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洱县2009年-2012年糖尿病患病调查 R587.1A1672-5085(2013)12-0110-02【摘要】目的了解宁洱县糖尿病防控现状,为全县糖尿病全面防治采取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全县所有现存糖尿病病人档案进行性别、年龄、民族、职业多项内容的调查汇总综合分析结果宁洱县糖尿病患者1519人中,男性854人,占56.22%,女性665人,占43.78%;哈尼族553人,占36.41%,汉族396人,占26.07%,彝族312人,占20.54%,傣族54人,占3.55%,佤族21人,占1.38%,拉祜族23人,占1.51%,回族36人,占2.37%,其他124人,占8.16%;农民467人,占30.74%,干部543人,占35.75%,居民250人,占16.46%,工人213人,占14.02%,其他46人,占3.03%;35岁以上71人,占4.67%,40岁以上102人,占6.71%,45岁以上154人,占10.14%,50岁以上221人,占14.55%,55岁以上241人,占15.87%,60岁以上321人,占21.13%,65岁以上409人,占26.93%。
结论宁洱县糖尿病患者以50岁以上居多,占78.47%,在年龄所占比例中有显著性差异,糖尿病的发病率与年龄有关,年龄增长是糖尿病患病的主要危险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高,糖尿病的患病率显著上升关键词】糖尿病患病率调查近年来,随着世界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已成为威胁人民健康的重大社会问题和公共卫生问题,我国糖尿病患者有慢性并发症者相当普遍,患病率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其中合并有高血压、心脑血管病、眼及肾病变者均占1/3左右,有神经病变者占半数以上大血管疾病,如高血压、脑血管和心血管病变的患病率,较前显著增多心血管并发症的患病率虽较西方国家为低,但已经成为我国糖尿病致残率和致死率最高、危害最大的慢性并发症肾脏、眼底等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及糖尿病神经并发症的患病率与发达国家相差无几所以,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预防与治疗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社会卫生问题1对象和方法1.1对象收集2009年-2012年全县糖尿病病人共1519人相关资料进行调查1.2方法对全县所有现有糖尿病病人档案进行调查整理分析,调查分析具体内容包括一般情况、性别、年龄、职业、民族2结果2.1性别情况调查的1519人中,男性854人,占56.22%,女性665人,占43.78%。
2.2分民族情况调查的1519人中,汉族396人,占26.07%,彝族312人,占20.54%,哈尼族553人,占36.41%,傣族54人,占3.55%,佤族21人,占1.38%,拉祜族23人,占1.51%,回族36人,占2.37%,其他124人,占8.16%2.3分职业情况调查的1519人中,农民467人,占30.74%,干部543人,占35.75%,居民250人,占16.64%,工人213人,占14.02%,其他124人,占8.16%2.4分年龄情况调查的1519人中,35岁以上71人,占4.67%,40岁以上102人,占6.71%,45岁以上154人,占10.14%,50岁以上221人,占14.55%,55岁以上241人,占15.87%,60岁以上321人,占21.13%,65岁以上409人,占26.93%糖尿病与年龄、性别等分布情况3讨论通过本次调查,明确掌握了宁洱县糖尿病患病分性别、民族、年龄、职业等分布情况,可以看出,随着年龄的增长,糖尿病患病率明显上升造成糖尿病尤其是2型病人急剧增多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3.1中国人的遗传易感性较强:发达国家中的华人患病率高达10%以上;3.2经济状况迅速改善:很多人大吃大喝给糖尿病的产生提供了条件;3.3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由于缺乏自我保健的意识和保健知识的匮乏,热量摄入过多,体力活动减少与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的状态,均视为糖尿病的诱因;3.4老年化倾向:年龄增长是糖尿病患病的主要危险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高,糖尿病的患病率显著上升。
随着居民的生活方式的改变,膳食结构趋向“热量型”,尤其是在“知识经济”状态下,人们的体力活动明显减少,导致肥胖增多由于糖尿病健康教育的薄弱,有的人是在不知不觉中患了糖尿病高血糖严重时可以引起酮症酸中毒昏迷或高渗昏迷,更为重要的是长期高血糖导致机体很多慢性并发症,如心血管病、失明、糖尿病肾病(终末期恶化为尿毒症需要透析治疗、截肢)等对糖尿病的无知是糖尿病发病率上升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作为符合成本效益原则的糖尿病防治策略最好的是重视预防和早期干预治疗,健康教育是预防糖尿病的主要手段,应根据不同人群的特点,开展多样化的、有针对性的宣传教育活动对于健康人群,开展健康教育,远离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对于高危人群,尤其是糖尿病前期人群,可激励患者积极参与健康维护,进行长期有效的规律治疗,以延缓病情的进展,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改善生活方式、少吃多动、减体重,定期检测血糖,对于新发现的患者,尽早治疗、干预,减少心脑肾等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使并发症晚发生、少发生、甚至不发生,降低糖尿病危险因素的危害程度,最终达到降低高血糖症/糖尿病的发病风险参考文献[1]王跃平.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管理工作的现状分析与对策《实用预防医学》,2006年05期.[2]方琼英,张秀玲.糖尿病现状与健康教育《全科护理》,2012年14期.[3]《云南省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2012-2015)》.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