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严肃或非严肃,或扬或抑——对我国新闻娱乐化的思考 ?? ? 或严肃或非严肃,或扬或抑 ——对我国新闻娱乐化的思考? ? 提要:当前,新闻娱乐化风潮正席卷世界传媒业,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新闻娱乐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针对我国新闻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应根据新闻娱乐化的类型、性质的不同,加以区别对待本文探讨了新闻及其娱乐化的分类;分析了非严肃性质新闻的娱乐化和严肃性质新闻的娱乐化各自的优缺点;最后提出了对策 ? 关键词:新闻娱乐化 ? 分类 ? 优缺点 ? ?对策 ? ? ? ? ? ? ? ?? ? ? ? ? ? ? ? ? ? ? ?一、新闻分类及新闻娱乐化分类 ?? 新闻娱乐化,于上个世纪40年代首先出现于美国的报业当时正是广播的黄金期和电视初创期,面对媒体激烈的市场竞争,报纸为求生存,开始改变传统的新闻报道方式,向日常娱乐方向转型电视新闻娱乐化上个世纪60年代也是先出现于美国中国大陆的新闻娱乐化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才出现苗头;90年代成为普遍趋势受到媒体工作者顶礼膜拜,随之影响几乎所有的平面媒体和广播、电视、网络媒体。
新闻娱乐化首先出现于西方,主要是指将新闻信息和娱乐因素结果起来,这从词源就可看出:西方称“新闻娱乐化”为“infortainment”显然这个词是information(信息)和entertainment(娱乐)的合成词,这种结合使曾经清晰的新闻信息与娱乐信息的界限日渐模糊 在我国,对于将新闻娱乐化的趋势,媒体从业人员一般持支持态度,并投身其中;院校批评人员则在好评中怀有担心在一些担心、批评中,多从笼统的“新闻娱乐化”、“媒体娱乐化”出发考虑问题比较少看到细分新闻娱乐化的类别,并加以不同对待的文章笔者认为,可以从新闻本身的分类来看新闻娱乐化的分类,即从将那种类型的新闻进行娱乐化的角度来进行分类新闻娱乐化可分为两大类,对“严肃性质新闻的娱乐化”与“非严肃性质新闻的娱乐化”是应区别对待的新闻界一般把新闻看出两大类,一类是自身性质不严肃的软性新闻如娱乐新闻、名人趣事、日常事件、体育新闻、花边新闻、文化艺术新闻等,一般称为“非严肃性质的新闻”、“软新闻”等;另一类则与之相对应,使自身性质严肃的关系到人类、国家、民族、社会成员生命财产安全的新闻事件如政治变动、经济变革、军事战争、犯罪新闻、暴力事件、灾害事件等,一般称为“严肃性质的新闻”、“硬新闻” 。
目前学术界对“新闻娱乐化”尚无定论,也没有明确的分类,但各种论述一般都从内容和形式(表现方法)来加以说明,在内容上包括“非严肃性质的新闻”(西方所说“大众新闻”)和经过“软化”的“严肃性质的新闻”;在形式上一般强调故事性、情节性,从最初强调严肃性质的新闻写作中适度加入人情味因素,加强贴近性,衍变为一味片面追求趣味性和吸引力,强化事件的戏剧悬念或煽情、刺激的方面,走新闻故事化、新闻文学化道路[1]笔者将把上述“非严肃性质的新闻”娱乐化的现象称为“非严肃性质新闻的娱乐化”;而将把上述“严肃性质的新闻”娱乐化的现象称为“严肃性质新闻的娱乐化” “非严肃性质的新闻的娱乐化”非严肃性质的新闻的娱乐化,满足了观众的“快乐原则”,在商业运作、社会效果两个方面获得双丰收,一般不会带来不良后果,是可以让媒体放手去做的严肃性质新闻的娱乐化也不乏成功的例子,如许多法制新闻节目通过“案情再现”的“故事化、文学化”,在编导演程序后提供给观众案情,以加深对法制的理解然而,在许多时候,由于从业人员的认识不足,往往造成操作上的失误如2004年中央电视台《今日关注》栏目以俄罗斯人质事件为背景,借人质危机死亡人数进行有奖竞猜,造成及其恶劣的社会影响,引起了外交部、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广电总局局长徐光春的高度重视。
