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整合理论对意象派诗歌的认知解读 ○毕建程摘 要:传统的诗歌研究多关注诗歌修辞手法的运用及音韵与主题的阐释这些研究虽有其理论价值,但却不能科学地解释诗歌意义产生的机理作为第二代认知语言学理论核心的概念整合理论研究人类思维中概念叠现和整合的过程,可以有效解释概念意义生成的推理机制,为诗歌的分析提供了全新的理论框架本文通过运用概念整合理论对意象派诗歌中的各种意象进行分析,旨在阐明人们在诗歌阅读过程中认知模型的构建以及诗歌意义产生的机制,从认知的角度揭示诗歌形式与意义的关系Keys:概念整合理论 意象 映射 心智空间一、引言美国加州大学认知语言学家Fauconnier于1985年提出了“心智空间”(Mental Spaces)理论,开始了对语言背后认知层面的探索自1992年以后,Fauconnier等人认识到概念整合——人在意识层下的运作过程,是人类特有的心智运作Fauconnier先后发表了大量著述,其中尤为著名的是他与Mark Turner合著的《我们的思维方式:概念整合心智背后的复杂性》(The Way We Think:Conceptual Blending and The Mind’s Hidden Complexities,2002),创立、发展了概念整合理论(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y)。
概念整合也称融合(Intergration)理论,是探索意义构建与信息整合的理论框架(Fauconnier& Turner1998,2002),它研究人类思维中概念叠现和整合的过程,也是我们认识世界、进行思维的一种基本认知方式(王正元:ix,xii)概念整合理论已成为第二代认知语言学的核心并日渐成为交叉学科研究的热点国内学者已将概念整合理论应用于语篇分析、翻译理论与实践以及外语教学等各领域中,但用于对诗歌的分析研究还不多也不够深入王正元教授在其著作《概念整合理论及其应用研究》中对诗歌中的整合性思维进行了理论的探讨何熠和吴胜军分别撰文(分别是“概念整合理论对意象派诗歌的解释力——解读庞德的《在地铁车站》”和“诗歌意象和概念整合理论——以意象派诗歌为例”)用该理论对意象派诗歌进行了阐释本文拟从概念整合理论的映射机制入手,根据诗歌中的隐喻映射模式对意象派诗歌中的几类有代表性的诗歌加以解读,希望对该领域的研究进行拓展和加深二、概念整合理论的运作机制与隐喻映射概念整合理论以心智空间为基本单位,根据一系列的认知操作过程,建立四个抽象空间:两个输入空间(Input Space),一个类属空间(Generic Space)和一个融合空间(Blended Space)。
两个输入空间的共有信息及其共有的抽象结构被认知主体投射(projection)到第三个空间即类属空间里,而同时,通过跨空间的部分映现、匹配并有选择地投射到第四个空间——整合空间整合空间会利用并发展两个输入空间中对应部分的连接,将相关事件整合成一个更为复杂的事件,其中包含一个“新创结构”(Emergent Structure),也即创造出原来输入空间中所没有的新信息新创结构是合成空间运行之后产生的新的概念,它源自三个过程:组合、完善和扩展( Fauconnier & Turner ,1998:133-187)组合(composition)由来自输入空间的元素组合而成,这些元素提供了两个输入空间不存在的关系;完善(completion)则从背景概念结构和知识及长期记忆中的信息提取相关物与来自输入空间的结构匹配;扩展(elaboration)涉及到合成事件的心理模拟或物质模拟的过程在扩展过程中,连续的动态完善能增添新的原理和逻辑,而其过程本身也能够产生新的原理和逻辑(袁周敏,金 梅:218)这四个心智空间通过一系列的映射(mapping)运作彼此连接起来,构成了一个概念整合网络如图1所示):简言之,概念整合就是将两个输入空间中选择性投射的特定结构在整合空间中经过三个运作过程:组合、完善和扩展而建立起的一个带有新创特性的结构。
