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法的应用-社会心理学

上传人:xian****812 文档编号:324057572 上传时间:2022-07-12 格式:PPT 页数:89 大小:8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验法的应用-社会心理学_第1页
第1页 / 共89页
实验法的应用-社会心理学_第2页
第2页 / 共89页
实验法的应用-社会心理学_第3页
第3页 / 共89页
实验法的应用-社会心理学_第4页
第4页 / 共89页
实验法的应用-社会心理学_第5页
第5页 / 共8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实验法的应用-社会心理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验法的应用-社会心理学(8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社会心理学领域中的经典实验周治金n1动机认知失调n2习得性无助n3责任分散n4从众实验n5服从权威n6社会归因n7霍桑效应实验 1.1.动机认知失调动机认知失调n 如果一个人被迫做某事,或违心地说些什么,那么他真正的意愿、想法会发生变化吗?这就是Festinger和Carlsmith(1959)研究的出发点,在此以前Festinger提出了认知失调(cognitive dissonance)的理论。n这个理论有4个要点:一个人如果为矛盾的想法所困惑,就会产生失调的感情。失调是不愉快的,因而个体会产生消除它的动机。除了试图消除失调以外,个体将积极地避免加深失调的情况与信息。随着失调加深,消除不愉

2、快的动机也更强烈。n按照认知失调的理论,如果在重奖之下人们违心地说些什么,那么他真实的想法几乎是不变的;如果只有微不足道的奖赏让人违心地说些什么,那么他真实的想法也许真的会发生变化。n按照强化理论,强化(奖励)越多,被试的行为与态度改变越多。强化越少,被试的行为或态度改变越少。Festinger等人用实验检验上述两种假设。n实验是组间设计,共有3种实验条件。控制组(无奖赏),奖赏1美元组与奖赏20美元组。自变量是奖赏的数量。因变量是被试真实的想法。n 实验程序如下:n要求被试做两项极端枯燥乏味的工作,每项工作做半个钟头。奖赏1美元组与20美元组的被试按照要求,要向另一个被试介绍:他的工作是多么

3、的有趣、刺激、有诱惑力。为了使这两个组的被试认真地向另一个被试(实际上是主试的同伙)介绍,主试告诉他们,该项实验分两组,一组是无介绍组(他们自身),另一组是热情介绍组(介绍的对象)。因此,他们必须热情地向另一个被试介绍才能保证实验成功。控制组被试无需向另一被试介绍。3个组的被试做完一个钟头使人厌烦的工作后,奖赏组的被试向另一名被试热情地介绍这项实验多么迷人有趣,然后,3组被试回答问卷:你刚才完成的两项工作有趣、使人愉快吗?实验是不是提供了一次机会让你了解你完成这两项工作的能力?就你现在所了解的实验以及两项工作,你会说这项实验是在测量一个人的重要品质吗?你还想参加类似的实验吗?你可以猜猜哪组被试

4、最喜欢这个实验?问题控制组$1组$20组这两项工作有趣吗?5+5-0.45+1.35-0.05你对你的能力了解多少?0103.082.803.15科学上的重要性0105.606.455.18还参加类似的实验-5+5-0.62+1.20-0.25问卷的平均分数n从强化理论推测,强化越多,被试越喜欢。因此,高报酬组的被试应该最喜欢这个实验。n然而,结果却是,低报酬组的被试比其余两组都更喜欢这个实验(量表得分+135)。n认知失调理论这样解释这个奇怪的结果:被试面对着两种认识:“那是一个乏味的实验”和“我刚才告诉一个人说它是非常有趣的实验”。这种不一致由于被试对实验采取某种肯定的态度而趋于一致,这就

5、是低报酬组被试的情形。n然而,高报酬组被试解决这种不一致则不必采取改变对乏味工作的态度的办法,因为他们有充分理由说实验是非常有趣的:不管怎么说,在几分钟里就赚到20美元简直难以相信(特别是在50年代)。这样,高报酬组被试仍维持着他们对于乏味工作的不满态度(量表得分-0.05)。n控制组的得分(-0.45)当基线值,由于他们没有告诉别人那是有趣的工作,他们没有经历认知失调。n统计分析表明,-0.05与-0.45没有显著的差异,这就说明高报酬组被试仍然认为实验是乏味的,就像控制组的看法一样。n而十1.35与-0.05、-0.45都达到显著差异,这说明低报酬组对实验的乏味态度的确改变了,即在向别人说