结果两名制片人被双双免职、值班编辑被开除;不久就下发了《关于切实加强参与和有奖竞猜类广播电视节目管理的紧急通知》,严禁类似操作可见,“严肃性质新闻的娱乐化”容易引发不良社会问题,带来恶劣影响,应慎之又慎 ? ? ? ? ? ? ? ? ? ?? 二、非严肃性质新闻的娱乐化? 非严肃性质新闻如娱乐新闻、名人趣事、日常事件、体育新闻、花边新闻、文化艺术新闻等自身的性质较为不严肃、生动、有趣、娱乐性强其中的娱乐新闻本省就是报道娱乐内容的新闻自不必说,其他如名人趣事、日常事件、体育新闻、花边新闻、文化艺术新闻的等也具有比较强的娱乐性,容易做“新闻娱乐化”的处理非严肃性质的新闻不但“娱乐化”容易,而且具有多方面的优点 论文代写代发联系7729303,13957092437. ?非严肃性质新闻的娱乐化能更好地满足观众需求 ? ? 我国的新闻界、理论界长期片面强调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宣传喉舌,与之相对应的新闻价值观念只强调新闻的教化功能和信息功能至于“娱乐”,是流行歌曲、电影电视、畅销小说的事情,与新闻报道扯不上关系事实上,在当代大众传媒中,媒体的信息功能和娱乐功能二者合流的倾向日益明显,新闻也可以供人欢娱,娱乐节目也可以同时提供信息。
尤其是非严肃性质的新闻,自身具有的不严肃性、趣味性、娱乐性的成分,能极大地满足观众的娱乐愿望,又容易操作根据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人类具有的无意识“千方百计地寻求着冲撞意识的机会,遵循快乐原则”[2]人类有着追求“快乐”的本能,非严肃性的新闻经过娱乐化能满足观众的这种愿望,能提高市场占有率特别是一些非严肃性质的新闻故事在进行深度报道过程中,经过文学化、戏剧化手法的策划,呈现出具体、感性、灵活的特点这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新闻报道过于抽象、刻板、理性的整体风貌,为当代新闻迎来了清丽的新面孔同时,新闻报道中文学手法、戏剧手法这些娱乐元素的运用,还为接受主体提供了审美欣赏的愉悦 当今的社会是个多元化的社会,人们的思想观念也是多元化的,人们渴望获得周围世界变动的信息从而利于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人们的需求不再是过去那种政治味浓厚的信息,他们还需要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各个领域的信息,更重要的是人们除各类信息的获取外,他们还希望在紧张的工作之余,新闻传媒能为他们提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娱乐消遣非严肃性质新闻的娱乐化具有较强的大众化、通俗化倾向,符合受众接受新闻讯息的心理,满足了人们在多元化生活中不同的信息和娱乐需求,通俗新闻为他们带来了信息主动消费趋势下的主观需求。
总之,非因素性质的新闻娱乐化更能符合当代受众新闻信息接受的心理 2. 非严肃性质的新闻娱乐化丰富了新闻制作手段 长期以来受到计划经济年代强硬灌输式正统、刻板的说教宣传思想,我国媒体的新闻制作手段单一全国上下的电视、广播等立体媒体的新闻只有“新闻联播”体;平面媒体的新闻则一律遵循“新华体”如此单一的新闻制作方式,使得媒体受众厌倦,看新闻只看标题;使得新闻工作者的创造力被压制,得不到发展的空间;使得媒体的独特性完全丧失,所有的媒体都一个面孔,只有数量、级别大小的区别这样的新闻传播只能以教育者身份出现,用僵硬、刻板的方式宣传,使人们的思维僵化,缺乏创意性和开拓性非严肃性质的新闻娱乐化改变了过去媒体僵化的教育宣传方式,使得其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样一来,新闻工作者可以随着受众的需要开拓、丰富新闻制作的手段,在非严肃新闻的娱乐化制作中借用一切可能的手段这些手段包括在新闻制作中适度加入人情味,强化或有意添加所报道的事件的戏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