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分析所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

上传人:菲*** 文档编号:324046639 上传时间:2022-07-1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6.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产分析所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水产分析所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水产分析所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水产分析所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水产分析所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水产分析所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产分析所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Word版本下载可任意编辑】 水产分析所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 *县刺参增养殖现状的调查研究 由于海洋捕捞资源的日益减少,以及人们对海参营养保健价值认识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刺参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为满足市场需求,为人类提供更加丰富的高营养食品,刺参育苗和增养殖近年来在山东和辽宁以及江苏福建等地蓬勃兴起,每年创造数百亿元的效益,并且通过放流增殖对海洋资源的保护和环境修复等起到了重要的作 用。山东省作为刺参的重要产地,有着发展刺参养殖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地域优势,近年来,刺参养殖规模和产量不断增加。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省刺参育苗水体100多万立方米,刺参养殖面积到达42万亩,年产刺参5.7万吨,产值70

2、多亿元,占全省海水养殖总产值的1/3,而辽宁省的总育苗水体也已逾200万立方米。我县作为山东省唯一的海岛县,近年来,随着渔业构造调整和养殖新技术新模式的推广应用,刺参育苗及增养殖业已成为我县继扇贝养殖后又一新的经济增长点,规模和产量迅速膨胀,许多从业业户获得了较高的经济收入,并不断地到省内甚至省外开发养殖市场。然而由于养殖高速发展缺少统一规划,养殖布局不合理,技术不规范,生态环境恶化,导致病害接踵而来,甚至出现大规模死亡现象,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加以预防,有可能给这一新兴的产业带来毁灭性打击,为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我们对有关乡镇刺参养殖单位开展了调查,并通过咨询有关专家的意见,整理成调查报告如下:

3、 我县产业化现状 我县自1978年在全国率先研究成功刺参人工育苗技术以来,通过近30年刺参育苗及增养殖的实践和技术开发,刺参养殖的规模化集约化不断提高,目前,全县有刺参育保苗场1000多家,育保苗水体近30万立方米,刺参养殖面积近2万亩,先后开展了海上沉箱养殖、围堰养殖、浅海围网养殖、海底网箱养殖、人工控温工厂化养殖及参鲍混养、鱼参混养等多种养殖模式,集中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养殖方式: 自然海域增殖 自然海域增殖是我县刺参养殖传统的生产方式。虽说刺参自然海域增殖历史较长,但是以投石设礁、海藻增殖、苗种放流为主要技术措施的较为规范的刺参海底养殖方式,即刺参底播养殖在我县只有20来年历史。特别近年刺

4、参底播养殖在北部乡镇广泛实施,但是,实施海区限于刺参自然分布区,而且投石数量多半偏少,放流苗种数量和规格偏小,放流效果多半并不理想。 人造设施养殖 相对于刺参天然海域底播养殖,刺参人造设施养殖属于收容养殖。我县现行刺参收容养殖既包括以投石造礁纳潮式池塘养殖和以利用潮间带混凝土筑坝围堰为主的投石造礁放流式港圈养殖,也包括海面网箱养殖、海面网笼养殖和海底围网养殖。在我县刺参池塘养殖和港圈养殖起步最早,近35年在我省和辽宁迅速普及,不过依然集中于*、*、*、*各地,并且由于多种原因,产量相差悬殊。海面网箱、海面网笼养殖和海底围网养殖是近几年出现的刺参养殖新方式,由于刚刚起步,规模较小。 作为刺参养殖

5、的主要生产方式,刺参自然海域增养殖由于有许多环境条件适宜的天然海域可供利用,生产潜力极大,并且便于实施多品种立体生态养殖,生产效益稳定,今后还会成为效益最高的刺参养殖生产方式;池塘养殖易于选址,由于独门独户,易于看护,有望继续迅速扩大,不过,刺参养殖池塘选址也不可盲目,不可忽略低盐度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和藻类过多繁殖所造成的危害。作为刺参养殖最新生产方式,网箱养殖将在稚参夏季培育和秋冬培育时有明显优势,经过几年试验发现,随着参苗个体的逐渐增大,而网箱内饵料的供给不是和网箱附着物过多等因素的影响,造成参苗生长速度下降。围网养殖应该得到大力推广,我县南部乡镇潮间带水位普遍偏低,且多为泥沙底加之养殖的

6、藻类、贝类面积较大,海区底部的有机物和饵料生物比较丰富,且围网养殖相对投资较少,将围网内的海区底质稍加改造即可投苗养殖,这种养殖方式既有池塘养殖的优点,又克服了池塘养殖水体交换不好的缺点,而且通过改造可以利用潮下带没有刺参生长的海域,扩大刺参养殖面积。 栉孔扇贝养殖遭到病害影响以后,县委、县政府及时调整产业构造,把发展刺参增养殖生产列入我县的主要产业来抓,不断加大刺参增养殖的投入力度,取得了一些效果,但产量产值还远远没有到达预期的目标,如下表所示: 乡 镇 年 份 南隍城乡 北隍城乡 大钦岛乡 小钦岛乡 底播数 (x) 收获数 (t) 底播数 (x) 收获数 (t) 底播数 (x) 收获数 (

7、t) 底播数 (x) 收获数 (t) 20* 662 48 810 36 1050 27 226 18 20* 308 60 380 50 612 45 205 36 20* 246 69 310 30 550 50 150 47 20* 260 62 400 42 550 50 100 50 在 调查中我们还发现,一些池塘养殖的刺参,由于养殖水体饲育密度过大,换水量少,投喂的饲料营养缺乏,特别是投喂过剩残饵及粪便积累过多,一些池塘由于光照调整不好,造成大量的石莼等大型藻类过多繁殖及腐烂,甚至有个别池塘出现大量浒苔繁殖,造成有害的h2s气体,并可能导致病原菌的大量繁殖,致使疾病暴发,使养殖业户

