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得古诗词鉴赏原文译文赏析2022年年度 中秋节的古诗词鉴赏【篇一】 《中秋对月》 唐代:曹松 无云世界秋三五,共看蟾盘上海涯 直到天头天尽处,不曾私照一人家 【译文】 中秋节这天天空澄碧、万里无云,人们仰望着那刚刚浮出海面的明月 只见它银辉四射,撒向天涯海角,从来不私照过一家半舍 【赏析】 这首诗写得非常明快,可能是受了当时晴空万里、皓月当空的影响,诗的前两句也只是描写了中秋时的景色和人们争相赏月,平淡无奇,但诗人笔锋一转,从月色皎皎转到了月色无私上,一人家很明显就是指帝王家,月亮对世上第一人家的帝王家也毫不偏袒,它的光明对帝王家和穷人都是一样的,体现了诗人天下大同、万物平等的博爱思想 扩展阅读:人物经历 曹松诗作,风格似贾岛,工于铸字炼句因他生活在社会底层,故同情劳动人民的苦难,憎恶战争他在《己亥岁二首》诗中写道:“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论者谓此诗精炼隽永,超过了前人同题材诗作 曹松不满现实但又热衷功名,多次参加科举应试,直到昭宗天复元年(901)才以71岁高龄中进士。
因同榜中王希羽、刘象、柯崇、郑希颜等皆年逾古稀,故时称“五老榜”曹松被授任校书郎,后任秘书省正字终因风烛残年,不久谢世遗作有《曹梦征诗集》3卷《全唐诗》录其诗140首 一个骑着毛驴的、瘦削的、脸上写着忧患和疲惫的、身着破旧青布蓝衫的唐朝秀才(有点类似吕洞宾),总在崎岖不平的山道上巅簸跋涉着,从青年、壮年直到老暮衰年他且走且停,且停且吟,毛驴背上永远驮着一对书箱因为他虽然一生都在为生计奔波,但也一生都在读书考试并吟诗作赋 他梦想着一朝中试,为官做宦,报效朝廷,兼惠家族他苦吟着,为战乱中不幸的百姓,无辜的平民他憎恨着,那些操戈作祸,裂地封侯的乱臣贼子愤怒出诗人,他的《己亥岁二首》就是明证,其中的“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成名万骨枯更是千古绝句 他也终于考中了进士,那已是昭宗天复元年(公元901)的事了,也就是说当时他已年逾七旬,真正是考白了头发了可怪的是,那一榜竟有五位古稀老人,他们是王希羽、刘象、柯崇、郑希颜,因之成为佳话,号曰“五老榜” 据说唐朝进士名额很少;据说唐朝的考卷不弥封,也就是说考生姓名籍贯是公开的;据说唐朝(尤其是晚唐)的时候考场风气很腐败(考卷不弥封无疑给腐败创造了条件)。
因了这些据说,许多真正的才学之士往往名落孙山曹梦征终于能够考中进士,虽是白首皓髯,也是可喜可贺的于是他被授任校书郎,后任秘书省正字可惜的是风烛残年,只做得两年官,便与世长辞了 也幸好他死于903年,没看到904年的朱温杀昭帝,也没看到907年的朱温叛唐称帝和随之而来的十王乱天下 虽是个白头进士,但曹松毕竟还是登了榜的,想想千百年来,又在多少人考白了头发,却最终带着一声叹息走进坟墓曹松是不幸中的幸者,他官运不济,到底还有些文运,他的诗歌得到认可,评者认为“风格似贾岛,工于炼字,意境深幽”他遗有《曹梦征诗集》3卷,《全唐诗》收入其诗140首 中秋节的古诗词鉴赏【篇二】 《水调歌头·中秋》,宋代:米芾 砧声送风急,蟠蟀思高秋我来对景,不学宋玉解悲愁收拾凄凉兴况,分付尊中醽醁,倍觉不胜幽自有多情处,明月挂南楼 怅襟怀,横玉笛,韵悠悠清时良夜,借我此地倒金瓯可爱一天风物,遍倚阑干十二,宇宙若萍浮醉困不知醒,欹枕卧江流 赏析 米芾写中秋赏月,反其道而行之,故意撇开月亮,上片先写自己晚来的秋意感受 “砧声送风急,蟋蟀思高秋”,古人有秋夜捣衣,远寄征人的习俗,砧上捣衣之声表明气候转寒了。
