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的文化自信思想 Summary:在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提出了文化自信思想,主要包括:中国文化主张一脉相承,有利于世界文化的创新与创造;中国文化主张开放包容,有利于世界文化的交流与繁荣;中国文化主张“以和为贵”,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中国文化主张“天人合一”,有利于世界的和谐与美丽这一思想的提出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必将对中国和世界产生深远影响Key:;文化自信;战略意义:G122 :A :一、提出文化自信思想的背景(一)进一步坚定“三个自信”迫切需要文化自信作为支撑在2016年7月1日建党95周年庆祝大会上,强调:“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1]12于是,文化自信就成为继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四个自信”为什么要提出文化自信?为什么不但把文化自信与前“三个自信”并列在一起,而且认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因为,在执政4年多以来,国内外形势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关键期,需要只争朝夕、时不待我的奋发精神,需要突破陈规、锐意进取的创新精神,需要敢闯敢干、敢为人先的闯劲;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需要敢于涉险滩、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打破利益固化的藩篱的勇气,需要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的义气;全面依法治国正在强力推进,需要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需要真信真学真懂真用;全面从严治党进入新常态,需要治党新规落地生根,需要抓常抓长抓细,而这一切的一切都需要以进一步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为前提,但进一步坚定“三个自信”迫切需要文化自信作为支撑,因为中国文化是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母体,是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活水源头。
只有坚定中华文化自信,才能理解和认同中华文化,进而理解和认同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也才能最终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二)一部分国民缺乏文化自信当今,在中西文化激烈碰撞的情况下,一部分国民缺乏文化自信有的人信奉民族虚无主义,妄自菲薄,一切“向西看”,认为西方的政治制度、影视文化、教育模式和质量等都比中国先进;有的人信奉封建复古主义,封闭保守,墨守成规,坚持强烈的文化保守主义;有的人不能正确领会中国文化本来应有的价值,固守着文化弱势和文化防御的心态[2];有的人還认为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遥遥无期,也许根本就不会实现;外语重视度攀升,汉语逐渐被冷落,大量汉字不认识、提笔写字有困难、错别字满篇,对许多文言文、经典名著似懂非懂,常误解作品传达的真意真情;部分人道德滑坡,特别是手握重权、身居高位的领导干部不断突破道德底线,损害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人民利益,缺乏仁爱精神,飞扬跋扈,诚信缺失,奢侈浪费,正义感缺失等等,不一而足;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和记忆——传统节日,越来越被冷落,春节、端午节、中秋节不如西方的情人节、圣诞节、愚人节受中青年人群喜爱上述种种现象说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增强文化自信迫在眉睫。
三)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步调不协调首先,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是世界强国吗?不,因为我们尚未从根本上做强做大自己中国文化的“走出去”效应不及欧美文化、日本文化及韩国文化全球效应强烈,也没有自己的世界文化招牌美国不但经济实力全球第一,而且文化输出量和其国际影响力都是全球最大在弱文化态势下,当前的中国要冲刺世界第一,正待文化兴盛来助一臂之力其次,文化产业占整体经济比重较低,低于西方发达国家的10%以上(美国达到25%),国际文化市场上中国文化产品的竞争力不足,文化产业逆差现象严重多年来,“中国图书进出口贸易大约是10:1的逆差,出口的图书主要是销往一些亚洲国家和中国的港澳台地区,面对欧美的逆差达100:1以上[3]而且,中国出口的文化产品质量不高,50%以上是游戏设备、文教娱乐和体育器材等硬件设施,创意性、理念性产品数量有限中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速度呈现稍缓震荡,但文化产业发展空间庞大,对拉动经济可大有作为,应大显身手,以达到民族辉煌、散发持久独特魅力、留住世界第二桂冠我国必须升级国民文化产业结构、大幅度提高文化精品数量,让人民享受文化消费的“厚礼”。
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础上,大力推行文化强国战略,敢于想破脑袋狠抓文化GDP,让文化GDP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夯实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稳固根基四)国家间软实力较量日趋激烈当今世界,国家间综合国力的较量日趋激烈,不只是硬实力的较量,更重要的是软实力的较量如果一个国家的硬实力不行,可能一打就败;但是,如果一个国家的软实力不行,可能不打自败从这个意义上讲,国家软实力比国家硬实力更加重要纵览世界风云,各个国家都在加强软实力建设,以期在国际竞争中抢占先机以美国为例,美国“控制了世界75%的电视节目和60%以上的广播节目的生产和制作,每年向国外发行的电视节目总量达30万小时,许多国家的电视节目中美国节目占到60%—70%,有的占到80%以上互联网上访问量最大的100个站点中,有94个设在美国境内[4]美国利用向国外输出如此庞大的文化产品数量来增强自己的文化力量,维护在意识形态领域的统治地位,进而维护在世界的政治霸权地位,达到不战而胜的目的在国家间软实力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其他发达国家,诸如英国、德国、法国、日本、韩国、俄罗斯等,也都在采取重大举措来增强本国的文化软实力,以期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相比之下,我国是一个文化大国,但还不是一个文化强国,不仅文化产品输出量小,而且文化影响力有限,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并没有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理解和接受,这种软实力状况与我国的硬实力极不协调我国要在世界软实力的竞争中不败下阵来,就必须坚定文化自信,只有坚定了文化自信,才能在竞争中获胜,才能让中华思想之花开遍全世界并结出丰硕的果实,从而为我国硬实力的不断增长提供持续的软保护 