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厚植家国基因扎根古越文化

亦***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8.85KB
约8页
文档ID:324285910
厚植家国基因扎根古越文化_第1页
1/8

厚植家国基因,扎根古越文化【摘要】乡土情怀是每一个人的精神支柱,对人格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乡土课程,是一门依托本土自然环境、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资源 而生发的课程文章围绕校园乡土课程“越课程群”的建设与开展, 阐述乡土课程立足本土历史、地理、文化资源发挥思政教育功能,培 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成长和发展的现实路径关键词】乡土课程;古越文化;“越课程群”;思政作者简介:孟琴(1971—),女,浙江省绍兴市北海小学教育集团 浙江绍兴历代以来贤人集聚、名家辈出,两千多年的古越文化闪烁着 熠熠光辉进入新时期,古越文化的精神内涵正成为当下绍兴乃至浙 江快速发展的奥秘乡土课程该被赋予怎样的新意,承载怎样的思政 使命?本文以浙江省绍兴市北海小学教育集团(以下简称“学校”) 开发的“越课程群”为例,探究乡土课程如何发挥思政教育功能,体 现本土区域特色,满足学生成长需求,力求让乡土课程的育人价值进 一步向学校文化功能构建和整体教育方面拓展延伸一、整体架构,系统设计,夯实思政实践基础新课程改革赋予乡土课程特殊的时代内涵因此,乡土课程的建设者 必须对本土资源进行精心挑选、正确取舍、系统设计和整体统筹,以 凸显思政内涵。

学校的乡土情怀课程一一“越课程群”是学校党委为推进落实立德 树人根本任务,传承本土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乡土 情怀以及推动“五星三名学校建设“,依托古越丰厚的人文资源而开 发的课程课程总共分为三个模块,各模块之间相互联系,相辅相成, 形成乡土情怀课程序列,充分发挥育人功能一)模块一:“越地”实践课程一一随时有物华“越地”实践课程的设置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创造能力、 艺术想象力和团队协作精神,让学生掌握生活常识,从而提升学生的 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1 .在绍兴菜中“识”文化学校开发了越餐饮文化教材《绍兴味道绍兴菜》,教材深入研究文人 墨客、名士的凰雅轶事,突出本地饮食文化、乡土民俗、人文景观特 色这是文化的传承,也是家乡情怀的熏陶2 .在生态园里“识”农务 学校的办学精神为“博学厚德•海纳百川”,强调学生的均衡发展, 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在以上精神和理念的引领下,学校致力于“范范实践教育基地”的建设和课程开发,以“亲近自然、感知生长, 体验农耕、探索科学,体悟文化、涵育心灵”为导向学校建设了三 大“范范实践教育基地”,分别是拥有150余种绿植的“校园植物 营”,包含蔬菜地、畜禽养殖区、数字气象台、玻璃温室暖房在内的 六百多平方米的“范范农艺园”和三百多平方米的“越味厨艺坊”。

教师们给树木挂上铭牌,标明植物的基本信息,在花坛里挂上植物二 维码,在厨艺坊内外装饰有关绍兴传统建筑、民风民俗、传统菜肴、 烹饪方法的墙画、诗词美术教师充分利用花团锦簇的校园开展写生 教学活动,利用植物元素设计纸艺灯,用烘烤好的饼干进行创意拼图 等语文教师带着学生逛校园、赏美景、学诗句、写文章这些活动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宽了学生的 知识面,效果非常好学生们漫步校园,在欣赏美丽风景的同时,也 收获关于植物、绍兴饮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知识越地”劳 动实践,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以劳育德、以劳育智、以劳育美, 提升了学生的核心素养3 .在烹饪课中“品”越菜 绍兴饮食文化可谓底蕴深厚从了解绍兴食俗,挖掘绍兴菜系的丰厚 文化积淀这一教学目标出发,学校开设了以下课程浓香味美古越风: 学习烹制梅干菜烟肉、西施豆腐、绍十景、越州小炒等绍兴特色菜; 点点心意古越情:学习制作麻团、喉口馒头、艾饺等绍兴传统小吃; 醇厚悠长古越韵:学习做豆腐、磨豆浆等传统饮食制作工艺二)模块二:“越韵”吟诵课程一一到处皆诗境.课程创生的教育价值绍兴本土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资源和丰厚的文化底蕴,具有极高的文 化价值。