墙边蟋蟀鸣叫,亦是触发人们秋思的李贺《秋来》诗云:“桐风惊心壮士苦,衰灯络纬啼寒素米芾这两句着重写自己的直觉,他是先听到急促的砧声而后感到飒飒秋风之来临,因此,才觉得仿佛是砧声送来了秋风同样,他是先听到蟋蟀悲鸣,而后才意识到时令已届高秋了 “我来对景,不学宋玉解悲秋”,表现出他的旷逸豪宕的襟怀他这句抝折刚健之笔使文气为之一振因为砧声和蟋蟀等秋声,毕竟要给人带来一种凄凉的秋意,而倔强的词人不愿受其困扰所以,接着他要“收拾凄凉兴况,分付尊中醽醁”了可是“凄凉兴况”偏不那么容易收拾,酒后反而心里加倍感到不胜其幽僻孤独才说“不学宋玉解悲愁”,强作精神,是一扬,这里“倍觉不胜幽”,却是一跌,如此一来,闻秋声而引起的内心感情上的波澜起伏,就充分表露了出来 “自有多情处,明月挂南楼就在这个时候,一轮明月出来了月到中秋分外明,此时,明月以它皎洁的光辉,把宇宙幻化为一个银色的世界,也把从低沉压抑的情绪中解救出来,于是词笔又一振至此,词人才托出一轮中秋月点明题意多情”二字是在词人的感情几经折腾之后说出的,极其真切自然,使人感到明月的确多情在反复渲染中秋节令的秋意,从反面为出月铺垫,以“自有”二字转折,使一轮明月千呼万唤始出来,用笔颇为奇妙。
下片写赏月时自己在月光下“横玉笛”、“倒金瓯”、“倚栏干”乃至“醉困不知醒”的情景怅襟怀”的“怅”字承接上下片,巧妙过渡,既照应上片“不胜幽”的“凄凉兴况”,又启下片的赏月遣怀横玉笛,韵悠悠”,玉笛声本富有优美情韵的,而在大放光明的中秋月下吹奏,那更是妙不可言,可是词人马上想到要借此清时良夜,痛痛快快大饮一场 “遍倚栏干十二”,说明他赏月时间之长,赏览兴致之高,于是他不由神与物游,生发出对宇宙对人生的遐想 “宇宙若浮萍宇宙如此之大,却视之若浮萍,不只见出他心胸神思飘逸,更是物我合一之际内心的真实感受,读来令人心弛神往境界如此之美,兴致自然更高,于是词人不觉豪饮大醉结句“醉困不知醒,欹枕卧江流”不再写赏月饮酒之后的种种,以不结之语收束了全词,给人留下巨大的想象余地这首词自东坡的同题词之后,能独树一帜,勇于创新,确有其独特的妙处:赏月不写月华,偏道个人“对景”之感,清景之中见出清趣,颇值用心玩味 这首词借中秋赏月之机,表白了词人为人的高洁,也流露了他对“从仕数困”的些许幽恨词的上片反复渲染中秋节令的秋意,并从反面为出月铺垫,以“自有”二字转折,使一轮明月千呼万唤始出来,用笔颇为奇妙。
词的下片,侧重抒发词人向往隐居生活之意,发出对宇宙对人生的遐想全篇用笔空灵回荡,而自有清景无限,清趣无穷,表现出米芾“为文奇险,不蹈袭前人轨辙”的特有风格 中秋节的古诗词鉴赏【篇三】 《洞仙歌·中秋》 ,宋代:向子諲 碧天如水,一洗秋容净何处飞来大明镜谁道斫却桂,应更光辉,无遗照,泻出山河倒影 人犹苦余热,肺腑生尘,移我超然到三境问姮娥、缘底事,乃有盈亏,烦玉斧、运风重整教夜夜、人世十分圆,待拚却长年,醉了还醒 赏析 这是一首咏颂中秋明月的词作,借“月有盈亏”的现象,抒发“烦玉斧、运风重整,教夜夜,人世十分圆”的豪情词语洗炼精熟,意境开阔,富有哲理,较之轻浮、侧艳的儿女情,以及粉饰太平的利禄语高出很多,是词中上品 上阕开句是个比喻句,“碧天如水”将烟霏云敛、一望千里的碧天比作清澈的绿水固是常见,但“一洗秋容净”之句的出现,不仅使它顿失俗态,且显示出一种阔大无比的气势,点睛之处便在一个“洗”字下面是一个问句“何处飞来大明镜?”看似平淡无奇但却点出了要写的主体对象——月亮,且出语自然轻松、比喻贴切紧接着又使用了一个反诘句“谁道斫却桂,应更光辉?”意思是:谁曾说起过这样的话,把月中的桂树砍倒,明镜似的月亮会更加光辉流溢。
这是在用典,《世说新语·言语》中记载一段趣话:“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月中之物,当指桂树,因神话中谓月中有桂树词人在这里是反其意而用,态度明确地发出了“无遗照,泻出山河倒影”的呼声,意思是说:诚如所言,砍去月中之桂更如光辉的月亮,便会无所遗漏地覆盖大地山河,使它们的倒影完整地映照出来无遗照”,“山河倒影”,表现了一心想收复中原、统一国土,但面对南宋王朝所辖的半壁山河,无计可施,只能寄情皓月,发出兴叹词人反用典故主张砍去月中之“桂”,与期盼能除去朝中的_佞秦桧可能也是谐音巧合因为“桧”本与“桂”同音,唐宋之后由于音变,而且是仅在秦桧这个专有人名中“桧”才发“会”音即使不是偶然巧合,也加深了一层强烈的政治色彩 下阕承前,词人也深知月中之桂不可斫,月光映照出的也只能是破碎了的山河,所以“人犹苦馀热,肺腑生尘”之句表面写的是:夏日的酷暑虽退,但馀热还时而袭来,令人烦闷;实际抒发的却是对以秦桧为首的投降派恃权猖獗、炙手可热的愤怒,与朝中爱国之士受尽压抑的不平之气移我超然到三境”中的“三境”,指神话中的海上三仙山蓬莱、方丈、瀛州;这种想遁入仙山的想法,只是词人在悲愤之极时寻求解脱的思想流露,但这只是刹那间的闪现,很快又对着明月再次点燃起希望:“问姮娥、缘底事,乃有盈亏?”又是一个问句。
