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会计准则、金融监管与顺周期性矫正

ji****8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37.44KB
约15页
文档ID:324383036
会计准则、金融监管与顺周期性矫正_第1页
1/15

    会计准则、金融监管与顺周期性矫正    董盈厚Summary:现有研究基本观点认为金融危机中会计准则对顺周期性具有强化作用金融危机后各国政府与国际组织开始研究商业银行顺周期性的矫正,巴塞尔委员会与IASB分别提出了逆周期资本缓冲与预期损失模型,但是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顺周期性问题原因在于会计准则与金融监管目标存在内在差异,会计准则遵循“如实”,旨在及时反映经济的真实波动,金融监管恪守“审慎”,旨在熨平可以预见的经济波动只有会计准则与金融监管规定分离,才能从根本上矫正资本监管下银行信贷的顺周期性,因此建议弱化金融监管对会计信息的依赖,对于部分金融事项在会计报告之外建立单独的监管报告体系Keys:商业银行;会计准则;金融监管;顺周期性矫正;公允价值F810.2 :A :1001-862X(2014)02-0045-006一、综 述顺周期性(procyclicality)是指经济周期中金融变量围绕某一趋势值波动的倾向,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将其定义为一种相互强化的正反馈机制,在该机制下,金融系统会放大宏观经济的波动程度,反过来又加剧金融系统的不稳定性金融危机显示出商业银行顺周期性的巨大破坏力,引发了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思考。

金融稳定理事会提出的一系列改革设想,很大程度上都着眼于如何缓解顺周期性问题自1988年巴塞尔协议出台后,资本监管成为现代商业银行监管体系的核心,由于资本的计算通常是在银行提供的会计信息的基础上进行少量的调整而得,银行监管的成效不可避免地受到会计准则的影响事实上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在当前银行监管过度利用会计信息的模式下,会计准则通过资本充足率这一传导机制极大地强化了商业银行的顺周期性总结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必须转变金融监管的理念和方式,而如何协调会计准则与监管规定之间的关系已成为重要议题国外理论界围绕商业银行的顺周期性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展开了广泛深入的研究,会计准则方面,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方法的顺周期性及其矫正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焦点Enria(2004)[1]研究表明,公允价值会计准则下交易类资产和可供出售类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分别被计入当期损益和所有者权益,因而放大了收益和资本的波动性,导致金融体系顺周期效应加剧Borio等人(2001)[2]认为,银行在经济繁荣时期若能计提较多的拨备或者提高资本比例,将起到“内置稳定器”的作用,从而更好地应对风险,增强金融稳定性Barth(2004)[3]主张扩大公允价值的运用范围,他指出,在会计计量中引入公允价值属性后会产生固有不稳定性、估计误差不稳定性和混合计量不稳定性,从而加剧了财务报表的波动性,其中,固有不稳定性属于真实的经济波动,应在会计计量中予以客观反映;而估计误差不稳定性和混合计量不稳定性属于虚假的人为波动,应当通过完善估值应用指南或扩大公允价值的运用范围等方式最大程度地予以降低。

Bikker等人(2005)[4]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银行贷款损失准备拨备在GDP增长速度较快时显著降低,而在GDP增长速度较慢时显著增加Plantin等人(2008)[5]认为,历史成本忽视了价格信号因而无法很好地反映信息,盯市会计运用现行交易价格,尽管能够克服前者的上述缺陷,但在挖掘市场价格的信息含量时引入了与基本面无关的干扰因素,放大了资产价格和利润水平的波动Matherat(2008)[6]指出,公允价值会计会导致宏观经济的顺周期波动,并呼吁各国积极应对,协调会计准则与金融监管规定的差异Wallison(2008)[7]认为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下,资产价格的周期性波动会对会计信息的稳健性水平产生不利影响国内学者立足于本国实际情况,对我国商业银行的顺周期性及生成机制进行了研究此外,作为商业银行顺周期性矫正的一大热点问题,不少学者对如何协调会计准则与金融监管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刘灿辉等人(2012)[8]运用最小二乘法对6家中国上市银行2003—2010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中国上市商业银行的缓冲资本具有顺周期特征吉余峰等人(2013)[9]在论述商业银行顺周期性形成机理的基础上,对16家全国性及地区性上市银行2000—2011年的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认为中国上市银行资本缓冲具有逆周期性,而股份制银行资本缓冲则具有顺周期性。

