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行歌坐月电影 《行歌坐月》观后感(一) 导演很有天分,十分恳切地直面现实的窘境和无奈,不小家子气 开头那段,几个在外打工的年轻人回到家里,看见原来熟悉的伙伴,那些暧昧害羞的情愫,根本上就是一种写实了,可能是导演亲身经历过可能是耳濡目染这让我想起家乡那边我那些哥哥姐姐们过年回来的场景,神似 每个在乡下一种稳定无变化环境中的(生活)的人,对外面繁杂的世界可能都有一种畏惧,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那些远乡的乡愁,是那么沉重而惆怅我原来就是在畏惧中离家的乡下人,现在我已经完全能够适应这个所谓城里的世界了,但中间经历的阵痛和代价是一言难尽的 所以看这片的时候,不断地想到沈从文还有他的苗族世界,还有他自己的身份定位,还有对(爱)情那种淡淡的哀愁,都是这部片子的味道 最初美好的东西,都会消逝,这就是成长的祭礼,女主角为了追寻爱人,离家出走,到结果挺着大肚子回来,小孩是不是男主角的没有交代,可能是,可能不是,容我们猜想这就是青春残酷的代价,在这点上又有点像《莉莉周》对吧但最令人安慰的是,女主回到家里,这个家还是宽容地采纳了犯了过错的她,没有在周边道德的逼压下,丧失理智。
虽然爷爷此时由于她离家出走,又气又担忧,已经过世了结果的场景是父亲叫女主,“杏〞,去给爷爷跪拜,在礼仪上,也就是在家庭的合法性上采纳了她,可能也无奈地采纳了肚子里的孩子男主会回来么?可能他明天回来,可能他永远也不会,可能他会像故事开头一样领一个汉族姑娘回来 电影还有一条线是(关于)大叔跟小姑的爱情悲剧,那仿佛是男女主角将来结局的预示大叔由于小姑被拐骗到河南,结婚生子,而悲伤消沉,一点到晚沉溺醉酒小姑也再没回来结果大叔由于受伤期间喝酒加重病情,女主听闻大叔和小姑的凄惨爱情遭遇,觉得应当通知小姑,结果小姑赶了回来,而大叔已经离世,在痛哭之后,小姑带着那边生的女儿再次回到了河南这段故事稍显烂俗了一些 在这中间,还穿插了导演侗族的一些地方习俗,譬如对唱,乡约裁决,虽然这种穿插稍显有些生硬,很刻意的安排,但完成度还是对比高的,想想要调配一群非职业演员,地方老乡来演习这些场景,还有这个浮现度,还是十分优秀的片尾字幕中,我们看到当地政府机构和村支部给予了很大的支持这也算是中国特色了 有些场景,如我前面所说的,年轻人在一起所聊所谈,还有闺蜜在一起的对话,都十分精彩,好多地方都有会心一笑的感觉。
更诧异的是,导演也能把控一些大场面,譬如大火那场戏,虽然大火场景交代得有些唐突,但发动群众灭火的气氛还是给人很诧异的感觉,而且当时还是手持摄影,技术上十分到位 电影还有好多少女的空想场面,拍的都很有想法,只能说导演有一个成熟的技术团队,很(幸福),好多地方很有想法也具有原创性 还有导演的电影语言也十分成熟,这一点我不晓得是优秀摄影师的功劳还是导演的功劳,对当地自然风景的大全景呈现,构图的精心,都有大开大合的想法当然电影好多地方都用的是固定长镜头,这一点很好地协同了电影哀伤淡美的气质 总体来说,能够越来越多地看到这种真实反映这片土地上人们喜怒哀乐的电影,是我们影迷的幸福和期待,这部电影跟光棍一样,都算是精良之作,很喜欢,希望中国独立电影能够出现越来越多这种作品,丰富国产电影的内容,扩展国产电影的创作边界,不拘泥于历史,电影也可以像文学一样,无所不包,它在未来,才会获得应有的艺术地位和群众的尊重 当然现实是,今天我看电影的现场,第一次去的峨眉电影院,65人的厅,空空,寥寥四五人,实在惨淡,问起八又的工作人员,一个很单纯萌萌的小姑娘,她的回复是,“艺术电影嘛!〞哎,为(什么)要给自己贴上艺术电影的标签,然后受到如此冷落的对待呢,实在不应当。
