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时哲学体系概况 黄艳娜(河南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4)Summary:起先,道南学派的代表人物杨时并不被人所熟识,近些年随着对历史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宋代教育家杨时的著作越来越多,尤其是福建地区,更是研究杨时的聚集地,并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杨时是二程的学生,在学术上,继承老师二程的学术思想,把洛学传播到南方,为朱熹创办闽学奠定了理论基础本文在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对杨时的本位论、人性论、认识论三个部分进行阐发,以期人们对杨时的哲学思想有个全面的理解和认识Keys:本体论;人性论;认识论B244:A:1671—1580(2013)09—0009—02一、杨时的本位论观点杨时认为“理”是唯一主宰世界万事万物的最高范畴,“盖天下只是一理”,杨时的本体论继承了二程的哲学思想理”是最根本的,是万事万物的根源理”包括我们可以看见却无法直接观察的事物理”无所不在、无所不包,上至自然之理,下至人伦纲常杨时讲过:“既有太极,便有上下;有上下,便有左右前后;有左右前后四方,便有四维,皆自然之理也首先,杨时把“理”又称为“太极”,认为理是存在于人的思维之中的;其次,与二程的至高天理相比,杨时的“理”具有了一定的思维逻辑。
杨时认为理的存在与万事万物不可分离,强调理是无形的,是离不开实物的,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实物还要受理所支配物是有形的,受理的支配,理与物之间是统一的,这就是将理融入到现实世界中来此外,理还体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作为德性的理,属于所有的道德范围和伦理纲常杨时认为“理”体现于百姓之间而不可分,天气冷了就应该增加衣服,饥饿了就应该吃食物,太阳出来了就应该要劳作了,太阳下山了就应该要休息了,杨时认为这些都是理所当然的事情,都是理的表现杨时认为“理”并不是毫无意义的,“理”并不脱离人们日常生活杨时认为:“盖大学自正心诚意至治国家天下只一理,此《中庸》所谓合内外之道也,若内外之道不合,则所守与所行自判而为二矣杨时在继承二程本体论的基础之上,对本体论观点进一步发挥,建立了自己的本体论体系,建立了天与人之间内在联系的桥梁二、杨时对人性论的认识杨时的人性论观点来自孟子主张的人性本善,但杨时认为性善只是一种正常状态,在处于不正常的状态时就会出现不善的人性,产生不善性的原因,杨时认为:“犹人之生也,气得其和,则为安乐人,及其有疾也,以气不和,则反常矣这里的性是一种反常状态,即不善人们因受禀气不同而有所不同盖因“横渠说气质之性,亦云人之性有刚柔缓急强弱昏明而已,非谓天地之性然也。
关于张载划分的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杨时是赞成的,他认为人的本然之性是最基本的人性,即“本然之善性”,人产生之后,由于受外界的不同干扰,因所承受的气不同则表现也不同,即气质之性气质之性对人有各种各样的影响,有善有恶,人们要想回归本然之善性,必须变化气质,如何变化气质,那只有通过教育手段来实现人的善杨时认为人是生而为善的,之所以产生不善,是因为后天受到气的影响,人性本善是永远不会改变的杨时认为天生的人性本善就好像是水本来就是清澈的一样,只因为水混入了泥沙才使水变得浑浊,人性就算是呈现出不善的一面,也不会因为浑浊而失去其善的本来面貌,水就算是因为泥沙变得浑浊了,只要将泥沙淘洗干净,水自然就恢复了清澈的本性,杨时认为人是会变化气质的,是可以回归本然之善性的,可见性是至真至善的杨时对人性善恶的区分是以程颐的生之谓性为基础的进一步阐述,杨时认为人性中之所以产生恶是因为受到气的不良影响人们应该要“变化气质”,来回归人之本然之善性,这与张载的“变化气质说”不谋而合,杨时的人性论观点是将性善论与变化气质之性融合产生的,这样的融合也使得他的人性论更加充实 三、杨时在认识论上的路径“理”既然是唯一主宰世界万物的范畴,那么“理”是如何被人们所认识的呢?杨时认为方法即是格物致知。
杨时认为:“致知必先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斯知止矣,此其序也!”明确提出了“致知必先格物”的概念,“致知”即是获得知识,通过对知识的学习,达到对事物的完善理解,即所谓“致知格物,盖言致知当极尽物理也这样一个“致知必先格物”的顺序,杨时是吸纳了程颐主张的从外在到内在的认识路向,也就是先学习懂得了事物之理,然后再连通自己的内心之理,获得对事物最完善、最全面的理解杨时的认识方法,贯穿着一个重要的因素,即“诚”盖格物所以致知,格物而至于物格,则知之者至矣所谓止者,乃其至处也自修身推而至于平天下,莫不有道焉,而皆以诚意为主;苟无诚意,虽有其道不能行也故《中庸》论天下国家有九经而卒曰:‘所以行之者一’,一者何?诚而已之所以在认识事物时必须要以“诚”为本,是因为:“盖天下国家之大,未有不诚而能动者也,然非格物致知乌足以知其道哉?《大学》所论诚意、正心、修身、治天下国家之道,其原乃在乎物格推之而已杨时的“格物致知”从一开始就把心与物统一起来,使得心中的体验与事物同体,从内心推向事物的路径正如他在《题箫欲仁大学篇后》中所说:“学始于致知,终于知至而止焉致知在格物,物固不可胜穷也,反身而诚,而举天下之物在我矣。
《诗》曰:‘天圣蒸民,有物有则’,凡形色具于吾身者,无非物也,而各有则焉,反而求之,则天下之理得矣”杨时认为世间万物纷繁复杂,不可胜数,“夫心犹镜也,居其所而物自以形来,则所鉴者广矣;若执镜随物以度其形,其照几何?”只有认识自己心中的理,正心诚意,才能对万事万物有所感受并能全面的认识万事万物在杨时看来,正心诚意是认识万事万物的方法,即所谓“镜在心,故物来而照之,妍媸无逃焉”杨时生活在一个变故频起的历史时期,在洛学遭到厄运的数十年间,杨时并没有逃避,而是在各派的论争以及佛道思想的挑战下,通过整理二程语录,来传承二程之学,极力倡导洛学,并且传道东南杨时的哲学思想继承了老师二程洛学的精华,并且也影响了后世的朱熹,开启了闽学,对理学的传承发展意义深远,是二程洛学到朱熹闽学思想不可或缺的中介由此被后世称作“程氏正宗”也是当之无愧的 [Reference][1]户广森.杨时哲学思想简论[J].中州学刊,1986,(6).[2][宋]杨时.杨龟山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3][清]黄宗羲,全祖望.宋元学案[M].北京:中华书局,1986.[4]侯外庐,邱汉生,张岂之.宋明理学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5]包佳道.杨时“中庸”的道德形上论[J].学习与实践,2011,(2).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