唐梅等人(2011)[10]以沪深两市31家上市金融企业2007—2009年季度财务报表数据为研究样本,发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与上证指数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证明在我国上市金融企业中运用公允价值会计会产生顺周期效应鹿波等人(2009)[11]指出,我国商业银行在经济快速发展阶段以及自身贷款增长率较高时期都会减少计提贷款损失准备金刘玉廷(2010)[12]指出,金融保险会计准则与监管规定的分离是大势所趋,体现了会计准则制定的独立性,有利于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一套统一的高质量会计准则黄世忠(2009)[13]分析了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性的传导机制,认为FASB和IASB于2009年提出的从会计层面应对顺周期效应的策略只是权宜之计,且具有不容忽视的负面效应,只有从监管层面应对顺周期效应,从制度上建立起有利于金融稳定的长效机制,才能实现标本兼治的目的郑伟(2010)[14]对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2009年11月发布的《金融工具:摊余成本和减值》征求意见稿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认为预期损失模型的采用体现了会计准则对来自金融监管部门压力的妥协,意味着会计独立性遭到破坏,我国对此应当秉持充分谨慎的态度刘星等人(2011)[15]在通过计算实例对预期损失模型进行介绍的基础上分析其优缺点,认为预期损失模型在我国银行业的实施只是时间问题。

姚明德(2012)[16]从模型计量的对象、内涵和方法层面上分别论证了对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提出的预期损失模型与巴塞尔协议计量预期损失的模型的异同,为协调会计准则和金融监管提供了借鉴endprint二、资本监管下会计准则对商业银行顺周期性的强化机制1988年推出的巴塞尔资本协议被各国普遍采用,确立了资本监管在现代商业银行监管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在金融危机前,监管部门主要通过资本充足率监控商业银行的行为,且通常是在银行提供的会计信息的基础上作少量调整来作为确定资本的基础正是由于监管部门对会计信息的过度依赖,使原本旨在客观公允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会计准则得以通过资本充足率这一传导机制影响到监管的成效,大大强化了商业银行的顺周期性在金融危机前的资本监管制度下,会计准则对商业银行顺周期性的强化作用主要是通过两条途径实现的:基于“已发生损失模型”的贷款损失准备计提规则和针对交易账户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计价原则一)资本监管下贷款损失准备计提规则的顺周期性金融危机前,各国会计准则普遍要求商业银行采用“已发生损失模型”来确定应计提的贷款损失准备所谓已发生损失模型,采用的是基于过去交易或事项的“发生观”,要求会计主体在确定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数量时,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