6、这个实验蛮好玩以后,他们真的觉得这个实验有些趣味。n总之,实验支持认知失调理论的预期:人们违心说些什么得到的奖励愈多,他真心的想法改变得就愈少。同学们有何评论?2.习得性无助n马丁塞里格曼(Martin Seligman)认为,我们对能力和控制的知觉是从经验中习得的。他相信,当一个人控制特定事件的努力遭受多次失败后,他(或她)将停止这种尝试。n如果这种情形出现得太过频繁,这个人就会把这种控制缺失的知觉泛化到所有的情景中,甚至泛化到实际上控制能发生作用的情况下。于是,他(或她)开始感到自己像一颗“命运的棋子”(pawn of fate)任人摆布,无助而抑郁。n塞里格曼把这种抑郁的产生原因称为“习

7、得性无助”。n塞里格曼从一项有关学习的早期实验中获悉,在狗受到既不受它们控制也无法逃脱的一段时间的电击后,即便逃离的机会唾手可得,狗也学不会逃走。n塞里格曼的理论认为,动物在学习控制不愉快刺激的过程中存在着某些因素,这些因素决定了它们后来的学习。换句话说,这些狗在先前的电击经历中已经懂得自己的行为不能改变电击结果。因此,当它们处于新的环境中时,即便它们有能力逃脱作出控制行为它们也会放弃。它们已习得了无助感。实验方法n实验的被试是24只“混血狗,它们肩高3848厘米,体重11.2513千克”。它们被分为三组,每组8只。一组是可逃脱组,另一组是不可逃脱组,第三组是无束缚的控制组。n可逃脱组和不可逃

8、脱组的狗均被单独安置并套上狗套,这种套子与巴甫洛夫设计的实验装置相似;虽然狗受到约束,但并不是完全不能移动。在狗头部的两边各有一个鞍垫(panel),以保持头部面朝正前方。狗可移动头部以挤压两边的鞍垫。n可逃脱组的狗受到电击后,可以通过挤压头部两边的鞍垫终止电击。n不可逃脱组的狗与可逃脱组的狗一一配对,然后在同一时间给每一对狗施加完全相同的电击,但不可逃脱组的狗不能控制电击。无论这些狗做什么,电击都将持续,直到可逃脱组的狗挤压鞍垫终止电击为止。n这样就能确保两组狗接受电击的时间和强度完全相同,其惟一不同的是一组狗有能力终止电击,而另一组却不能。n8只控制组的狗在实验的这一阶段不接受任何电击。n

9、可逃脱组和不可逃脱组的狗在90秒的时间里均接受了64次电击。可逃脱组很快学会了挤压旁边的鞍垫来终止电击(既为它们自己又为不可逃脱组)。n24小时以后,所有的狗被放入梭箱中。箱子的一边装有灯,当箱子一边的灯光熄灭时,电流将在10秒种后通过箱子的底部。如果狗在10秒内跳过隔板,它就能完全避免电击。如果不这样做,它将持续遭受电击直到它跳过隔板,或直到60秒钟电击结束。每只狗在此梭箱中进行10次实验。n研究者根据以下指标对学习程度进行了测量:(1)从灯光熄灭到狗跳过隔板,平均需要多长时间;(2)完全没有学会逃脱电击的狗在每组中所占的比率。n另外,不可逃脱组的狗7天后在梭箱中再次接受10次额外测试,以评

10、价该实验处理的持续效果。n在64次电击的过程中,可逃脱组的狗用于挤压鞍垫并停止电击的时间迅速缩短;而不可逃脱组的挤压鞍垫行为在30次尝试后便完全停止。n下面两图表示了在梭箱中进行的全部实验中,三组狗逃脱所用的平均时间和犯错误的百分数。实验结果同学们有何评论、感想?3.diffusion of responsibility 1964年的一天,凯蒂热娜娅(Kitty Genovese)在她经营的曼哈顿酒吧营业结束后返回公寓,她的公寓在皇后大街的一个安静的、中产阶层居住区内。当她下车朝公寓方向走去的时候,她遭到一个持刀男人的恶意袭击。那男人刺了她数刀,她大声喊救命。一个邻居在窗口大声警告那男人:“放

11、开这个女孩”。歹徒正欲逃走,但后来他又返回来将热娜娅击倒在地,再一次刺杀她。女孩继续呼救直到最后有人报警。警察接到报警后两分钟便赶到了现场,但热娜娅当时已经死了,袭击者也不知去向。袭击行为持续了35分钟。警察在调查这一事件中发现,公寓周围共有38个人目睹了这一袭击事件,但最终只有一人报了警。理论假设nDarley&Latane提出的假设是:正是由于观看事件的目击证人太多而降低了个体提供帮助的意愿。n他们称此为“责任扩散”的现象。也就是说,在突发事件中旁观者越多,人们心里的一种想法就越强烈,即“有人会去帮助他(或她)的,我就不必去了”。n他们设计了一种与真实的突发事件非常相似的情景,以便观察旁观