二、提出文化自信思想的底气(一)中国文化主张一脉相承,有利于世界文化的创新与创造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各个民族的文化代表着其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其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各个民族世代奋斗的精神成果,为民族的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是民族发展的原动力文化养分的积累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坚持与时俱进,根据现实的需要和实践的发展,不断实现着继承与创新、传承与创造,既一脉相承,承载着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又推陈出新,创造出引领时代的文化成果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精彩纷呈、成果辉煌,就在于中华文化主张一脉相承,坚持古为今用,在继承前代文化成果的基础上,依据时代特点、实践发展,不断实现着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达到了文化的创新与创造。
为什么中华文化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长盛不衰?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中华文化主张一脉相承,每一时代的文化都继承了前一时代文化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略,接着又创新了新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略,不断实现了升华;每一时代的文化都在前一时代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创造了新的文化精品,达到了新的文化辉煌;每一时代的文化都在前一时代文化的基础上不断积累、演化,越往后越丰富了文化内涵、增加了文化成果、提高了文化质量、创新了文化精神我们今天使用的汉字同甲骨文没有根本区别,但比甲骨文更易应用;老子、庄子、孔子、孟子等先哲的思想观念也一直延续到現在,但我们对其进行了创新性发展,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这种几千年一脉相承、发展至今的文化,在世界各民族中是不多见的历史为证,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文化没有随着岁月流逝而中断,更没有丢掉传统文化的优良基因,而古印度、古埃及以及古巴比伦文化未能抵挡住岁月冲洗,早已夭折探寻中国文化的发展路径,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到中国革命红色文化,从中国革命红色文化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都遵循了这一发展规律,都走过了这一发展轨迹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中华文化主张一脉相承,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创新与创造,这本身就促进了世界文化的创新与创造,就是对世界文化发展的重大贡献;另一方面,中国文化一直与世界各国文化进行交流,相互吸收、取长补短,丰富发展了各国文化,实现了世界文化的创新与创造。
中国文化主张一脉相承,达到了中国文化的创新与创造,但一花独放不是春,随着中国文化逐渐传遍世界,一脉相承的文化发展主张将会被世界各国广泛采纳,形成世界文化创新与创造的大潮,出现百花齐放春满园的繁荣景象二)中国文化主张开放包容,有利于世界文化的交流与繁荣文化只有开放包容,才能有博大的胸怀,才能有非凡的气度,也才能汇聚百流、吐故纳新,实现文化的交流与繁荣,中华文化正是这样的文化中华文化从古到今,一直坚持开放包容的文化气概,善于与异域文化相互吸收养料,使自己不断发展与繁荣,促进世界文化的交流与繁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这样,中国革命红色文化是这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也是这样2000多年前,中国人就懂得“物之不齐,物之情也”的道理,认为世界上的事物不是整齐划一的,这种现象非常正常,是情理当中的事,人们完全可以理解和接受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演讲说过:“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5]259再次以开放包容的外交气度,向世界各国展现了中国坚持开放包容的外交政策、中国文化秉承开放包容的文化禀性中国文化的这一特质,大大拓展了中华文化生命的宽度和长度,实现了中国文化的长盛不衰事实可以说话,公元前100多年,中国人已开辟了西域的丝绸之路,与各国互通有无,达到了中国文化的繁荣,也促进了沿路各国文化的发展;西汉时期,中国人已到达印度和斯里兰卡,用我国丝绸换取琉璃、珍珠等物品,促进了中印文化交流;明朝初年,著名航海家郑和远航达7次之多,最远竟抵达非洲东海岸,促进了中国文化与沿途各国文化的交流与丰富;古代印度的佛教文化传入我国后,与中国本土儒、道两教文化相融合,形成了富有民族特色的佛教文化,比如山西的悬空寺,就是中印文化交流的结晶;著名画家徐悲鸿把中国传统画法与西方油画融合创新,形成了富有中国魅力的写意油画等许多美术流派。
从中华文化自身来看,本身就是一种由多民族、多地区共同缔造,融多元于一体的文化,是各民族文化交流的结果,不仅包括汉族的文化,还包括其他几十个民族的文化从中华文化与各国文化的关系来看,虽然我们也有过封闭时期,有过闭关锁国、抱残守缺的教训,但在漫长的历史上,开放包容始终是中华文化发展的主流[6]这一文化主流,把中外文化融为一体,不但成就了中国文化的发展与繁荣,更重要的是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互鉴,促进了世界文化的交流与繁荣三)中国文化主张“以和为贵”,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世界各国大小、贫富、强弱很不相同,社会制度千差万别,历史文化传统各有千秋,发展道路各有特色,利益诉求多种多样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伴随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随着政治民主化、科技国际化日益发展,世界各国交往频繁、联系紧密,越来越成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在交往过程中,为了追求各自利益的最大化,矛盾与分歧时时处处有之,磕磕碰碰也在所难免,关键是以什么样的态度来正确对待,是坚持以对话协商与和平谈判来处理,还是以激化矛盾、武力威胁来解决,这就需要以文化固有的价值追求为指导如果一种文化崇尚利益至上、武力至上的价值追求,那么以这种价值观为指导来解决利益纠纷,就不可避免地会引起世界动荡甚至战争,破坏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假若一种文化崇尚“义以为上”、“先义后利”、“以和为贵”、“协和万邦”、“亲仁善邻”的价值追求,那么毫无疑问,以这种价值观为指导来解决各国交往中产生的争议,不但不会激化矛盾、搞乱世界,而且能够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纵览世界各国文化,中华文化正是能够担当这一重任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以和为贵”的价值理念,协调着人与人、人与社会、国与国之间的和谐发展,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