8、束手无策,损失惨重。 讨论与分析 通过以上调研和统计的图表显示,刺参苗种底播数量和产量之间的相关性不大,综合分析有也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自然海域亲参数量过少,自然繁殖力下降 九十年代后期,我县基本废除了隔年轮捕的限令,各乡镇以及各海区承包者不断加大每年的捕捞力度,由于春季风浪较小,海况较稳定,因此春季刺参繁殖之前采捕量更是占全年的采捕量的75%以上,更有甚者白天捕捞不到,改在晚上捕捞,浅海区捕捞不到,就到深海区捕捞,致使自然海区成参数量越来越少,每年春季人工育苗选种时,我县不得不到周边地区求购“新郎”、“新娘”。严重危及我县刺参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投放的苗种规格太小,成活率较低 我县自2000

9、年开始开展刺参规模化底播增殖以来,由于只注重投放数量,加之前几年育保苗技术水平较低,提供不了较大的苗种,虽然自20*年到20*年我县连续4年投放苗种500万头以上,但规格都在3cm以下,敌害侵蚀严重,死亡率高,因而增殖效果不明显。 自然海域环境污染加重,病害发生率上升 海区污染主在有三个方面:一是黄渤海工业和生活污染物的大量排放,使整体水质下降;二是育苗企业带病菌的污水排放和一些有害药物的排放,扩大了病害面积和传播速度;三是近两年连续几次的海上石油污染,造成近海滩涂和藻类污染直接导致摄入有害饵料,使自然海区的发病率上升。据了解,近一两年中,不但育苗业户、池塘养殖户,就连海区底播的刺参相继出现了

10、肿嘴、烂皮、排脏、不摄食、形体萎缩乃至死亡等现象,且具有一定的传染性。经过有关专家对刺参的疾病调查,发现了10多种新的病害。据山东省海水养殖研究所、黄海水产研究所、水科院海洋研究所等有关专家的研究结果说明,刺参疾病以细菌性疾病为主,还有寄生虫病、霉菌病等病害。 片面追求刺参人工育苗数量,苗种质量堪忧 安康的刺参苗种是刺参安康养殖生产的根底。人工育苗从选种开始就存在种源缺陷的问题,一些生产者为了提高育苗数量,对亲参开展多次催产,有的找不到优质种参使用低龄刺参育苗。有的生产者为了追求出苗数量,开展大密度孵化采苗,苗种很大程度上靠抗生素维持生命,一旦进入自然海域,生存能力特别脆弱,最终导致大量死亡。

11、特别是一些苗种生产者,在苗种发病救治无效的情况下,还将带病的苗种投放到自然海域,而这种作法又会导致病菌在自然海域的传播,造成更大的危害和损失。 刺参养殖生产管理粗放,养殖技术滞后 由于我县的刺参养殖发展时间较短,对刺参养殖的一些专题研究投入相对较少,刺参生殖、生长的一些基本规律还没有完全掌握。因此,在刺参育苗、养殖等很多生产环节没有精准的技术规范和标准可循,特别是在病害防治方面存在严重的缺陷,一旦发生病害,没有特别有效的手段和药物开展控制,给刺参养殖生产发展带来很大的风险。 建议和措施 潜力巨大的消费需求为我县刺参养殖提供了极其有利的市场条件;海岸线漫长的天然海域和成片的海水池塘为我县刺参养殖

12、提供了极其有利的生产条件。刺参作为新选养殖对象理应受到青睐。但是刺参养殖历史毕竟较短,许多相关研究还不深入,许多生产技术尚待完善。为了解决目前的问题,根据调查情况,综合有关专家意见,提出了具体的应对措施: (一)在资源可持续利用原则指导下,对刺参资源采取增养殖和保护并举的方针,在每年有计划增养殖大规格安康苗种的根底上,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好自然海区的亲参,在繁殖季节严禁采捕,实行隔年轮捕或隔区轮捕制度,严格限制采捕规格和时间,收获时在增殖区留足足够数量的成年参作为自然繁殖的亲参。 (二)加强刺参人工育苗生产管理和刺参原种基地建设 规范我县刺参人工育苗生产,尽快实现我县刺参育苗由数量到质量的转变,把

13、好苗种生产关,严防“病由种入”,严禁带病的苗种底播到自然海区。在我县选择二到三个无居民岛建立刺参自然增殖区,严格保护,不投放人工苗种,作为我县育苗场采集种参的基地。从根本上改变我县参种缺乏,劣质参种充数的局面。 (三)对刺参养殖区加强日常管理,定期去除刺参底播区的敌害生物,通过投放人工鱼礁,营造海底森林,改造增殖区的生存环境,丰富刺参饵料来源,提高刺参生长速度和抗病能力,缩短养殖周期,并通过定期定量投苗,使刺参在该区域保持最正确的生长密度,建立高效可持续养殖模式,到达最正确可持续经济产量。 (四)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水产和科研部门要围绕刺参养殖生产立项研究解决制约安康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聘请国内有关水产专家与我县水产科技人员一起联合攻关,开展有关刺参病害、刺参底播对养殖海域的影响、刺参底播回收率等方面有针对性的研究,为我县的刺参养殖业的安康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五)树立科学发展观,强化对刺参增养殖生产的科学管理,各乡镇村以及从事刺参养殖生产的业户要认真总结和积累刺参生产中的经验教训,学会在生产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要做到技术数据有记录,生产程序有档案,特别是要确保生产计划的可行性和统计数字的可靠性,逐步推进刺参增养殖生产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9 / 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