12、者的干预行为。n被试为纽约大学选修心理学课程的学生。n在这个实验中,达利和拉特那告诉这些学生,他们对一些与大学生有关的话题非常感兴趣,想了解大学生是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适应大学生活、城市环境以及他们正面临着什么样的个人问题。n他们要求学生坦诚地与其他学生讨论自己的问题,但为了避免难堪和不愉快情况的发生,学生们单独待在相互隔离的房间里,彼此之间通过内部通讯联络系统进行交谈。研究者还告诉他们,这种内部装置每次仅允许一名学生讲话。每位学生有两分钟的讲话时间,之后下一位同学的麦克风就会响起。n真正的实验目的是为了从被试那里获得他们面对突出事件时的真实、自然的行为反应。n实验操纵的关键自变量是,被试所处组

13、别的人数。被试分为三组(三种实验条件):第一组的被试相信他们仅仅能与另外一个人交谈 第二组的被试相信他们可以通过内部通讯系统与另外两个人交谈 第三组的被试被告知,他们可以与线上的另外五个人交谈。n事实上,每个被试都是独自一个人,其他的声音都是录音。n在第一组中,被试听完第一个学生的谈话后,就立即开始讲话。而在其他两种条件下,被试在讲话之前会听到一个或多个其他学生的说话声。被试说完后,又轮到第一个学生。n研究人员设计一个非常逼真地被人们普遍认为是突发事件的癫痫发作场景。n当被试们与其他“学生”通过内部通讯系统开始讲话时,被试听到的第一个说话者是男性,他讲到他的困难主要集中在学习和适应纽约的生活氛

14、围方面。然后他又羞怯地补充说,自己有时候也会犯严重的癫痫病,特别是在压力过大的时候。之后,便轮到下一个学生讲话。n“我我想,我需要有如果有人能给我一点给我一点帮助的话,因为我现在真的有麻烦,如果有人能帮助我的话,那太感激了。我的癫痫就要发作我需要一些帮助,如果有人愿意帮助我(哽噎声)我要死了,帮助癫痫(哽咽,然后就无声了)。”录音播放声音:n因变量记录被试提供帮助的百分率(帮助行为指的是离开小房间,通知实验者有学生癫痫发作)。他们还测量了被试对突发事件的反应时间和提供帮助所花的时间。实验结果同学们有何评论、感想?4.Asch的从众行为实验 n从众(Conformity)是个人在社会群体的压力下

15、,放弃自己的意见,转变原有的态度,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n美国心理学家Asch在50年代做过多次关于知觉方面的从众实验,获得了一系列的重要实验结果。这些结果不仅对于我们理解从众的发生和心理机制有重要意义,而且对社会的实践有非常突出的作用。比如利用强大的社会舆论,宣传和推广某种良好的时尚或风气,使人们感到一种无形的压力,从而发生从众行为,达到移风易俗的效果。nAsch(1951)的“三垂线实验”是最具代表性的从众行为实验。n实验材料是十八套卡片,每套两张,一张上面是标准线段,另外一张上有三条比较线段。要求被试比较判断三条比较线段中哪一条与标准线段等长,并且被试要大声的说出结果。n整个实验只有

16、一名真正的被试,其他的都是假被试。所有的被试都围桌而坐,但真被试总是安排在倒数第二个回答问题。ABn十八套卡片共呈现十八次,前几次判断大家都作出了正确的选择,从第七次开始,假被试故意作出错误的选择,实验者观察真被试的选择是独立的还是从众的。n实验结果表明,25%33%的被试保持了独立性,既每次选择都是正确的。而有15%的被试平均12次中就有9次选择是从众的错误反应。n如果将所有被试结果平均,那么会达到33%的从众反应次数。n实验结束后对被试进行了访问,归纳了3类错误的类型:na 被试把别人的反应作为自己的判断的参照点,根据别人的选择辨认“正确”的答案。n b 被试虽然意识到自己看到的与他人的不同,但却认为多数人总比个人要正确一些,发生错误的肯定是自己。这种情况下的从众类型最为普遍。nc 被试确认为自己是对的,错的是其他多数人,但在行为上却仍然跟着多数人做同样错误的选择。同学们有何评论、感想?5.服从权威的实验研究n1963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Stanley Milgram实施了一项服从实验,以探讨个人对权威人物的服从情况。n这一实验被视为有关服从研究的典型性实验,在社会心理学界产生了强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