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宫善本装具中的髹饰工艺 闵俊嵘清代宫廷藏书浩瀚,为了有效地保存这些文化遗产,清代宫廷除了开辟专门的藏书场地以外,对各种善本典籍包装也很重视,借助宫廷造办处以及地方工艺作坊制作出具有高艺术水准的装具漆器髹饰工艺在装具制作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常见的工艺种类有素髹工艺、雕漆工艺、描金工艺、填漆工艺、镶嵌工艺等与同时期其他器物的同种工艺比较,这些装具的制作工艺、装饰纹样及艺术水准等基本相同,并且设计构思巧妙,装饰和保护功能并重,具有很高的工艺研究价值髹饰工艺在装具中应用的原因(一)保护清宫藏书清代统治者承袭前朝王室收藏典册的传统,一方面将明代宫廷遗存的书目收归清室,顺治、康熙二帝都曾下诏书搜集明代档册、典籍,乾隆皇帝进一步扩大征书范围和力度,在编纂《四库全书》时多次颁发诏谕,从全国各地大规模征集图书万余种,另一方面不断编纂新书,由皇帝亲自干预的“钦定”“御批”“御纂”的官修书目有1300余种经过两百多年的积累,清官俨然已经成为一个巨大的图书馆,可谓天禄之琳琅清代皇帝这些珍贵的藏书视若珍宝,广辟藏书之地,除了设置专用场地、由专人保管以外,为了传延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皇室特别看重这些典籍的包装能对其产生最直接的保护作用。
清代宫廷内务府造办处下设漆作、油作、木作、金作等工艺作坊,还有各地盐政、织造负责制作皇室日用器物,同时也承接各类善本装具的制作,这些装具常见的漆器髹饰工艺有漆工艺、木工艺、金属工艺、织绣工艺等漆器髹饰工艺因为其绚丽的装饰效果和独特的保护功能,被大量应用在善本典籍的包装上常见的有素髹工艺、彩绘工艺、雕漆工艺、描金工艺、雕填工艺等,其造型与图案设计精巧,选用材料考究,制作工艺精良,这些装具本身已经具有很高的工艺研究价值二)髹饰工艺的特性清代宫廷善本装具中髹饰工艺的主要材料是大漆,具有极强的粘接力,木质、金属、宝玉石等材料均能粘接,在干燥以后不怕潮湿环境水汽的侵袭,其粘接性能要远高于鳔胶漆液炼制时添加的也多是天然矿物颜料,色彩稳定性好,经久不易变色,诸如朱砂、雄黄、铅丹一类的颜料自身还有驱虫的作用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朱红漆碗至今仍然保留着原始的朱红色漆层,从考古发掘出土的大量战国和汉代漆器文物来看,在天然漆的保护下,木胎和夹纻胎保存依然完整如初,即便胎体损毁了,漆膜依然光亮如新此后历代先民都选择天然大漆来髹涂器物,以达到防腐防潮的功效清官善本装具选用大漆作为髹涂材料正是因为天然大漆干燥以后有防水、防腐、防蛀的功能,可以有效地阻止各种水汽的侵蚀,可以效地保护器物,并保护器物内存放的善本典籍。
大漆在干燥以后,经过打磨退光、泽漆揩光或者抛光等工序以后,温润、典雅而又深沉,质感细腻如玉般光滑,并且没有冰凉的触感,接近于人的体温,适合抚触把玩,所以深得历代皇室宠爱大漆可以髹涂在金属、木头、陶瓷等胎体上,并且具有很强的包容性,既可以加入各种颜料调配色彩,也可以和螺钿、金属、木头以及各种宝玉石相混合经过炼制的大漆和颜料混合制成色漆,髹涂在器物上做出的光素漆器质朴可人;在素髹器物上描绘、戗划或雕填各种金、银以及各种图案,华丽典雅;髹涂百余层以后雕刻出山水、人物、花鸟、灵兽等造型,栩栩如生;和螺钿、玉石、象牙、珊瑚等材料混合使用做成的镶嵌器物光彩夺目乾隆时期的善本装具尤为精美,漆器髹饰工艺的应用十分广泛,不仅仅是为了保护与保存善本典籍,更是要装饰、美化和提升其存在的意义清代宫廷广聚全国各地能工巧匠,继承了历代漆器髹饰工艺,在承明代的基础上将漆器工艺的应用提升的更高的水平,那些精美的髹饰装具设计极为巧妙,从使用功能出发,以保护善本典籍为主要目的,常见的形式有匣、盒以及箱、柜、经板等其制作遵循传统漆器髹饰工艺,从胎体到地仗层,从装饰纹样到雕刻手法,与同时期的其他髹饰器物相比,工艺水平有过之而无不及。