结果十分感谢“落山风〞前辈的赠票,让我有幸在大屏幕上看到一部这么优秀的电影,虽然我最近的境况不太好,忙找工作忙的焦虑万分,依旧没有头绪,但生活应当有乐观的心态,爱电影就像爱生活一样是一种生活态度相信未来会越来越好 《行歌坐月》观后感(二) 周日的下午,广州的雾霾貌似有些严重,阴沉沉的天空,车水马龙如在雾中,看在眼里,只觉得双眼朦胧匆忙间走入影院,《行歌坐月》已经放映,入眼便是满目青翠黔东南的夏天,漫山遍野都是绿色,树呀!草呀!水呀!整个的画面呀!绿在空气里氤氲着,浓得快要溢出来 《行歌坐月》,Song and Moon一片葱翠,几缕歌声一双满脸稚气、初涉爱情的青年男女,两家承受多年隐痛的普通家庭一个传统、保守、古朴而又正待开发的侗族村落,一对“外面〞与“村里〞、“离开〞与“坚守〞的矛盾差不多就是电影的全部了 静 这是一部很《宁静》的电影,没有游人如织的场面,没有车鸣马啸的嘈杂,不闻高声语,不见红绿灯静谧,静谧之中有蝉鸣、有鸟叫、有潺潺流水,侧耳倾听,尽是大自然的回响,其间,也还夹杂着影影绰绰的歌声月下,侗族青年在心仪的女子楼下弹琴唱歌,窗口的灯亮了,他搬来梯子,爬上去,探了探屋内的情形。
房顶上的月光更加敞亮 慢 窄小的马路,陈旧的吊脚楼,厚厚的显像管电视机,简陋的居室……假如以后工业时代的生活标准来看,这个村落显然是大大的落后了电影里,除了电视剧和,几乎看不到多少现代生活的气息这里的日色变得慢,节气、爱情、生活都很慢侗族的人民守着他们的生活方式过日子,客人来了穿上民族服装载歌载舞,吃新节吃新稻穗拜祖宗,村民犯了错受村规处置 村落与外面 杏和飞,他们都曾倾慕外面的汉族人,身材窈窕的小露和英俊帅气的肖遥,但是小露着装暴露,“放浪形骸〞与民风不符,受到飞父母的反对肖遥英俊的脸庞虽然一开头让杏意乱情迷,他突然的轻薄之举却令杏敬而远之说毕竟,吉他怎么比得上牛腿琴的魅力 杏没有考上学校,想去外面工作飞说,外面太乱,你还是待在村里吧妈妈说,有小姑的前车之鉴,说什么也不会让你去外面杏不听劝,去了外面,大着肚子回来,怀着不知是谁的私生子 从影片来看,仿佛出走皆是破坏,留下才是坚守外面的世界真的有这么可怕吗?导演莫非不是生长在村里,而行走在“外面〞小巧而精致的侗族村落纵然美,纵然好,然而视外面为洪水猛兽,貌似也不大恰当 其实,村里的生活并非不落后,这里的年轻人并非都布满着希望,这里的故事更加不是一派天真美好。
飞的爸爸辛辛苦苦盖好的房子被强拆了,飞和石纵火烧了开发商的吊脚楼,一个被罚两年不得进村,这中断了他和杏刚萌芽的爱情;另一个受伤,间接导致了他的死亡村子里的年轻人,他们受教育但没法儿受高等教育,去外面打工,也只能做最辛苦最底层的工作石叔和杏的小姑相爱,小姑外出挣钱被人贩子卖到了河南,至此石叔不务正业,借酒浇愁,死前连小姑结果一面都没有见到然而,导演在陈述故事的时候,并没有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只是宁静地在还原当地人的生活状态,不带居高临下的视角,不带批判性地讲故事从大范围来讲,《行歌坐月》也可以被归入“乡土文学〞范畴,不过这个“〞也是知识分子,却没有知识分子的习气要说真有什么批判,就是不满当地过度的(旅游)开发了吧 《行歌坐月》有些许《边城》风味,其实没有某些观众表达的那般生气和怨尤,可能导演爱它的沉闷,爱它的静,爱它的迟钝,也爱它的慢这种静和慢,是一个族群在高速运行的轨道上脱轨了而得以保存下来的真纯和质朴的本色电影的叙事,高度还原了这种原始的生活气息行歌坐月,意味着失去的美好这个侗族村落貌似也像沈从文的凤凰,精良而厚实,有些野和蛮,也供奉着纯美的人性电影也给出了《边城》似的结尾,飞走了,去了那里不知道,他可能明天回来,可能永远不回来。
