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式视阈下的襄汾河东方言“X+人”结构分析 狄玉洁摘 要:汉语普通话与方言中均存在“X+人”结构但与普通话不同的是,在方言中此类结构数量极多且种类庞杂,因此极具研究价值通过整理和归纳山西襄汾河东方言中的此类结构,从构式语法的角度将其命名为“使感构式”,并试图从历时和共时两个角度解释其形成机制,以期丰富山西方言语法词汇研究Keys:X+人 使感构式 构式成分 句法功能 构式义 形成机制一、引言普通话中存在“X+人”这一类词,如:动人、诱人、迷人、惊人、感人、骄人、可人等(选自《现代汉语字典(第5版)》,经统计有23个)汉语方言中也存在此类结构,如:西安方言、武汉方言、太原方言、丹阳方言、南昌方言、浏阳方言、梅县方言等但是,方言中的“X+人”这一类结构的数量和种类多于普通话,且各具特色,因此,有必要进行深入研究此结构首先由胡双宝在研究山西文水方言时提出,他对山西文水话“V+人”这种在表意和结构上都有奇特性的动词现象作了精当的论述,后续很多地方的方言也对照进行研究侯精一、温端政主编的《山西方言调查研究报告》中有“使感结构”一节,书中指出,“山西中区、南区都有使感结构,有人称作‘自感动词’”,但并未对此做详细说明。
现有研究均为通过穷尽统计方言中出现此结构的词语,并从语义、语法、语用三个平面进行分析,近年来有人试图用转换生成语法中的轻动词理论来对此进行分析本文拟从构式语法的角度对山西南部襄汾河东方言“X+人”这一结构进行详细地分析和解释,讨论其构式成分、句法功能、构式义并试图分析构式的形成机制等问题本文的词语除部分转引自已有文献,其余均取自李荣主编《现代汉语方言大辞典》中的“V人”结构,还有部分由内省获得,古文献的例句均出自北京大学CCL语料库,文中不再详细标明出处二、使感构式“X+人”的确定 (一)构式理论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观点:作为一种新的语言研究方法论,构式语法理论源于Fillmore的框架语义学(frame semantics),并以认知语法为理论背景假如说“C”是一个独立的构式,当且仅当“C”是一个形式(F1)和意义(S1)的对应体,而无论是形式或意义的某些特征,都不能完全从“C”这个构式的组成成分或另外的先前已有的构式推知①除明确地界定构式以外,Goldberg(1995/2007,2003,2006)还提出了构式语法所研究的内容,它不只是研究句法构式,而是关注语言的各个层面,包括语素(Morpheme)、词(Word)、复合词(Complex word)、习语(Idiom)、共变条件构式(Covariational Condictional construction)、双及物(双宾)构式(Dltransitive(double object)construction)和被动式(Passive)等,即凡是形式一功能的规约性配对(Conventionalized pairings of form and function)都在构式语法的研究领域内。
二)借鉴构式理论研究“X+人”结构的依据构式理论强调形义对应体(即构式)的不可推知,即“构式的形式、意义或使用不能从语法的其他方面(包括先前己有的构式)得到完全预测”②无论处于词层面,还是处于句法/短语层面,“X+人”都是一个形式和意义的结合体它的致使义既不是两个成分义的惯常组合,也不可由先前已有的“X+人”结构推知或预测一般情况下,“X+人”结构或属定中偏正式(如好人),或属受事动宾式(如打人),其意义主要是偏正关系或支配关系中成分义的直接组合,但在襄汾河东方言中,“X+人”结构并非这两种结构另外,作为一个框架,构式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具有能产性复合结构的批量生成甚至出现三音节词,这表明此结构已具有了相当高的能产性,符合框架构式的要求因此,“X+人”结构可以被视为一个构式三)“X+人”构式的确定之前对“X+人”的研究在对这一语言单位定性的问题上存在分歧,最大的分歧就是“X+人”究竟是词还是词组的问题胡双宝(1984)总结了山西文水方言中“V+人”的结构,将这类词称之为“自感动词结构”,项梦冰(1997)则称之为“自感性述宾结构”,张成材(2003)认为“V+人”式结构既不是形容词,也不是表达心理活动的词,而是一种凝固型结构。
