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华民族共同体民族观专题党课PPT模板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323593366 上传时间:2022-07-11 格式:PPTX 页数:21 大小:4.0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中华民族共同体民族观专题党课PPT模板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论中华民族共同体民族观专题党课PPT模板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论中华民族共同体民族观专题党课PPT模板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论中华民族共同体民族观专题党课PPT模板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论中华民族共同体民族观专题党课PPT模板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中华民族共同体民族观专题党课PPT模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中华民族共同体民族观专题党课PPT模板(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汇报人:汇报人:XXXXXX 时间:时间:XXXX年年XXXX月月动态动态PPT PPT 框架完整框架完整精美大气精美大气可以编辑可以编辑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民族理论方面作出的重大原创性贡献,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最新发展,是新时代中国特色民族观的核心内容。这一思想不仅是引领我国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而且已成为中国共产党探索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一个新里程碑。前言PERFACE目录CONTENTS历史演进中的中华民族观01中华民族共同体民族观的

2、继承与创新02中 华 民 族 共 同 体 民 族 观 对 新 时 代 民 族 工 作 的 重 大 意 义0301第 一 部 分历史演进中的中华民族观历史演进中的中华民族观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划分民族的标准包含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各民族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各民族最高利益。中华民族是我国各民族的总称。中华民族在长期交往中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的多元一体格局。对于

3、这个孕育于中华大地、超越了单一民族(或族群)边界、凝聚在中华民族旗帜下的超大型民族共同体的看法和认识,构成了中华民族观。中华民族观是从整体的观点和民族的视角,看待中华民族与作为其组成部分的各民族及其相互关系的立场和观点。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中华民族观的演进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古代中国“天下观”下的中华民族观、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中华民族观和现当代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中华民族观。马 克 思 主 义认 为历史演进中的中华民族观 古代中国的民族观,总体上看是“以文辨类”。一般依据不同的群体文化特点区分不同的民族,并且强调教化与文化熏陶的作用。传统文化尤其是“天下”观念对民族共同体的影响巨大。在某种程度上,

4、古代中国的民族观可以说是“天下观”下的中华民族观。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国历史上的多民族社会现实和政治上的“大一统”思想,已经演变为中华文明的重要传统和思想基础。中华大地上的各民族在几千年的演变进程中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交流交往交融,客观上凝聚为一个自在的中华民族,尤其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在与外国列强的抗争中实现了自觉。政治上的长期的“大一统”或者在几个政权并列时期对政治上“大一统”的追求,形成了中国“大一统”的文明传统。古 代 中 国“天 下 观”下 的 中 华 民 族 观历史演进中的中华民族观 中华民族“大一统”的局面在近代遭遇了严峻的挑战,生存发展

5、出现了严重的危机。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随着外国列强的入侵,中国作为中央之国的信念、知识、理论逐步发生动摇。维新派代表人物梁启超在戊戌变法失败后东渡日本,在西方思想影响下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从而开启了传统民族观(天下观)向近代民族观(民族国家观)演变的历程。梁启超在中国历史上民族之研究一文中,从地理、社会、自然、心理等因素论述了中华民族的子系统及其相互关系。他的总体看法是:“一、中华民族为一极复杂而极巩固之民族;近 代 中 国 民 族 主 义 的 中 华 民 族 观二、此极复杂巩固之民族,乃出极大代价所构成;三、此民族在将来,绝不至衰落,而且有更扩大之可能性。”他批判那种“只知有天下有朝

6、廷有自己而不知有国家之旧时观念拘囿”,指出国家是民族立于世界最有力的保证,要求将中国疆域内各民族统合至中华民族之下,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完整。历史演进中的中华民族观 梁启超推崇当时西方及世界许多地区兴起的民族主义与民族国家含义中的“民族”概念,将之视作“谋公益而御他族”的法宝。他正是要用具有民族主义意涵的“民族”这一新的思想资源,谋求中国的社会整合与国家强盛。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基于推翻封建王朝腐朽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的需要,利用近代西方民族主义理论,提出“驱逐鞑掳、恢复中华”的口号。他在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中宣告:“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

7、”他进一步提出要打造以中华民族为国民身份认同的现代主权国家。历史演进中的中华民族观 现当代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中华民族观。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与中国多民族国情相结合,探索形成了解决民族问题的新理论和新道路。这条道路经历了近百年的发展,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界大致分为两个时期。新中国成立前,其主要任务是依靠工人阶级和劳苦大众,团结带领民族资产阶级和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完成反帝反封建和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的任务,建立权力真正属于人民的社会主义新中国。1938年,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所作的报告中,将中华民族界定为由“汉族”和“蒙、回、藏、苗、瑶、夷、番”等各少数民族组成的统一

8、体,并指出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团结中华各族,一致对日”。毛泽东又在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一文中,对中华民族的内涵作出更详细的阐述。他指出,“中国是一个由多数民族结合而成的拥有广大人口的国家”,各族人民“赞成平等的联合,而不赞成互相压迫”。然而,一旦完成推翻国民党腐朽政权的革命,建立新的国家政权之后,如何对待革命过程中民族因素和阶级因素之间的关系,如何确立国家内部各民族的地位,并处理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设中的民族关系,就成为新政权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历史演进中的中华民族观 新中国成立后,尽管社会主要矛盾和党的中心任务在不同时期有所不同,但民族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战略地位一直没有改变。70多年来

