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管类本科生毕业意向的调查 马焯鑫 谢艺杨摘 要: 为更全面深入地了解2020届(2016级)经管类本科生的毕业意向,更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提供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与培训,本文对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20届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对调查分析结果进行归纳总结,提出针对性措施以提高就业竞争力Key: 经管类 就业意向 就业竞争力1.总体概况此次问卷以电子版的形式发放,共回收有效问卷741份按性别构成显示:男生答卷份数占30%,女生占70%(取整)按专业构成显示:各专业答卷份数如下:工商管理(工管)专业38份,国际经济与贸易(国贸)专业28份,会计学专业197份,金融学专业201份,经济学专业49份,农林经济管理(农经)专业55份,人力资源管理(人资)专业105份,市场营销(市营)专业68份按毕业意向类别显示:选择毕业直接就业的答卷份数最多,有299份,其次选择考研(保研)的答卷份数达到224份,选择考公务员与考事业编制(考公/考编)的答卷份数有137份,相比之下,选择出国(出境)升学的答卷份数相对较少,仅有66份,选择其他的则有15份2.毕业意向情况分析2.1考研(保研)情况从调查结果看,选择考研(保研)的总人数为224人,其中女生人数相对男生人数较多,女生所占比例为62%,男生所占比例为38%。
在选择考研(保研)的学生中,从各专业分布看,会计学和金融学专业的人数较多分别为49人次、64人次,国贸专业的人数最少,仅为7人次,农经、人资、经济学、工管、市营专业依次为39人次、28人次、15人次、12人次和10人次从考研(保研)所占对应专业人数看,农经专业选择考研(保研)比重最大,为70.9%,而市营专业选择考研(保研)比重最低,为14.7%;另外,金融学专业、工管专业、经济学专业、人资专业、国贸专业、会计学专业依次为31.84%、31.58%、30.60%、26.67%、25.00%和24.87%,均在30%左右针对毕业意向选择考研(保研)的学生,我们作进一步调查分析,在是否开始备考这个问题上,90%的学生已经开始准备,仅有10%的学生表示未开始;在考研(保研)目标院校方面,已确定目标院校与未确定目标院校的学生各为半数;在是否接受院校调剂的接受程度方面,35%的学生表示接受院校调剂,58%的学生选择视情况而定仅有7%的学生选择不接受院校调剂调查结果显示,91%的学生已经为研究生考试做准备并进入复习阶段但在这部分学生中,仅有50%的学生有清晰的目标院校,还有一半的学生不清楚自己考研的院校方向,甚至存在对目标院校没有想法的情况。
对于是否接受调剂,绝大多数学生认为要根据当时实际情况而定,仅有7%的学生表示不会接受调剂安排2.2出国(出境)升学情况从调查结果看,选择出国(出境)升学的总人数为66人,其中女生人数相对男生人数较多,女生所占比例为62%,男生所占比例为38%在选择出国(出境)升学的学生中,从各专业分布看,会计学和金融学专业的人数较多,分别为21人次和23人次,国贸专业的人数最少,仅为1人次,而工管、经济学、农经、人资、市营专业均在10人次以内,依次为2人次、4人次、3人次、5人次和7人次针对毕业选择出国(出境)升学的学生,我们作了进一步的调查分析,主要包括学生是否通过语言考试及对学校地区的偏好等调查结果显示:仅有21%的学生已经通过语言考试,目前仍有接近八成的学生还没通过语言考试而对于出国(出境)升学的高校地区的选择,选择去港澳台和英国求学的学生较多,分别为23人和28人,相比之下,选择美国、澳洲及其他地区的学生较少,分别为8人、2人和5人2.3考公(考编)情况从调查结果看,选择考公(考编)的总人数为137人,其中女生人数相对男生人数较多,女生所占比例为78%,男生所占比例为22%在选择考公(考编)的学生中,从各专业分布看,会计学和金融学专业的人数较多,分别为38人次和41人次,农经专业的人数最少,仅为4人次;此外,工管专业为11人次,人资专业为19人次,國贸、经济学、市营专业均为8人次。
针对毕业选择考公(考编)的学生,我们作了进一步调查分析,主要包括学生是否开始准备公务员考试及对工作地点的偏好等调查结果显示,48%的学生已经开始准备公务员考试,也有五成左右的学生还没开始进入复习状态而对于工作地点的选择,绝大部分学生(109人,占79.6%)想要考取广东珠三角地区的公务员或事业编制单位,考虑外省的学生较少,仅有4人当然,这是否与学生的生源地及学校所在地区有较大的关系,仍需进一步分析2.4直接就业情况从调查结果看,选择直接就业的学生总人数为299人,其中,女生人数相对男生人数较多,女生所占比例为73%,男生所占比例为27%在选择直接就业的学生中,从各专业人数看,会计学和金融学专业的人数最多,分别为85人次和70人次,与该专业本身人数多有关;其次,市营专业和人资专业的人数较多,分别为41人次和50人次,农经专业最少,为9人次;此外,工管、国贸、经济学专业分别为13人次、11人次和20人次从直接就业所占专业人数的比例看,市营专业比例最高,为60.3%,其次是人资专业的学生,比例为47.6%,最低比例的专业为农经,为16.4%;另外人资专业、会计专业、经济学专业、国贸专业、金融学专业、工管专业均在40%左右,依次为47.60%、43.10%、40.80%、39.30%、34.80%和34.20%。