从隐喻认知理论(Cognitive Theory of metaphor)或概念隐喻理论(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的角度来看,两个输入空间实际可以看作隐喻关系中的两个认知域:源域(Source domain)与目标域(Target domain)而认知域之间的映射是概念整合理论的重要内容Lakoff&Johnson(1980)提出了比喻理解过程就是建立投射的过程,即把源域(喻体)中的内容成分向目标域(本体)投射的过程,这种投射实际就是一种映射关系概念映射是隐喻意义得以产生的基本条件诗的理解过程是诗歌形式和意义整合的过程,而隐喻映射(metaphorical mapping)是诗歌形式同意义整合的动因大多数以景抒情、以物言志诗词的理解都是通过源域向目标域隐喻映射而获得的(王正元:149)三、概念整合理论对意象派诗歌的认知解读意象派诗歌通过“意象”——客观的具体事物——的排列、重叠或穿插,收到相互映衬的效果,使内心外观,抽象变具体由于强调对瞬间经验的感性捕捉,意象派诗歌多以短小见长,也由于诗人剔除了诗中所有的解说成分,意象派诗歌往往表现出很大的歧义性:读者所面对的,只是一个或数个客观意象,而对其中的象征意义,不同的读者难免有不同的理解与联想。
这便要求读者在阅读中充分调动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及想像力去体会诗中的意境与情感,然后再将这些感性的体验归结为理性的认识而这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过程,从认知的角度来说,可以看成是概念整合的过程(何熠:122)笔者选取了意象派诗歌中的几首有典型隐喻性意象的诗歌,为了方便论述,把其隐喻映射模式分为图形-背景式映射、平行式映射和辐射式映射几类,通过绘制概念整合网络模型来阐明其意义生成的机理,以揭示概念整合理论对诗歌的强大解释能力1.图形-背景式映射图形-背景理论源于心理学,后被语言学家用于语言研究该理论认为,图形是指人的认知概念或感觉中突出的部分,是能够引起人特别注意的任何事物,即焦点部分背景指为突出图形而衬托的部分而意象派诗歌中的一个典型意象便是这种图形-背景式的意象表现这类意象的代表诗作便是庞德的《地铁车站》(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该诗一向被视为意象派诗歌的压卷之作,就在于它深得意象派诗歌的精髓,也即用凝固的意象体现出作者对事物瞬息间的感受本文拟对庞德的另一首具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作进行概念整合的分析,对这种具有图形-背景特征意象的映射机制进行推导,以探讨诗歌意义生成的合理解释。
Ts’ai Chi’hThe petals fall in the fountain,The orange-colored rose-leaves,Their ochre clings to the stone. 落红(仿曹植)花雨落清泉,橘红玫瑰叶,滴血石上染范岳:40)这首精美短诗是意象派诗人庞德模仿中国古诗的风格,以我国汉代诗人曹植为题创作的该诗采用了“意象叠加”(juxtaposition of images)的技巧,即把两个意象不加评论地放在一起,省略了起连接作用的词语,使读者在玩味有内在关联的意象时,刹那间对事物有突然的感悟诗人在这首诗中设置了两个极为鲜明的意象,即“水中花”和“石上血”,均为图形-背景式的意象两个意象巧妙并置,构成了一幅栩栩如生的画卷原诗中的“橘红”(orange-colored)和赭色(ochre)可以看作是以黑色岩石为背景的血液所呈现的暗红色落入清澈泉水中的鲜艳花瓣与滴在坚硬岩石上的凝固鲜血形成了明暗反差的意象叠加,产生了强烈的对照效果诗中泉水中的花瓣,岩石上的血滴蕴涵着诗人无暇的想象空间和无以言表的丰富情感对此,诗人不作一言半语的说明,而是把“想”和“悟”的自由留给了读者。
