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春望原文及翻译(多篇)

li****90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41.70KB
约33页
文档ID:324300507
春望原文及翻译(多篇)_第1页
1/33

春望原文及翻译(多篇)推荐第1篇:春望原文及翻译解释 导语:《春望》是唐朝诗人杜甫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以下是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春望原文及翻译解释,欢迎大家参考! 一、春望 朝代:唐代 :杜甫 原文如下: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二、译文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 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三、解释 1.国:国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破:陷落山河在:旧日的山河仍然存在 2.城:长安城草木深:指人烟稀少 3.感时: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溅泪:流泪 4.恨别:怅恨离别 5.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指安史之乱的战火。

三月:正月、二月、三月 6.抵:值,相当 7.白头:这里指白头发搔:用手指轻轻的抓 8.浑:简直欲:想,要,就要胜:受不住,不能簪:一种束发的首饰古代男子蓄长发,成年后束发于头顶,用簪子横插住,以免散开 四、简介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汉族,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人,出身京兆杜氏分支之一的襄阳杜氏[1] 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推荐第2篇:《望岳》杜甫原文及翻译 望岳,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名篇,该诗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翻译 泰山到底怎么样?在齐鲁大地上,那青翠的山色没有尽头 大自然把神奇秀丽的景色都汇聚于泰山,山南和山北的天色被分割为一明一暗两部分 冉冉升起的云霞荡涤我的心灵,睁大眼睛追踪那暮归的鸟儿隐入山林,眼角好像要裂开一样 一定要登上泰山的最高峰,俯瞰[kàn]那众山,而众山在我眼中是多么的渺小 登上你的绝顶,把周围矮小的群山们,一览无余 《望岳》解释 岳:此指东岳泰山,泰山为五岳之首,其余四岳为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其中,泰山以其雄伟壮观而闻名于世,为五大名山之一。

古时是“天”的象征 岱宗:泰山亦名岱山或岱岳,五岳之首,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历代帝王凡举行封禅大典,皆在此山,这里指对泰山的尊称 夫:读“fú”句首发语词,无实在意义,语气词,强调疑问语气 如何:怎么样 齐、鲁: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国在泰山北,鲁国在泰山南,即山东地区原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两个国名,在今山东境内,后用齐鲁代指山东地区 青:指苍翠、翠绿的美好山色 未了:不尽,不断 青未了:指郁郁苍苍的山色无边无际,浩茫浑涵,难以尽言 造化:大自然 钟:聚集 神秀:天地之灵气,神奇秀美 阴阳:阴指山的北面,阳指山的南面这里指泰山的南北 割:分夸张的说法此句是说泰山很高,在同一时间,山南山北判若早晨和晚上 昏晓:黄昏和早晨极言泰山之高,山南山北因之判若清晓与黄昏,明暗迥然不同 荡胸:心胸摇荡 曾:同“层”,重叠 决眦(zì):眦:眼角眼角(几乎)要裂开这是由于极力张大眼睛远望归鸟入山所致 决:裂开 入:收入眼底,即看到。

会当:终当,定要 凌:登上凌绝顶,即登上最高峰 小: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思为“以……为小,认为……小” 推荐第3篇:望岳的原文及翻译 《望岳》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五言古诗以下是我整理的关于望岳的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 望岳 :杜甫 原文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解释 1、岱宗:泰山别名岱,居五岳之首,故又名岱宗 2、钟:赋予、集中 3、决:裂开 4、凌:跃上 翻译 泰山呵,你究竟有多么宏伟壮丽? 你既挺拔苍翠,又横跨齐鲁两地 造物者给你,集中了瑰丽和神奇, 你高峻的山峰,把南北分成晨夕 望层层云气升腾,令人胸怀荡涤, 看归鸟回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 有朝一日,我总要登上你的绝顶, 把周围矮小的群山们,一览无遗! 赏析 杜甫“望岳”诗共三首,这一首是写望东岳泰山的诗以“望”入题,赞叹东 岳,讴歌造化希望凌顶而小天小,以抒雄心壮志开首两句,写泰山的高峻伟大,先写对它的仰慕,再写它横跨齐鲁两地的壮伟。

