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马说教案第一课时

上传人:天****步 文档编号:323565177 上传时间:2022-07-1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8.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马说教案第一课时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八年级语文马说教案第一课时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八年级语文马说教案第一课时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八年级语文马说教案第一课时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八年级语文马说教案第一课时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马说教案第一课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马说教案第一课时(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八年级语文马说教案第一课时 茶 陵 县 世 纪 星 实 验 学 校 教 案 专 用 纸 课 题 23马说第一课时 主 备 人 刘元芳 备课时间 周星期 第 课时 备课组长签名 教研组长签名 教学内容 23马说第一课时 特性化备课 教 学 目 标 知识技能 学习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 反复诵读与学生合作探究相结合 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材的愤慨之情。 教学重点 借助课文解释翻译课文,把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教学难点 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 教 学 过 程 一、激趣导入 可能大家都熟悉一

2、首诗“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这首诗就是召唤人才,召唤健全的人才制度,今天我们去学篇关于人才的文章,在求贤若渴的时代,该怎么去处理这种关系呢?看看韩愈的马说就知道答案了 导入(二)或者讲简介伯乐相马的故事 相传有一个人叫九方皋,也是一位相马高手。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苦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九方皋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 二、

3、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和“说这种文体的文学常识 2借助课文解释翻译课文,把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在疏通课文的基础上试着理解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 三、自学自测 (一)资料积累: 1.、作品: 选自昌黎先生集.杂说,韩愈,唐代有名文学家,字退之,郡望昌黎,后人因称韩 昌黎,卒谥“文。与柳宗元共倡古文运动,并称“韩柳。宋代苏轼称其“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 2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讨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本文的文体:讨论文 3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论述的是识别和发觉人才的问题,但无一字直接谈到人才。将人才比做“千里马,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做“食马者,集中阐述

4、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湮没的理由,抒发了怀才不遇、有志难申的知识分子的愤懑和不平之情,对不能知人善任的昏庸的统治阶级进行了嘲讽和鞭挞,奇妙地发挥了针砭时弊的作用。 (二)学生比赛,看谁能正确的朗读课文,留神节奏、语气、语调。 (1)学生自由朗读1分钟。 (2)指名朗读,其他学生细心凝听,即时举手指出读错的地方。 (3)学生听朗读,留神文章的语气、语调。 (4)学生展示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5)学生齐读,读准字音、语气、语调 预设需读准的字音 给加粗字注音。 骈死( )槽枥( )( ) 粟( ) 外见( ) 食马( )祗( ) (三)疏通文意,积累词语:学一学,译一译。(15分钟) (过渡语)同学

5、们方才朗读得十分好,不仅读音确切,停顿恰当,而且读出了韵律和情感。但是文言文的学习不仅要求会读,还要通晓其文意 教师提醒学生结合课文下解释,笔记,理解课文;同桌相互翻译课文;积累重点文言字词。 1解释以下加粗字的含义。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 骈死于槽枥之间( )( )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 2找出以下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它的本字和意义。 才美不外见 _通_ 含义:_ 食之不能尽其材_通_含义:_通_含义:_ 其真无马邪 _通_ 含义:_ 附:参考译文 世上有伯乐,这以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很宝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到湮没,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

6、厩里,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饲养马的人不懂得根据千里马日行千里的特点来喂养它。这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吃不饱,力缺乏,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不能显现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不成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驱使它不依照驱使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马鸣叫但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起马鞭面对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莫非真的没有千里马吗?生怕是真的不能识别千里马吧 四、探讨答疑 (1) 文章一开头,是如何阐述“伯乐和“千里马之间的关系的? (2) 千里马遇不到伯乐会有什么遭遇?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在你们的积极协同下和老师的指导下顺利地疏通了文意,但我们都知道疏通文意不够,更重要的是理解写这篇文章的意图,毕竟想和我们说什么呢?我们下节课再继续探讨 六:当堂达标 一:解释以下加点字 故虽著名马( )安求其能千里也?( ) 一食或尽粟一石( )策之不以其道( ): 二、翻译下面的句子。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安求其能千里也?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教 学 反 思 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