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 6.《景阳冈》第二课时(教案)

上传人:丰*** 文档编号:323594141 上传时间:2022-07-1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9.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 6.《景阳冈》第二课时(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 6.《景阳冈》第二课时(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 6.《景阳冈》第二课时(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 6.《景阳冈》第二课时(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 6.《景阳冈》第二课时(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五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 6.《景阳冈》第二课时(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 6.《景阳冈》第二课时(教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课时教学设计课题 6.景阳冈单元第二单元学科语文年级五年级学习目标1.能简要地说一说故事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详细讲述武松打虎的部分。2.抓住人物的语言、心理活动、动作等了解人物的特点,了解武松豪放、勇敢无畏的性格特点。3.通过学习,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亲近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重点能简要地说一说故事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详细讲述武松打虎的部分。难点抓住人物的语言、心理活动、动作等了解人物的特点,了解武松豪放、勇敢无畏的性格特点。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1.上节课我们一起初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

2、来叙述的,并且理清了文章的结构,学习了课文第1,2自然段。通过第1,2自然段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什么?(武松进店饮酒,不听劝告,执意过冈。)2.从这部分课文我们了解到武松的什么特点?(豪放、倔强)3.谈话过渡:酒家说冈上有虎,经常出来伤人。真的有虎吗?武松遇到虎了吗?会不会发生危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下文。1.回忆上节课学习内容。【设计意图: 设计此环节的目的是做好与上节课的衔接,为学习下文做好准备。】讲授新课二、学习课文3,4自然段。1.学生默读课文3,4自然段,说说这部分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武松上冈,见了官府榜文,才知真的有虎,但决定继续上冈。)2.这部分课文对武松的心理描写非常贴切、真实。

3、这时的武松已经知道冈上有虎,心里也有一点怕。但武松毕竟是英雄好汉,也出于自尊心和面子,他不愿下冈。“怕甚么!且只顾上去,看怎地!”,这里虽有犹豫,但更多的仍然是“勇往直前”的豪气,充分体现了武松的倔强、固执和无畏的英雄气概。3.从这部分课文中,你又了解到武松的什么性格特点?(板书:倔强、固执和无畏)4.指导朗读,抓住人物的心理活动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三、学习课文5,6自然段。1.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5,6自然段,标出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反复阅读。2.讲解5,6自然段(1)读一读,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说说你从这段话知道了什么?(学生阅读。)(2)小组交流。(3)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师生评议,教

4、师相机引导:作者是怎样描写老虎抓人的?(一扑:把两只爪在地下略按一按,和身望上一扑,从半空里撺将下来;一掀: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胯一掀;一剪:把这铁棒也似虎尾倒竖起来,只一剪。)“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就似半天里起了个霹雳,振得那山冈也动。”1.学习课文3,4自然段,借助人物心理活动感悟人物特点。学习课文5,6自然段,通过动作描写,了解人物性格特点。【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借助人物心理活动感悟人物特点。】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夸张。)你从中感受到什么?(从老虎的吼声巨大感受到老虎的凶猛。)“把这铁棒也似虎尾倒竖起来,只一剪。” 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把“虎尾”比作“铁棒”。)你从中

5、感受到什么?(从中感受到“虎尾”的有力,老虎具有很强的攻击力。)你还能从哪些地方感受到老虎的凶猛。略按一按 望上一扑 撺将下来 把前爪搭在地下 腰胯一掀 把这铁棒也似虎尾倒竖起来,只一剪 一扑 一掀 一剪 一兜兜将回来面对凶猛的老虎,武松是怎么做的?(一闪,闪在大虫背后。武松一躲,躲在一边。却又又闪在一边。)面对凶猛的老虎,武松是否胆怯了?(不是,武松在消耗老虎的体力,挫败老虎的锐气,等待时机进行反击。)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原来大虫抓人,只是一扑,一掀,一剪,三般都抓不着,劲儿先就泄了一半。那只大虫剪不着,再吼了一声,一兜兜将回来。武松见大虫翻身回来,就双手抡起梢棒,使尽平生气力,从半空劈下