三、四句写近望,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能分割日夜的巍峨形象 五、六句写遥望, 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心胸为之荡涤最后两句写望岳而生登临峰顶之意愿表达了 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之雄心,显示出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和远大的政治抱负会 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 创作背景 在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诗人曾到洛阳应进士,结果落第而归,在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不羁的漫游生活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这首诗就是在,漫漫游途中所作的 推荐第4篇:望庐山瀑布古诗原文及翻译 “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下面是我整理的望庐山瀑布古诗原文及翻译,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望庐山瀑布 唐代: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译文 香炉峰在阳光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远远望见瀑布似白色绢绸悬挂在山前 高崖上飞腾直落瀑布好像有几千尺,让人恍惚以为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 解释1.香炉:指香炉峰紫烟:指日光透过云雾,远望如紫色烟云孟浩然《彭蠡湖中望庐山》:“香炉初上日,瀑布喷成虹。

日照”二句:一作“庐山上与星斗连,日照香炉生紫烟” 2.遥看:从远处看挂:悬挂前川:一作“长川”川:河流,这里指瀑布 3.直:笔直三千尺:形容山高这里是夸张说法,不是实指 4.疑:怀疑银河:古人指银河系构成带状星群九天:一作“半天”古人认为天有九重,九天是天最高层,九重天,即天空最高处此句极言瀑布落差之大 赏析 这是诗人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一首风景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无限热爱 首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香炉”是指庐山香炉峰此峰在庐山西北,形状尖圆,像座香炉由于瀑布飞泻,水气蒸腾而上,在丽日照耀下,仿佛有座顶天立地香炉冉冉升起了团团紫烟一个“生”字把烟云冉冉上升景象写活了此句为瀑布设置了雄奇背景,也为下文直接描写瀑布渲染了气氛 次句“遥看瀑布挂前川”遥看瀑布”四字照应了题目《望庐山瀑布》挂前川” 是说瀑布像一条巨大白练从悬崖直挂到前面河流上挂”字化动为静,维纱维肖地写出遥望中瀑布 诗前两句从大处着笔,概写望中全景:山顶紫烟缭绕,山间白练悬挂,山下激流奔腾,构成一幅绚丽壮美图景 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是从近处细致地描写瀑布。

飞流”表现瀑布凌空而出,喷涌飞泻直下”既写出岩壁陡峭,又写出水流之急三千尺”极力夸张,写山高峻 这样写诗人觉得还没把瀑布雄奇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于是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说这“飞流直下”瀑布,使人怀疑是银河从九天倾泻下来一个“疑”,用得空灵活泼,若真若幻,引人遐想,增添了瀑布神奇色彩 这首诗极其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构思奇特,语言生动形象、洗炼明快苏东坡十分赞赏这首诗,说“帝遣银河一脉垂,古来唯有谪仙词”谪仙”就是李白《望庐山瀑布》确是状物写景和抒情范例 推荐第5篇:《望天门山》原文及翻译 《望天门山》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一首七言绝句为开元十三年李白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时所作,通过对天门山景象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乐观豪迈的感情 《望天门山》原文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翻译 雄伟的天门山被长江拦腰劈开,碧绿的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两岸青山相对耸立着拔地而起,一叶孤舟从太阳旁边飞速飘来 《望天门山》解释 1、天门: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

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所以叫“天门” 2、中断: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 3、楚江:即长江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4、开:劈开,断开 5、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 6、回:回漩,回转指这一段江水由于地势险峻方向有所改变,并更加汹涌 7、两岸青山:指博望山和梁山 8、出:突出,出现 9、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 《望天门山》赏析 该诗为725年(开元十三年)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时所作李白无比热爱祖国的壮丽山河,一生遍游名山大川,留下了许多不朽的杰作该诗描写诗人舟行江中顺流而下,远望天门山的情景天门山为今安徽省芜湖市的东梁山与和县的西梁山的总称 《江南通志》记云:“两山石状晓岩,东西相向,横夹大江,对峙如门俗呼梁山。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