换言之,银行只能对已发生损失事件等客观确切的证据表明未来可能发生并能有效估计的损失确认减值,而不能将未发生事项作为计提贷款损失准备的依据这一规则有效地限制了银行管理层通过非公开透明的方式操纵利润,保证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充分体现了会计准则客观公允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目的,但被用于监管目的时,则具有明显的顺周期性从监管的角度看,银行经营应充分遵循审慎原则,以维持金融与经济稳定当经济处于上行阶段时,贷款的信用风险渐渐累积,银行应当预见到即将发生的信用损失,计提较充足的贷款损失准备,一来为经济衰退时集中出现的贷款违约损失作准备,二来银行得出的净利润减少,导致可被计入资本的数量下降,银行为维持监管要求的最低资本充足率水平不得不限制信贷投放,从而避免风险过度累积当经济处于下行时期,信用风险集中具体显现出来,由于此前计提了较为充足的贷款损失准备,银行不必大量确认减值损失,净利润下滑幅度小,银行放贷能力受到的制约减少,从而避免信贷过度紧缩导致经济一再下滑然而会计准则在规定计提贷款损失准备规则时并不考虑监管目的,而是只关注当前时点所显现出的信用风险状况,因此表现出相反的作用经济繁荣时由于企业经营状况良好,贷款违约率仍处于较低水平,银行按照会计准则计提的贷款损失准备不能反映已逐渐积累的信用风险,因而低于银行监管所需水平,信贷的过度扩张对经济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经济衰退时这一作用更为明显,大量确认的减值损失限制了银行的放贷能力,导致经济继续下滑,贷款违约情况进一步恶化,银行不得不继续确认减值损失,从而形成恶性循环,这一机制使商业银行的顺周期性被大大强化二)资本监管下公允价值计价的顺周期性公允价值计价主要针对银行的交易账户,规定银行对交易账户的金融资产按公允价值计量,若能够获取市价资料应当尽可能地运用盯市原则,若无法获取市价资料应当采用模型估算其公允价值由于交易账户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是银行为实现短期获利或维持流动性而持有,市价的变化与之密切相关,因此公允价值计价原则从理论上而言是合乎逻辑的,有利于反映银行的真实经营状况但在实践中,由于金融资产价格受到市场供求影响可能发生较大波动,采用盯市原则确定资产的公允价值往往与资产实际价值发生偏离,表现出明显的顺周期特征,在资本监管过度依赖会计信息的情况下,强化了商业银行的顺周期性当经济处于快速发展时期,金融资产价格往往会出现非理性上涨,严重时导致资产泡沫的形成盯市会计原则下,银行对交易账户中的金融资产大幅增加账面价值,同时按照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分类,分别在利润表中确认收益和在资产负债表中确认估值利得。

虽然资本监管将后者从资本计算中剔除出去,但监管资本要求仍然相对容易满足,使银行得以继续扩张信贷,推动经济继续上涨,金融资产市场价格进一步偏离真实价值,引起下一轮信贷扩张经济不景气时期,资产泡沫破裂,恐慌抛售使金融资产价格出现非理性下跌,银行不得不大量确认账面损失与此同时,按监管制度的规定,银行资本基础被严重侵蚀,银行为将资本充足率水平维持在最低监管要求之上,不得不抛售金融资产和紧缩信贷,导致金融资产价格继续下跌,而盯市原则下,下跌的金融资产价格又成为新的公允价值确定基础此外由于监管部门在计算资本充足率时会将金融资产未实现估值损失直接从资本基础中扣除,使公允价值计量原则在经济衰退时期的顺周期性更加明显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的金融监管部门曾试图要求修改会计准则,甚至要求暂停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运用,这从侧面体现出公允价值计价原则对商业银行顺周期性的强化作用三、只有会计准则与金融监管规定分离才能从根本上消除顺周期性(一)现有方案尚不能消除顺周期性针对商业银行的顺周期性,以巴塞尔委员会为代表的金融监管部门和以IASB为代表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都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前者要求各国监管当局建立逆周期资本缓冲政策框架,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银行是否计提逆周期资本缓冲以及计提的数量;后者则建议在会计处理中,确认金融资产减值损失时以预期损失模型(Expected loss model)代替现行的已发生损失模型(Incurred loss model)。

然而上述方案在理论上都存在缺陷,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顺周期性问题1.逆周期资本缓冲及其困境2009年4月,二十国集团要求巴塞尔委员会和金融稳定理事会提出缓解顺周期性的政策工具,我国也同意了二十国集团的方案2009年11月,巴塞尔委员会成立宏观变量工作组,负责逆周期资本缓冲的研究,我国银监会也全程参与了该项目2010年7月,巴塞尔委员会宏观变量工作组提交了逆周期资本监管框架,并在全球征求意见2010年12月,巴塞尔委员会公布了逆周期资本监管《指引》,要求各国遵照执行我国“十二五”规划正式提出了实施逆周期资本的基本路径endprint逆周期资本缓冲的思路是在信贷扩张期计提逆周期资本缓冲,从而提高整体监管资本要求。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