主要影响领域3.3 被引的学科分布为了更好地了解《小科学,大科学》一书的影响领域和学科,按照施引文献的期刊所属的学科类别(Subject Category),分别列出各学科类别的引用次数,以及其中最相关的文献和作者,如表2所示。

《小科学,大科学》一书主要在以下五个领域被引用:(1)图书情报学,代表期刊有Scientometrics(有155篇引用了该书)、JASIS(T)(80篇),近五十年来,该书在这一领域共被引用561余次,其中主要被引的年份是2008-2012年(104次)和2003-2007年(79次)等个时间区间内在图书情报学领域,经常与该书一起共被引的文献有洛特卡定律一文,普赖斯的《科学论文的网络》、《文献计量学的一般理论》[13],加菲尔德的期刊影响因子一文等;经常一起被引用的作者是加菲尔德、默顿、斯莫尔(Small H)、克兰、纳林(Narin F)等2)商学与经济学,代表期刊有Research Policy(33篇),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15篇)等,在这一领域该书被引161次,主要被引的年份2008-2012年间(46次)共被引文献主要有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施莫克勒(Schmookler J)的《发明与经济增长》[14]、哈格斯特隆的《科学共同体》、默顿的马太效应一文等;共被引作者是默顿、克兰、库恩、加菲尔德、纳尔森(Nelson RR)等。

3)社会学,代表期刊有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21篇),在该领域的被引有114次,主要集中在1978-1982年间(28次)相关文献包括科尔兄弟的《科学中的社会分层》一书、《科学产出与承认》一文[15],克兰的《无形学院》,默顿的马太效应一文,哈格斯特隆的《科学共同体》等相关作者包括默顿、克兰、库恩、朱克曼、马凯(Mulkay MJ)等4)心理学,代表期刊有American Psychologist(12篇)等,被引次数为112次,主要集中在1978-1982年间(19次),主要相关文献有:洛特卡定律一文、科尔兄弟的《科学中的社会分层》、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西蒙顿(Simonton DK)的《科学天才》[16]等,相关作者有:西蒙顿(Simonton DK)、斯金纳(Skinner BF)、丹尼斯(Dennis W)、库恩、默顿等5)科学史与科学哲学,代表期刊有Social Studies of Science(27篇),被引次数为93次,主要在2008-2012年间(18次),主要相关文献是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科尔兄弟的《科学中的社会分层》、洛特卡定律一文、埃里森(Allison PD)的累积优势一文[17]和克兰的无形学院;主要相关作者是默顿、库恩、温伯格(Weinberg AM)、克兰、卡特尔(Cattell JM)等。

4 《小科学、大科学》在Scientometrics期刊中的影响从学科影响力来看,《小科学,大科学》一书的影响力遍布在科学计量学、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科学哲学等多个社会科学学科,其中又以科学计量学为主要学科阵地在国际期刊Scientometrics(科学计量学)中,普赖斯被引155次,占其全部被引次数的十分之一,远超过其他期刊更为重要的是,普赖斯还参与创办了Scientometrics一刊,并担任该刊的主编之一因此,这里我们下载了Scientometrics期刊上自创刊以来发表的全部文献3500余篇,从中统计《小科学、大科学》一书在该刊中的地位及影响4.1 基本被引情况《小科学,大科学》曾长期高居Scientometrics期刊中高被引论文的榜首,这一地位直到2008年才被近年来炙手可热的Hirsch指数一文所取代从高被引作者来看,普赖斯的被引次数在2009年之前一直仅次于加菲尔德排在第二位,2009年之后排在第三位,位列加菲尔德、格兰采尔(Glanzel W)之后 图3是《小科学,大科学》一书在Scientometrics期刊中的被引频次及占当期文献总数的比例从数量上来看,《小科学,大科学》的被引次数。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