6、来。)从武松沉着应战的动作描写中你感受到了武松的什么特点?(板书:机智灵敏、有勇有谋)翻将下来 拿在手里 闪在青石旁边 一闪,闪在大虫背后 武松只一躲,躲在一边 却又闪在一边 抡起梢棒 从半空劈下来(4)指导朗读,在朗读中表现出老虎的凶猛,表现出武松的机智灵敏、有勇有谋。(5)教师小结:这是写大虫进攻的“三招”及武松沉着应战的“三闪”。大虫抓人有“三招”【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动作描写,了解人物性格特点。】:一扑、一掀、一剪。武松见大虫扑来,一闪,闪在大虫背后;大虫把腰胯一掀,武松只一躲,躲在一边;把这铁棒也似虎尾倒竖起来,只一剪,武松却又闪在一边。这“三闪”,消耗了猛虎的体力,挫伤了它的锐气

7、,以至于“三般都抓不着,劲儿先就泄了一半”。“般”,指种、样。从这里可以体现出武松的以退为进、机智灵敏、有勇有谋。(6)“武松将半截梢棒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揪住,一按按将下来。”这句话中的“势”是指什么?(那只大虫恰好把两只前爪搭在武松面前。)“就势”是什么意思?(借着老虎的姿势。)从这里你又了解到什么?(了解到武松的有勇有谋。)(7)景阳冈一文的重点是“武松打虎”,而“打”则是“重中之重”。作者写武松打虎,生动又传神,虎虎有生气。先是他的“闪、躲”,这是面临猛虎的锋芒毕露而机智避让的“闪、躲”,说明他有勇有谋、智勇双全。接着,武松“抡起梢棒,使尽平生力气,从半空劈下来”“把大虫顶

8、花皮揪住,按下地去”,“只顾乱踢”,“提起铁锤般大小的拳头,使尽平生力气只顾打”。这里运用了哪些表示“打”的词语?你能找出这段话中描写武松打虎的动作的词语吗?从中感受到什么?“抡”“劈”“揪”“按”“踢”“提”“打”。把武松打虎的场面写得有声有色,神奕飞动,跃然纸上。武松见大虫翻身回来,就双手抡起梢棒,使尽平生气力,从半空劈下来。武松把半截梢棒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揪住,一按按将下来。武松把脚往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武松把左手紧紧地揪住顶花皮,偷出右手来,提起铁锤般大小的拳头,尽平生之力,只顾打。(8)指导朗读,读出武松的勇武。(9)教师小结:这里的“抡、劈、揪、按、踢、提、打”

9、等几个字,字字千钧,虎虎生风,形象生动地凸现了武松打虎的英雄气势,淋漓尽致地刻画了武松勇武过人的高大形象。4.自由读课文,5,6自然段,了解武松打虎的过程。四、学习课文第7自然段。1.齐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2.结合课文说感受。(1)一场生与死的搏斗,耗尽了武松的精力,所以在打死了老虎后,他先坐在青石上歇了一会儿,随后,便“一步步挨下冈来”。这一段里,哪个字用得准确?(挨)(2)为什么说“挨”字用得准确?(这个“挨”字,精确地写出了武松在同猛虎搏斗后,手脚酥麻,筋疲力尽的状态。这样描写非但无损英雄的形象,反而会使人物更加朴实丰满,更加逼真可信。这就是古典名著语言的精妙。)(3)“天色看看黑了,倘

10、或又跳出一只大虫来,我却怎地斗得他过?且挣扎下冈子去,明早却来理会。”表现了武松的什么特点?(板书:机敏。)3.指名朗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在朗读中表现出武松的筋疲力尽。学习课文第7自然段理解“挨”的用法。【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潜入课文深处,对每个字、词、句、段都要仔细地推敲,弄明白了作者良苦用心之后,再从课文里钻出来。】课堂小结课文先讲了武松进店饮酒,不听劝告,执意要过冈,这段主要抓住了人物的语言和神态进行描写。接着讲武松上冈后,见了官府榜文,才知真的有虎,但决定继续上冈。这段主要抓住了人物的心理进行描写。然后讲了武松赤手空拳与猛虎搏斗,终于打死了老虎,这段主要抓住了人物的动作进行描写。最后讲武松打死老虎后一步步挨下冈来。板书景阳冈喝酒豪放、倔强上冈倔强、固执和无畏打虎机智灵敏、有勇有谋下冈机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