杏走了又回了,她的孩子是谁的不重要,回到生养她的地方,她也像翠翠一般得到了照料 《行歌坐月》观后感(三) 身居小城,赶点时尚不简单,稍微有点文绉绉的影片,就得赶影院的第一波排片给看掉,一不提防人家就下了线看院线片尚且如此,哪能奢望凑下影展的喧嚷凡事有例外,搜狐视频弄了一个展映,趁着新鲜劲,几天里看了十余部长短片 就看过的影片而言,青年影像论坛展映的影片,选片显得混乱而暧昧,混乱不是指处女作、年度新作或长短片的分类,不是有无龙标,而是影展以电影之名,将委托之作或政宣片和独立电影置于同一平台,它们宛如存在于两极的事物独立不独立,不是一部电影好坏的标志,但一部带有过多附属任务的影片,差不多等同于与好作品背道而驰在外部环境改变之前,从对待市场和制度审查的态度考核、观测一部电影的身份,一向有不成忽略的意义独立,在当下是个奢靡的词,不止电影作品,青年影像论坛乃至所有地上活动,从根上就难以保持纯粹在南边刚终止的第八届中国独立电影年度展,秉持的精神相对来说要纯粹一些,但它的受关注度和媒体曝光率远不如青年影像论坛,务实一点看,各有各好,希望它们都越来越好外部环境决定的特色,我们只能一笑而过。
院线里的国产片太过糟糕,等待一部好片宛如等待戈多由此造成的惯性阅历,不知不觉中早已将对国产片的期待降毕竟位,看青年影像论坛展映的几部影片,碰上两、三部好片,也就完全称得上惊喜事实上,它像任何一个普通影展一样,充塞着水准不济的劣作或不合口味的乏味作品宛如一半海水一半火焰的体验,混乱中有些亮光,那些亮光赐予的新鲜与凛冽之感,有点久违了 《行歌坐月》和《太阳总在左边》是两部我很喜欢的电影,好玩儿的是,它们都是具有民族特点的电影《行歌坐月》是侗族导演吴娜的电影处女作,它有着与处女作不相称的冷静、克制、简单导演对演员的操纵力不错,片中人物少有破相的做作表演和对镜头的生疏感,当然,恰当的中远镜头,也对掩盖可能存在的表演问题起到了很大帮忙从资料和导演自述得知,当地政府参与了影片制作,主要拍摄地点是导演的外婆家,这些因素简单干扰创作,令人赞扬的是,导演找到了微妙的平衡点,民族特色(如歌舞)并没沦为广告式旅游宣传内容,它们承受着必要的表达功能(如谈恋爱)拍摄熟悉的景观(外婆家)和人物,导演并没有过于沉溺,以致影响影片的表达 《行歌坐月》在形式上,像一部更为宁静的侯孝贤电影,它对传统爱情的浮现,也和侯孝贤早期电影中的情感方式有相像之处。
外部世界改变着侗寨,改变着侗寨人的价值观,传统中美好的一面正在崩裂、消亡,导演没有在片中发出多么猛烈的哀恸,而惋惜和哀伤之情自然而然流露了出来女主子公杏自己做出了选择,自己承受和消化痛楚,收尾指向不明,但绝不是绝望,而是偏健康的顺其自然,有点侯孝贤“冷眼看人生〞的意味 相较《行歌坐月》,《太阳总在左边》的形式与内容,走得更远《太阳总在左边》是一个关于救赎的故事,藏族背景为人物赋予了合理的心理和行动动机用身体之痛,消减(心灵)之痛,在最终意义上,这是一个极具形式感的无效行为,身体之痛只能解决暂时的心灵问题主子公需要一个人物,来帮忙他解开心结,重新开头虽然在根本上,顿悟终是要靠自己,但陷在自己所设的迷宫中,需要外力才能更快地解谜,老头是个合理而必要的存在 《太阳总在左边》中,主子公脚下的大地,本身就有具有一种猛烈而纯粹的形式感很难(想象),在那块土地上诞生出来一部圆润、光滑、亮丽的作品,即便是类型片,那片大地哺育的至少也该是西部片那样形式突出的影像故事发生的地貌,与影片的形式,相得益彰这是松太加作为导演的第一部作品,影片的优点,足以让我们原谅它的一些缺憾,如开头的叙事布局、主子公略嫌突兀的转变。
《行歌坐月》和《太阳总在左边》让人想起那些优良电影人的处女秀,它们应当收获一些赞誉,值得我们奉上一切理性的恭维 《冬日往事》的故事发生于八十年代,地点是东北工业小城在对待过去的态度上,它比《钢的琴》值得称道,《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