9、,不论是新中国初期进行民族识别、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还是改革开放以来大力发展民族地区经济、完善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优惠扶持政策,我国的民族工作实践开展得扎扎实实,成就斐然。每个时期党都对民族工作的经验进行总结梳理。2005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归纳提炼了新时期民族理论的“十二条”,要求新阶段的民族工作必须把“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作为主题。该次会议将民族定义为:“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历史演进中的中华民族观 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这是中国共产党基于中国国情实际对民族概

10、念作出的新概括。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把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概括为“八个坚持”。2019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将“八个坚持”进一步充实提升为“九个坚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族工作,站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提出了一系列民族工作的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采取了一系列新举措,引领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不断创新发展,取得了新的历史性成就。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

11、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仅要在宣传教育方面下功夫,还应该强调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根本任务和方向。构建新的中华民族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对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重大理论创新。02第 二 部 分中华民族共同体民族观的继承与创新中华民族共同体民族观的继承与创新 中华民族共同体民族观是中华民族观理论的新概括和新发展,是一种新的中华民族观。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本身作为新中华民族观的核心,不是对以前我国民族研究理论观点的否定,而是为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大论断的理论逻辑提供了新思路。新中华民族观的继承性。以华夏文明几千年的历史积淀为基础,中国的地理

12、版图和生存空间保持着巨大的稳定性。在中华大地上生存的各民族及其在历史上不同时期建立的地方性政权,都始终把追求国家统一、政治一统作为自己的追求。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在继承维护国家统一、坚持中华文化包容性的同时,把近代民族国家观念、国家主权意识和民族主义思想引入中国,提出了资产阶级的民族理论,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民族观的继承与创新 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资产阶级的民族理论进行了彻底改造,把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与中国多民族国情相结合,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实际相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探索形成了解决民族问题的新理论和新道路。从古代中国

13、“天下观”下的中华民族观到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中华民族观,再到现当代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中华民族观,主体是中华民族这一事实没有变,概括这一事实的中华民族观念始终保持着连续性和一致性。把中华民族共同体作为一种新的中华民族观,可以更好地体现对中华民族观的继承,最大程度地在各民族间凝聚共识,共同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共同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共同体民族观的继承与创新我国是多民族国家,需要建立一个国家范围内所有群体和公民个人均认同的新概念,也就是促进政治整合、文化包容、社会团结功能的国家民族观念。进入新时代,提出以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为核心的新中华民族观,则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在总结实践

14、经验基础上的新综合。中华民族共同体民族观这一新概括是对具有鲜明同质性特征的狭义民族概念的超越,其回应的是现代多民族国家实现国家整合的必然诉求,彰显的是多民族国家内部成员对国家作为政治共同体的身份认同,具有更大的包容性和更强的凝聚力。新中华民族观的核心概念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进行概念界定,必须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结合,同中国的历史传统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马克思主义在政治上主张,现代民族国家应当采取社会主义共和国形式,以更加广义的国家民族概念来组建政治国家,并且认为国家应该成为无产阶级实现民族平等和民族自决的政治组织形式。在理论

15、与实践结合中,新中华民族观逐渐形成了自身的理论特色与现实关怀,其当代构建不断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探索合二为一,最终造就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理论底色,形成了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共同体主张。新 中 华 民 族 观 的 创 新 性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民族观的继承与创新密不可分的经济社会生活。在中华大地上各民族“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文化上兼收并蓄”,在长期交流交往交融的历史中形成了巨大的共同性,凝结成紧密的共同体,客观上形成了超越本民族范围的超大型民族实体。基于共同历史记忆基础上的中华文化认同。近代以来,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实现了民族自觉的中华民族为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经历

16、了艰苦卓绝的抗争与奋斗,推翻了君主专制,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历史巨变,中华民族精神不断升华。在当代,各族人民“五个认同”不断强化,爱国、爱党和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中华民族日益成为“包容性更大、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理 解 中 华 民 族 共 同 体 的 本 质 属 性可以有多个维度。其中最核心的特征包括:深厚的爱国主义传统。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形成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是对自己家园的归属感、认同感和荣誉感。中华民族具有深厚的爱国主义传统,这种传统作为一种潜移默化的文化精神,植根于深厚的历史之中,植根于中国人民的思想意识和行为实践中,“经历了一个随着中华民族观念不断深入发展的历史过程”。03第 二 部 分中华民族共同体民族观对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重大意义中华民族共同体民族观对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重大意义 新中华民族观的理论意义在于,厘清了民族研究领域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新中华民族观与其他民族观的最大不同,在于对民族现象中的共同性、同质性、差异性三个基本概念进行了清晰准确的区分,即共同性不等于同质性,共同性包含同质性和差异性。新中华民族观是追求不断增强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