整首诗共15个单词,没有一个词提到感悟或者心情那么人们的感悟从何而来呢?概念整合理论可以帮助我们解释这个问题首先,我们可以把这两个貌似无关的意象看作两个输入空间,输入空间I包括:鲜艳的花瓣、清澈的泉水;输入空间Ⅱ包括:暗红的血滴、黝黑的岩石两个输入空间一明一暗,本无对应的匹配关系,但经过整合,在类属空间思维范畴里,两个输入空间域存在相似的结构关系,即都具有“在背景的衬托下而突显的图形”这样的特征这种相似性通过两个输入空间之间的隐喻映射,即以源域(石上血)来映射目标域(水中花),构成了类属空间的抽象结构,即图形与背景的关系接着输入空间I与输入空间Ⅱ中的对应元素共同投射到合成空间,经过组合形成新的结构:花瓣是血滴,泉水是岩石在这两个比喻中,花瓣像血滴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被接受,但泉水像岩石这个比喻是罕见的,是一种创新性比喻诗人之所以能创造出这样的比喻是因为泉水和岩石在这首诗中都是作为某个图形的特定背景存在通过这次跨空间映射,整合空间形成的第一步组合已经完成与此同时,输入空间Ⅰ中的一些特殊关系也被激活,即娇艳的花朵在盛开之际便落入水中,在我们的认知模式中,这样的场景往往喻示着生命如此脆弱,在盛年便会凋零,让人感到忧郁和感伤。
此时读者将上述感觉提取出来,与他的文化模式相结合,即:鲜血象征着死亡,而坚硬的岩石则象征着无情的自然力于是借助这样的认知模式和文化模式,我们把两个结合后的意象进行完善和扩展,最终在新创空间里整合出这样的结论:原本鲜活的生命会被自然力摧毁,而在冷漠无情的社会中人的命运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从而不禁会发出“生命无常,世事难料”的感慨见图2):以上是最基本类型的概念整合过程,只涉及四个心智空间而事实上概念整合可以在更多的心智空间上运作,而且这些心智空间可以多次发挥作用这就是Fauconnier& Turner(2002)提出的一种相对复杂的概念整合网络:多域复合网络(multiple blend network),即几个输入空间同时平行投射或是首次整合形成的合成空间作为再次整合中的输入空间与另一个输入空间一起投射形成新的合成空间而意象派诗歌中多个意象的概念整合便是这种多层次输入复合网络的最好体现本文把这种复合网络的映射模式分为两类来一一论述 2.平行式映射美国抒情女诗人琼·托姆尔写过一首名为《乔治亚的画像》的诗Portrait in GeorgiaHair-braided chestnut,Coiled like a lyncher’s rope,Eyes-fagots,Lips-old scars,or the first red blisters,Breath-the last sweet scent of cane, And her slim body, white as the ash Of black flesh after flame. 乔治亚的画像发辫——栗褐颜色,象私刑者手中卷曲的绳索;眼睛——象一捆捆干柴,点燃了妒火;嘴唇——象旧的刀痕, 也象新的创伤;呼吸—— 象甘蔗散出的最后一丝清香;她那苗条的身躯,宛如黑色的肌肉被烈焰烧成了死灰的模样。
范岳:74)这首诗实际是由一连串的比喻组成:发辫像绳索,眼睛像干柴,嘴唇像刀痕又像创伤,以及身躯像死灰这些比喻奇幻而又让人触目惊心这首诗虽然名为《乔治亚的画像》,但却没有描绘姑娘如何娇美,而是把她的容貌比做一系列与酷刑相联系的事物这是一首构思奇巧的意象诗要想理解其深刻的含义必须与该诗的背景相联系乔治亚既是姑娘的名字,也是美国的州名这首诗巧妙地将一名黑人妇女的名字与奴隶制兴起地之一的乔治亚州结合在一起从概念整合的角度来看,这些比喻意义的整合是通过从源域(喻体)到目标域(本体)的隐喻映射完成的这些映射的模式相同,呈平行状排列我们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