“姮娥”即指神话中主管月宫的仙女,本作“恒娥”(因避汉文帝刘恒讳,改称“常娥”,通作“嫦娥”),这是借向嫦娥发问到底因为什么事,竟然出现让月亮时而圆时而缺的现象,以引出下面要说的正文:“烦玉斧、运风重整教夜夜、人世十分圆一个“烦”字又引出了一则神话故事,据《酉阳杂俎·天咫》记“旧言中有桂,……高五百尺,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这几句是说:麻烦吴刚挥动手中忽忽生风的玉斧,把缺月重新修整,教它夜夜年年光洁饱满,普照大地,无遗露地映照出统一的山河和繁华的人间 这是词人梦寐以盼的希望的火花又次迸发然而,词人深知自己并非生活在幻想里,他曾亲率部队在潭州(今湖南长沙)抵抗过强大的金兵,惨痛的教训告诉他要把希望变成现实,必定要不屈不挠直至付出生命的代价,这便是尾句“待拼却长年,醉了还醒”所显示的内容醉”应指受挫折、受贬谪后不得不以酒浇愁而醉;“醒”则是除_、杀敌、收复国土之志不已 以中秋圆月为内容的词篇,当首推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之作,其拳拳缱绻之情、豪爽浪漫之气充溢流动,后人无有出其右者然而向子湮此词,追从苏轼之后,就其包容之大涵盖山河而言,基本上可与苏轼的词比肩。
全词气势磅礴,感人至深 中秋节的古诗词鉴赏【篇四】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朝代:唐朝|: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赏析 这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思远的七言绝句在民俗中,中秋节的形成历史悠久诗人望月兴叹,但写法与其他中秋咏月诗完全不同,很有创造性,甚至更耐人回味 “中庭地白树栖鸦”,明写赏月环境,暗写人物情态,精炼而含蓄这句如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首句一样,借助特有的景物一下子就将萧瑟苍凉之景推到读者眼前,予人以难忘的印象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清冷之感,联想到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树栖鸦”,应该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因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们也不大可能看到鸦鹊的栖宿;而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始的惊惶喧闹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却完全可能凭听觉感受出来周邦彦《蝶恋花·早行》词有“月皎惊乌栖不定”句,就是写这种意境)“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全句无一字提到人,而又使人处处想到清宵的望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