针对毕业直接就业的学生做进一步了解,调查结果发现就业单位的性质并不是影响同学择业的一个重要因素,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私营企业、外资企业,选择的学生人数不存在太大差距,分别为206人次、221人次、188人次和201人次,只有中央企业选择的人数较少,为106人次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在学生对就业单位工作选择优先考虑因素上,优先考虑薪酬与福利的学生最多,为267人次,考虑专业是否对口的人数最少,仅有100人次;另外,考虑个人发展空间、工作地点、工作内容、公司规模和单位性质依次为258人次、245人次、224人次、151人次和131人次3.就读专业的情况分析3.1工商管理专业该专业参与调查问卷的人数为38人,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对于该专业学生来说,大家选择都比较广泛,选择毕业直接就业、考研究生、考公务员(考编)的人数相差不大,均为31%左右,但出国(出境)升学的学生明显较少,仅有5%3.2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该专业参与调查问卷的人数为28人,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对于该专业学生来说,选择毕业直接就业的学生较多,占39%,考研究生和考公务员(考编)的学生分别占25%,29%,同样地,这个专业选择出国(出境)升学的人数也是较少的,仅有3%,还有4%的学生目前还没有明确的目标,还不清晰自己毕业之后的去向。
3.3会计学专业该专业参与调查问卷的人数为197人,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对于该专业学生来说,选择毕业直接就业的学生较多,占43%,考研究生的学生占25%,考公务员(考编)的学生相对较少,只有19%的学生,但出国(出境)升学的学生比例有所提高,占11%此外,该专业有2%的学生对于未来目标还没有明确方向3.4金融学专业该专业参与调查问卷的人数为201人,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对于该专业学生来说,选择毕业直接就业的学生和选择考研(保研)的学生人数相差不大,分别占35%,32%,考公务员(考编)的学生占20%,有11%的学生选择出国(出境)升学,有2%的学生对于自己未来目标没有明确方向3.5经济学专业该专业参与调查问卷的人数为49人,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对于该专业学生来说,选择毕业直接就业的学生较多,占41%,考研究生的学生占31%,考公务员(考编)及出国(出境)升学的学生较少,分别占16%和8%该专业有4%的学生对于未来目标还没有明确方向3.6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该专业参与调查问卷的人数为55人,根据调查结果显示,该专业绝大多数学生选择毕业后考研(保研),占该专业的71%,只有16%的学生选择毕业后直接就业,考公务员(考编)和出国(出境)升学的学生比例较低,分别占7%和6%。
3.7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该专业参与调查问卷的人数为105人,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对于该专业学生来说,选择毕业直接就业的学生较多,占47%,考研究生的学生占27%,考公务员(考编)的学生相对较少,占18%,仅有5%的学生选择出国(出境)升学,此外,3%的学生选择仍对于未来目标还没有明确方向3.8市场营销专业该专业参与调查问卷的人数为68人,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对于该专业学生来说,选择毕业直接就业的学生相对于其他专业来说,所占比例最高,占60%,考研(保研),考公务员(考编),出国(出境)升学的学生人数占比相差不大,分别为15%,12%,10%,有3%的同学选择其他4.结语从本次调查可以看出,绝大部分学生对于自己的未来目标都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考研(保研)或者直接就业的学生占相当大一部分与此同时,仍然存在部分学生对毕业目标不清晰的情况因此,针对调查数据中反映的问题,我们建议学院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职业生涯指导和培训[1]在求职方面,主要开展包括职场沙龙、简历制作、网申分享、行业专题讲座等提升就业竞争力活动[1];在考研(保研)方面,主要开展一系列考研(保研)分享会等活动[2];在公务员(考编)方面,主要开展专题讲座和分享会等活动[3];在出国(出境)方面,主要搭建资讯互动平台等[4]。
Reference:[1]胡海燕.新时代大学生就业教育模式创新[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3(02):105-107.[2]杨文平,寇玉寒,李任黎,卢晓雪.大学生考研现状的调查研究和对策分析——以重庆工商大學为例[J].现代营销(经营版),2019(01):65-66.[3]张璐.关于高校开展大学生出国留学指导工作体系建设的思考——以北京化工大学赴美留学人员调查报告为例[J].世界教育信息,2018,31(18):25-28.[4]李晓彤,李文龙.就业难视域下的大学生“考公热”探析[J].高教论坛,2014(01):101-103,106.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