这为学校开展“越韵”吟诵课程提供了文化支撑,学校从 “古越资源”出发,把诗文经典吟诵活动与“知我绍兴、识我先祖、 亲我家乡、爱我中华”紧密结合起来,从课程中衍生出新的思政价值 在开展“越韵”吟诵课程的过程中,学生不止参与诵读活动,还参与 了课外实践活动,如参观、访问、调查本地的文化遗址等,体现出了 课程“本土化”的优越性学生通过开展活动,做好“五个一”:参 观一处绍兴文化遗址;访问一位了解遗址的长者;收集一组与遗址相 关的古诗文经典;参与一次与遗址相关的古诗文诵读活动;习写一篇 与活动相关的作文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锻炼了能力,提升了素质, 拓展了知识,享受着成长的快乐将“越韵”诵读活动与综合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便成了校本经典诵读 教学的一大亮点班组的小队实践活动十分丰富,如402班若耶小队 到绍兴平水江水库感受若耶溪源头风光,考察越王勾践最早建都平阳 的史迹,诵读历代诗人赞美若耶溪美丽风光的诗篇,如南朝王藉的《入 若耶溪》、唐朝李绅的《若耶溪》、宋朝王安石的《若耶溪归兴》等 除小队活动外,也有班组的寻访诵读活动,如501班考察了位于鉴湖边上的陆游故居遗址、快阁和陆游墓,吟诵陆游相关诗词,突破了过 去了解陆游仅限于沈园的局限。

604班的学生甚至远赴绍兴新昌县儒 春等古镇寻访“唐诗之路”,开展诵读著名诗人李白、杜甫等有关 “唐诗之路”的诗篇活动1 .课程彰显的多元形式 学校汇编《经典诵读・品味越韵》校本教材,每周开展一节校本经典 诗文拓展课程(教材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辐射语文学科教学, 与“绍兴本土经典诗文教学”无缝衔接;高效整合地方课程“三看绍兴”,渗透社团活动,开设越韵歌吟、童谣吟诵、方言存盘、经典诗社等活动;结合微型课程每天5分钟越吟欣赏课程,一周一赏的班级“诗园”赏析,一季一讲的“凭海临风”诗文讲座,一年一会的“品越韵•咏乡情”诗文诵读节会三)模块三:“越味”采风课程一一风骨显峻节“越味采风课程”使学生在自然环境考察、社会调查、社区服务以及 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转变了思维模式,学习方式得以丰富,乡土情怀 得以培育1 .节庆传承,扩散“越味”绍兴节庆作为当地自然景观与历史文化相结合的文化符号,是历史的 投影,充满了人文精神的烙印学校充分利用这些“越味”浓厚的资 源,配合世界合唱节、兰亭书法节、中国黄酒节、鲁迅文化艺术节、 公祭大禹等活动开展校园文化生活,在引导学生积极实践、积极创新、 传承文明的同时,也使校园文化变得更多姿多彩。

2 .挖掘热点,引发“越味”从兰亭书法节到绍兴世合赛、水上马拉松、“越马”……各式各样的 活动给千年古越城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些活动立足于生活,紧 贴时代脉搏,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能让学生学会观察、分析和 解决社会问题学生用新闻人的敏锐嗅觉捕捉发生在越州大地上的热 点时事,用艺术家的眼光加以整理,挖掘其中的“越味”,在传承文 明的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二、课程建设,丰富载体,凸显思政内涵乡土课程建设是学校提升课程育人价值,丰富学生学习经历,改变学 生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一项重要工作)乡土课程的四大主题学校乡土课程的四大主题是“人与自然” “人与知识” “人与艺 术” “人与社会”课程主题可以是文化主题、历史主题,也可以是 自然主题、科技主题,还可以是社会主题案例1】例如,学校组织的“民族的脊梁”活动就是红色研学主题, 活动充分利用了绍兴本地丰富的人物、历史、景物、文化等方面的资 源,设计研学路线:1.鲁迅故里一蔡元培故居一大通学堂一秋瑾故居 一周恩来纪念馆;2.吼山烈士陵园-后堡抗日纪念堂寻访越地红色 足迹活动结束后,教师可要求学生总结研学成果,形式不拘,可以是 写研学杂记、随笔,制作成PPT,也可以是制作小视频、电子相册, 或是制作研学小报、研学导航图等,请学生至少选择一种完成,并在 班队课中进行“民族的脊梁红色研学成果”交流活动。

