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向当年明月学习 《明朝那些事儿》的热销首先得益于网络,博客人气带动图书走红 当年明月之所以能火,一般评论者认为有三大理由:其一,他自小读《上下五千年》,自称熟读11遍,对明史可谓了如指掌,有了这个底子,方能游刃有余地用现代的语言解构历史其二,当年明月擅长心理描写,将枯燥的历史讲得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其三,他能以古讽今,夹叙夹议,串通古今如“英雄观〞:所谓英雄者,敢为人之所不敢为,敢当人之所不敢当;所谓英雄者,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所谓英雄者……这些都以“明月名言〞的形式流行于互联网 作为一方小吏,笔下却有一番历史波澜,确实难能难得想当年,爱因斯坦这个专利局小职员发明过E=MC2相对论,政府小吏卡夫卡写出了《变形记》等不朽著作《明朝那些事儿》的又一次证明白人有多面性 以我观之,当年明月成功的因素有二:一个是关联性,与当下关联,与读者关联,一扫历史书籍学究式的似乎中立冷漠的文本《明朝那些事儿》的宗旨是“历史应当可以写得好看〞这是需要一番想像力的,而想像力比历史知识更重要另一个是他的文体,我姑且称之为“当年明月体〞,即一行一句自成一段,警句式和箴言式。
此种文体早已盛行于网络,影响着新世代写作老派写作如地产强人任志强之辈,若非好事记者将其观点从枯燥的学术分析中提炼出来,任老板断难有人关注任式写作中充塞着一堆堆数据和煞有介事的分析,不似地产大佬倒像皓首穷经的老学究,其博客上的文字一砣一砣的,实难细读 当下,结构决定阅读轻松易读是对读者最大的善意你对读者有善意,读者就对你有善意,推崇你当年明月体〞寻常一段三四十字居多,有的干脆一句话就是一段这样“经济〞的分段只有写短信时才会发生你敢说写作和阅读习惯不受短信影响?大矣 须提醒,“当年明月体〞的精妙之处在于关联性与简短性之间不相分开,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看似分开、实则密切关联而产生丰富联想新闻学上“跳笔〞的熟练运用是需要丰富想像力的,而这种想像力的基础是庞杂的知识库存量,及指东打西的能力 缺乏关联性或想像力的“当年明月体〞是垃圾化网文文体越来越“轻〞,内容越来越“笨〞,“往下笨〞(Dumbing Down)既然互联网是腾跃式浏览(甚至不能称之为阅读),那我就腾跃式写作现在人们养成了一个不好的习惯,什么东西一放到网上,一定变成速读,原本是一字一字阅读,到网上是一段一段、一片片速读或曰“浅阅读〞。
对古人所谓的“文心〞不再追求 读东西的人寻常同时在干几件事,一边读一边下载东西,或者还“斗地主〞;写东西的人也同时在干几件事,边写边通过或MSN闲聊,或者听着音乐文字能不断断续续吗?读文字的人能不断断续续吗?这实是当下生活方式的写照,心多骛杂 当下的写作,一切以减轻读者负担为己任,一切以轻松阅读为要则,岂能承载深思熟虑?什么写作都要加进戏剧性,都要参与消遣的作料方有销路麦克卢汉曾有妙喻,他说除去报头,“报纸是一首首迷离的现实主义诗歌〞箴言式的短句、诗歌般的段落,为麦氏语言的魅力所在,他也预示了四十年后的超级文本的流行如今观之,老头子过于梦想主义了,网络式写作堪当“诗歌〞者不多 新技术将老技术淘汰,并将之上升为一种艺术形式这是麦氏的另一论断譬如汽车将马车淘汰,马车作为表演或享受形式仍旧存在,电视将电影淘汰(从群众消遣方式上来讲),电影上升为更高级的艺术那么,传统写作呢,是否要回到羊皮书形式,字斟句酌呢?未来之书回归古朴形式,且只适合一字一字慢读,仿同念经 互联网文体似乎回归经书的箴言体,可精神差之远矣我们回得去吗? (为《新周刊》总主笔) 来源:青年记者2009年3月下 —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