清宫善本装具的胎体制作工艺清官善本装具的髹饰工艺种类可谓千文万华,无论使用那种装饰工艺,其制作过程都包括胎体层和髹饰层两个部分清官善本漆饰装具的胎体多使用木质,工艺手法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板材的拼合,用漆液或者鳔胶将木板粘接在一起第二种是榫卯结构,榫卯之间还会使用漆或者鳔胶加固胎体制作选用的木料要求性能稳定不易变形,多用楠木或者杉木,由于表面要覆盖漆层,所以不会使用紫檀、花梨等硬木地仗层是胎骨与漆饰层之间的一个夹层主要作用有二:一是保护胎骨,阻止胎骨因湿度和温度的变化产生膨胀或收缩以至胎体开裂;二是作为底衬,为表层各种漆饰工艺打基础清官典籍装具的地仗层使用血料地仗和大漆地仗两种工艺地仗层根据器物的等级和体量,在施工过程中还会有一些具体差异按照麻与灰的层数来划分,有一麻五灰、三麻七灰等区别所谓的一麻五灰指在木胎上施一层麻五层灰一麻五灰的血料地仗与大漆地仗除了粘接的媒介不同以外,其它工艺步骤基本相同前者木胎处理完之后有汁浆,施提缝灰,施粗灰,粘麻或裱布,施压布灰,施中灰,施细灰,钻生等这样的基本步骤后者在木胎处理完以后有钻生漆,施捉缝灰,施底灰,粘麻或裱布,施压布灰,施中灰,施细灰,钻生漆等步骤。
汁浆是在木胎上刷涂一遍油浆,钻生是在木胎上刷一遍稀释过的生漆,目的是使油浆或生漆渗入木纤维以增加其强度提缝灰和捉缝灰的目的是填平木胎上的缝隙,也叫靠骨灰,血料地仗用的是砖灰与血料和油满的混合物,大漆地仗用是砖灰与生漆的混合物施粗灰与粘麻或裱布以及施中灰、细灰两种工艺方法的差异也体现在使用血料与生漆的不同相比之下大漆地仗工艺对胎体的保护强度要好一些,在漆器上使用的历史也更长,但是成本相应要高清官漆饰装具地仗层两种灰质都有,其中描金、雕漆工艺多用血料地仗,莳绘工艺多用大漆地仗;体量大的器物多使用血料地仗,体量小并且珍贵的器物多使用大漆地仗地仗层中裱糊在胎体上的材料不限于麻,还有棉、丝、皮、纸等,《髹饰录》中记载明代以前就有用革、韦衣,当时则以布代皮,还有以麻筋及厚纸代布清官漆饰装具地仗层以夏布为主要的裱糊材料,夏布是一种麻质的纤维织物,可以有效防止装具的胎体因为环境变化导致胎体膨胀与收缩而产生变形或者开裂地仗层中的灰也有很多种,《髹饰录》记载:垸漆,一名灰漆,用角灰、磁屑为上,骨灰、蛤灰次之,砖灰、坏屑、砥灰为下(王世襄《髹饰录解说》,文物出版社,1983年,第171页)垸漆就是漆灰,各种灰中以角灰和磁灰质地最好,前者使用鹿角制成的灰,质地最疏松,后者是指用瓷器制成的灰,质地最坚实,可满足不同的需求;骨灰指的是兽骨制成的灰,蛤灰指的是蛤蜊壳制成的灰,档次稍低于角灰和瓷灰,砖灰指的是砖头制成的灰,坏屑是指烧坏的砖瓦等制成的灰,砥灰是指用砥石制成的灰,这三者档次最低,清官典籍装具使用的灰以砖灰最常见。
清官善本装具的髹饰层制作工艺 清官善本典籍装具的装饰工艺常见的有雕漆、描金、戗金、填漆、镶嵌以及多种工艺的综合应用其中雕漆工艺以剔红和剔彩为主,戗划类多为戗金工艺,填漆工艺常与描漆和戗金同时使用,镶嵌工艺以嵌螺钿和百宝嵌为主一)雕漆雕漆工艺在元明两代已经成熟,明代善于藏锋、精于打磨的雕刻特征,与清代刀锋毕现、不加磨退的整体风格形成鲜明的对比然而,部分清代善本装具中的雕漆工艺却略微有别于同时期的雕漆器物,原因在于这部分装具是佛教经典的包装,所雕刻的内容也多是佛教人物造像,或者是与佛教相关的法器,圆润的轮廓要比外露的刀痕更符合所雕刻形象的思想内涵,所以磨退则较为普遍而在其他内容善本装具的雕漆工艺则又和清代总体的雕刻风格一致,这也成为清代雕漆工艺中的一个特殊现象雕漆工艺中的剔红在经书装具中最为常见,其次为剔彩剔红是用笼罩漆与红色颜料调和,然后层层髹涂,达到一定厚度,再雕刻出通体红色的造型剔彩工艺在技术要求上比单色的剔红、剔黑和剔犀要复杂,髹涂雕刻层时要在漆胎逐层髹涂红、绿,黄等色漆,每种色漆要髹涂积累到预设的厚度,然后根据设计纹样逐层雕刻,雕刻过程中要把握好每层色漆之间的厚度,每层色漆都不能铲去过多,也不能盖住底层的另一种色漆。