孙立新在《关中方言语法研究》一书中用专门一节对“使感结构”的语法语义特征进行了讨论候精一、温端政主编的《山西方言调查研究报告》中的“使感结构”小节,列举了包括洪洞方言在内的很多方言中的这一语言形式,并在标题中把“X+人”定性为结构从语音方面来看,此结构中的“人”大部分读为轻声(个别词除外,如“装人”)从构成成分来看,此结构中前一个构成成分大部分是不可以单独使用的从结构来看,襄汾河东方言中的这种结构可以在中间加入“死”,如“勒死人了”或“把人勒死了”(这时“人”不读轻声)从现代范畴理论来看,此结构处于词和短语之间的离散状态,它同时具有了词和短语的特点,是一个非典型范畴因此,本文将其进行模糊化处理,统称为“使感构式”三、使感构式“X+人”的构式成分与句法功能按照Goldberg的论述,一个构式可以是大到句子,小到词素的任意大小的结构,这个结构可以是部分地由词汇来填充的使感构式是一个部分填充的构式,它包含两个位置,前一个位置由什么词填充并不十分确定根据语料分析,X有以下几种情况(写不出本字的用普通话的对应字替代,部分结构的语义较难揣测,括号内标注其语义):1.A+人(A多为性质形容词)咧人 热人 酸人 苦人 咸人 辣人 腥人 麻人 硬人 干人 渴人 饿人 饥人 脏人 痒人 昏人 撑人 乱人 烫人 闷人 逗人 忙人 恶心人 难受人 急躁人 耀人(光线过于刺眼而使人眼睛感到不舒服) 生人(因食物煮得不熟不烂而产生口感上不舒服的感觉) 窝囊人(事情办得不顺心或者尊严受到伤害而产生的不舒服的感觉)2.V+人冻人 冰人 呛人 操人 气人 扎人 夹人 挤人 咬人 吵人 聒人 顶人 吹人 溅人 扭人 割人 吓人 震人 戳人 擦人 熬人 遭人 伤人 糊人 咯人 亏人 塞人 装人想人(使人很想吃某物或者尝试做某事)晒人(由于太阳过于炎热而产生不舒服的感觉)闹人(因药的苦味而产生不舒服的感觉) 熏人(恶浊的气味使人感到不舒服)噎人(因食物吃得过干过急而想打饱嗝)圈人(由于长期呆在固定的位置做某事而使人感到烦闷)蛰人(伤口因碰到酒精、盐、醋等引起的生理反应) 烧人(由于接触人的物体温度过高而使人产生不适感)烤人(因靠炉火太近而产生不舒服的感觉)噎人(因食物吃得过干过急而想打饱嗝的感觉)胀人(因为肠胃不舒服而产生的感觉) 缠人、痨人(因总是纠缠某人而使人感到不耐烦)憋人、捂人、拘人(因空气不流通或者呼吸受阻而产生不舒服的感觉)颠人、印人、墩人(坐在车上但由于路不好走而产生的不适感)绑人、勒人、卡人、捆人 绷人(因捆得很紧、套得很紧而产生不舒服的感觉)撩烂人(由于受某物或某人的烦扰而感到很心烦)骨咬人、圪离人、圪支人 (由于某种物体的拨弄而感到很痒) 3.N+人 烟人(由于某处空间烟雾很多,使人的口、鼻、眼等身体器官产生不适) 火人(使人产生像被火烧一样的感觉,用来指使人极为愤怒)窝人(处于狭小空间内而使人产生的不适感)在襄汾河东方言里,所有的使感构式都可以作谓语,既可以像性质形容词一样含有比较或对照之意,将两件事进行对比,如例(1);又可以像状态形容词那样单独使用,表示事物的性质,如:例(2)、例(3)。