二)乡土课程的四大资源学校乡土课程的四大资源为“个人资源” “民间资源” “地域资 源” “博物馆资源”乡土课程积极发掘了绍兴本地的地域特色、自 然景观、文物古迹、地名沿革、历史变迁、民间艺术、风土人情、名 人轶事、语言文化等,涵盖自然地理资源、人文历史资源和社会资源 在资源利用上,学校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学校周边有王阳明故居、 蔡元培故居、大通学堂、名人馆、刘宗周故居、黄酒博物馆……可谓 资源荟萃学校通过开展立体式、全方位、多渠道的校内、校外社会 实践活动,使学生在乡土课程中体验、内化、感悟和发现这样的课 程设计不仅体现了思政理念下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本土导向,还使 “本土化”策略的实施彰显出其应有的价值意义:既符合小学生“由 近及远”的认知规律,又体现了教学“感同身受”的整体效应;既追 求了 “课程资源”的本土立场,又优化了 “思政育人”的教育策略三)乡土课程的四种学习方式“书本学习” “行动学习” “个性化学习” “特色活动学习”是乡 士课程的四种学习模式越课程群”在学习方式上与国家课程形成 互补,注重直接经验的获得实践思政育人的价值定位,凸显了学生 在知行合一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学生通过互动交流、实地考察和问题 探究,体验了实践活动带来的收获与成长。

案例2】例如,学校教师在执教乡土思政课《桥乡桥韵》时,充分 利用水乡学生从小在小桥流水的环境中长大,对桥的感情和认知程度 较高的学情,通过校本教材《诵读经典・品味越韵》中《绍兴城里十 洞桥》等童谣、典故、诗文的教学,提高学生对于桥的诗词和故事的 掌握程度,奠定思政活动有效开展的情感基础此后,教师组织开展 以“寻桥・赏桥•诵桥•护桥”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学生组成了多个 小组:寻桥一一绍兴桥的历史故事探寻小组、赏桥一一绍兴古桥的建 筑结构研究小组、诵桥一一绍兴桥的诗文诵读小组、护桥一一绍兴桥 的开发保护小组,积极开展探究活动同时,学生编写了关于绍兴古桥的诗集,对本土经典诗文进行了再演 绎;表演了诗文当中的故事;朗诵了关于绍兴桥的古诗词,并对本土经 典诗文进行再创造;编写了《桥韵绍兴》的诗歌“寻得古桥踏青来, 百度芳菲万古传悠悠河水赏古桥,低吟斑斓千座桥,越州护桥古真 情,青石板路沁芬芳”最后,学生总结绍兴古桥的保护开发情况, 撰写调查报告,为绍兴古桥申遗出一份力四种学习方式融合的特色 学习活动,使乡土思政课程变得生动而有趣起来四)乡土课程的四种课程模式乡土课程的课程模式为:认识一体验一实践一创新。

越课程群”具 有实践性、体验性、集体性、生活性、社曾性等特征,体现了主题式 学习、项目式学习的特点案例3】以《寻找绍兴老街》一课为例,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活 动,强调“做” “参观” “考察” “调查” “探究”,鼓励学生共同 参与活动设计,在课前要求学生们组建团队,去探访一处传统历史建 筑,并做好观察和图文记录美术课上学生创作题为《值得珍藏的建 筑》的作品,装订成《绍兴老街》图册并给图册取名、配序,配文字 说明等,完成图册制作班队活动课中,学生们分组为家乡的老街进 行宣传推广活动,写宣传片的推荐词,做老街旅游攻略,办展览感受 老街的生活场景、风俗习惯和风情文化等教师通过开展学习活动, 强化了学生在具体环境中的互动感受,在活动中尊重学生的价值取向、 独特认识和见解在上述的项目课程中,“思政”不再是枯燥无味的“灌输”,不再是 课堂中单一的学科学习,也不再是“与我无关”的“说教”,而是沉 浸式的项目研究,是身体力行的活动实践,是多学科融合的成果多 样化的活动使古越文化资源中内在的人文因素、情感因素等更好地服 务于学生的成长和人文素养的培养学校在建设“越课程群”乡土课程的过程中,不局限于学校高墙之内, 而是立足于广阔的地域和丰富的资源,创设更为宽阔的育人环境,积极进行课程育人的方向性把握、整体性构建、学科性渗透与本土化实 践,引导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厚植家国基因,扎根古越文化。

参考文献】[1]郭春飞.乡土课程的育人价值[刀。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