雕漆的制作工艺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制作胎体一般漆器的胎体都可以作为雕漆的胎体,以木胎、铜胎为主,善本装具多用木胎素胎做完后,要在胎上髹漆、裱布、施漆灰或者血料灰,完成地仗层后再做一遍底漆并打磨平整第二部分是髹涂雕刻层,雕漆中雕刻的就是这层由漆液与颜料堆积起的一个厚厚的漆层雕漆工艺髹涂的漆叫做笼罩漆,是天然漆与桐油的混合物,其中漆与油的比例不是恒定的,一般夏季桐油要比漆多一些,因为这一时期的气候适宜天然漆的干燥,而冬季则是漆要比油多些,因为冬季天气寒冷,空气相对湿度也不高,漆多一些能够增加笼罩漆的干燥性能专业的制作漆器人员可以利用荫房调节髹漆干燥环境的温度与相对湿度,《髹饰录》中记述的“夜静”指的就是荫房,将髹涂过的器物放入荫房的主要目的是保持一个稳定的温湿度环境,以有利于漆液氧化成膜每次髹漆后不能让漆液表面完全干燥,其干燥程度应该把握在将干未干之时,判断标准是用手指触碰漆面,略微粘手且叩之有声,不至有漆液粘在手上为佳,这时髹涂下一道漆液才能使两者结合紧密倘若等漆面干燥后再髹漆,两个漆层的结合就会不够紧密,雕刻完毕容易出现脱层现象相反,如果漆层底部或者凹陷、拐角等存漆较多的部位不干燥,在进行雕刻时会发现这里的漆仍然是粘稠状的,会因不稳定产生脱层。
每层髹漆的干燥除了环境因素以外,漆液的厚度也很重要,不能髹涂太厚,否则除了干燥速度慢以外,还会出现漆皮起皱的现象,每遍漆的厚度控制在0.1—0.2毫米之间当髹漆的总体厚度达标后可以开始雕刻第三部分是设计纹样并且进行雕刻雕漆要在雕刻前将图案设计好,并且拷贝在做好的胎体上纹稿以白描稿居多,设计者要用线条的形式把图案之间的前后空间关系标明,然后再将二维的线条转换成三维的浮雕立体空间,雕刻过程中要反复描画被减低部位的纹样,要求艺人具备绘画和雕刻两项技能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十卷》剔彩雕漆匣(图一),匣高28厘米宽25厘米,进深26厘米盒表层为朱漆,雕刻佛法诸神形象、法器、景物,底层黄漆雕刻锦地匣四壁及顶面雕刻数百位造像,刀法娴熟,刻画细微匣顶面刻有长条形开光,开光内雕刻“乾隆御书楞严经”另一件装具《佛说无二平等最上瑜伽大教王经六卷》的云龙纹漆匣,匣四壁及顶面从底到面依次通髹黄漆、绿漆和朱漆约百余层,然后雕刻五只龙纹造型,周围饰以海水纹和如意云纹再如装具《佛说无二平等最上瑜伽大教王经六卷》的云龙纹漆匣(图二),匣四壁及顶面从底到面依次通髹黄漆、绿漆和朱漆百余道,然后雕刻五只龙纹造型,周围饰以海水纹和如意云纹。
二)描金由于黄金的贵金属属性,不同工艺所使用的黄金状态和表面处理手法也不同,因此描金工艺可以细分为多种传统的描金漆器是以描绘为主,装饰图案以线条的形态存在清代雍正、乾隆时期开始流行用金粉做晕染的效果,把金粉象用墨一样描绘花鸟、山石等形象,把工艺和绘画结合在一起清官善本装具装饰中既有线条形式,也有线条与晕染结合的形式广义上将所有使用金粉或者金箔来做漆器装饰材料的工艺都称作描金,具体的工艺操作中金的使用手法有贴金、上金、洒金和泥金等,金的成色可以分为库金、赤金、田赤金等,使用两种以上成色金的工艺又叫做彩金象贴金是涂完金胶漆后将金箔贴敷其上,操作时使用竹制金箔夹子,夹住一面带有包装纸的金箔,使金箔与金胶面接触,将包装纸压在金箔上,用软毛刷或棉团轻轻擦拭,然后将包装纸揭去并放回荫房,待金胶漆完全干燥,为了使金色光泽更亮,还可以垫一层牛皮纸并用手指或木块碾压金面,使其象镀金一样光亮乾隆三十八年开始译注的《满文大藏经》耗时17年完成,总计有两千余卷,现藏故宫博物院的有76函,其装潢形式选用的是传统的梵夹装,夹经页的藏经板用的是朱漆描金工艺,使用的是线面结合的描金形式多数藏经板都是通体髹朱红色漆,板的中心描绘藏传佛教中的八宝图案,周围饰以卷草纹,板两端嵌透雕花板,花板表面通体贴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