也可以作宾语,常用在表示心理活动或者感受性动词之后,如:例(4)、例(5)、例(6)使感构式作定语时,后面必须带上“的”,只要语义能搭配,就可以自由地修饰名词,不受限制,如:例(7)、例(8),作定语一般用在疑问句和祈使句中不能单独出现作补语,必须在动词后加“地”,相当于普通话中的“得”,如:例(9)1)这嗒晒人哩,兀嗒不晒人2)这仙人球忒扎人啦3)看把你急人的,有啥好急地呢?(4)我嫌这盘菜辣人哩5)我觉得身上咬人哩6)我着凉啦,总感觉烧人的7)这一(在语流中常合读为一个词)冻人的天,你还出去?(8)快把这呛人的东西扔喽9)红薯已经烤地烧人了四、使感构式“X+人”的构式义“X”位置上的词语在该构式的层面上一般表现为谓词性,因此可以借鉴Goldberg在小结动词意义和构式意义之间的关系时,列出的二者整合需要满足的条件如果“ev”是构式表示的事件类型,“ec”是动词表示的事件类型:(一)“ev”必须通过下列方式之一与“ec”相联1.“ev”是“ec”的一个子类;2.“ev”表示“ec”的手段;3.“ev”表示“ec”的结果;4.“ev”表示“ec”的前提条件;5.在极有限的范围内,“ev”表示“ec”的方式、确定“ec”的手段或“ec”有意造成的结果。
二)“ec”和“ev”必须至少共有一个参与者③从构式成分X的意义来看,大致分为三类:表示人的性情或感受,如:急(人)、饿(人);表示人的动作行为,如:吵(人)、咬(人);表示事物的属性或者特征,如:闷(人)、干(人)从整体构式“X+人”的意义来看,也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A+人”,表示使人产生此形容词表示的性状的心理感受,如辣人;第二类是“V+人”,由于某种动作行为而使人产生不适感,如勒人、夹人;第三类是“N+人”,表示与某个名词相关的动作或者性状使人产生的不适感,如火人、烟人因此,使感构式“X+人”表示的是由于外界刺激的作用而给人造成的某种心理上或者生理上的消极感受,具有[+使感]和[-舒适]两种语义特征从“X+人”构式义与“X”词汇义的互动来看,使感构式正是体现“ev表示ec的结果”或者“ev表示ec的前提条件”这两种关系的具体构式同时“ev”和“ec”也共有一个参与者“人”,这个“人”可以指说话者或者某个具体的人,也可以表示泛指其中,“V/N+人”中“V/N”表示事件发生的前提条件,如“烟人”是由于烟雾而使人产生不适,“吓人”指由于受到某人或某物的惊吓使人产生的恐慌感Michaelis(2004)认为构式压制是指“当构式的形态句法框架和填充到其中的词条语义发生冲突时,对二者所进行的协调,通常都是词条语义通过转换来满足句法框架的制约”④。
由此看来,构式压制是构式对词项的选择和词项对构式的适应(即词项满足构式的条件而进入构式)两者互动的结果,即上一级构式会迫使下一级构式或具体词汇在句法、语义和语用方面作出必要调变襄汾河东方言中,使感构式的出现迫使X在语义上使动含义凸显,用法上有略微调整这种构式义形成之后,“人”的词汇义不断虚化,读音也发生变化,以至于失去原调,变成了轻声与此同时,其动宾关系也进一步淡化,“X”的性状或者由“X”产生的性状逐渐凸显,属于构式压制现象由此可知,这个构式整体上一般是形容词性的,而且这种形容词性不随其内部成分的变化而改变X”位置上的词语在该构式的层面上一般表现为动词性,而在语义层面上这个位置上的词语可以是形容词,也可以是名词等这个构式上整体呈现的语义特征为“使人产生……的感觉”或“使人感觉……”,并且这种感觉通常有消极义五、使感构式“X+人”的形成机制(一)历时考察“X”的使动用法对形成古汉语致使句式至关重要使动用法就是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致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作,或致使它们产生某种结果在古汉语中,使动用法主要体现在不及物动词、形容词和名词这三大词类的活用上其语义是使某人发出“X”的动作、产生“X”的行为或心理感受、具有“X”的状态或成为“X”。
使感构式属于使动构式的一种,因此,其形成机制也可从历时的角度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