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七年级历史下册期末考试及参考答案1套

上传人:亦*** 文档编号:323448712 上传时间:2022-07-1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450.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七年级历史下册期末考试及参考答案1套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22年七年级历史下册期末考试及参考答案1套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22年七年级历史下册期末考试及参考答案1套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22年七年级历史下册期末考试及参考答案1套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22年七年级历史下册期末考试及参考答案1套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年七年级历史下册期末考试及参考答案1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七年级历史下册期末考试及参考答案1套(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2年七年级历史下册期末考试及参考答案1套(时间:60分钟 分数:100分)班级: 姓名: 分数:一、选择题(共25个小题,每题2分,共50分)1、我国的历史是由整个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在其开展长河中,出现了许多由 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其中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起来的全国性统一封建政权 是()A.唐朝B.宋朝C.元朝D.明朝2、结束了西晋以来二百多年分裂局面,使南北重新统一的是()A.秦朝B.西汉C.隋朝D.唐朝3、以下历史人物与史实搭配正确的选项是()A.唐太宗一一励精图志,创“开元盛世”B.鉴真一一西行求法,著大唐西域记C.唐玄宗一一虚心纳谏,用魏征等贤臣D.赵匡胤一一黄袍加身,建立宋朝

2、4、某同学在学习某一课时,整理了这些知识“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 汉献帝”,该同学学习的内容是()A.秦朝B.新朝C.西汉D.东汉5、水浒传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梁山好汉“黑旋风”李速与“浪子”燕青 逛东京大街,这条街上有人说书、唱曲、卖饮料、相面算卦、杂耍、表演等。请问,他们走到的地方当时被称作()A.坊B.市C.瓦舍D.夜市6、以下政权建立的先后顺序是()北宋辽西夏金南宋A.B.C.D.7、以下搭配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A.半坡原始居民一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子里B.山顶洞人一已会人工取火C.河姆渡原始居民一用耒耙耕地,种植水稻D.北京人一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8、夏、商、西周灭亡的最大的共同点

3、是:()A.诸侯的叛乱 B.统治者失去民心 C.人民暴动 D.少数民族的内侵9、“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诗中描绘了嬴政 ( )A.十年征战,统一全国B.自称皇帝,君临天下C.任免官员.中央集权D.焚书坑儒,思想专制10、宋元时期,城市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其根本原因是()A.政权并立,各民族文化交融B.统治者纵情享乐的影响C.城市经济繁荣,市民阶层的扩大 D.宋词元曲等文学形式的广泛流行n、原始人类经历了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 演进过程。推动上述演进的主要因素是()A.建筑技术的进步B.人工取火的创造C.饲养水平的提高D.生产工具的改进12、

4、元朝规定: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那么需呈报枢 密院。没有来自中央的诏旨,行省官员不能更改赋税征收制度,不得调动军队。这表达行省制度()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地方官员没有了权力C.对后世影响力非常大D.不利于管辖辽阔疆域13、某班准备举办先进人物的事迹展览,到以下一组图片,请为这组图片 拟定一个合适的主题()王进喜王进喜邓稼先焦裕禄雷锋A.艰苦创业年代的楷模A.艰苦创业年代的楷模B.国防建设领域的模范C.改革开放时期的标兵C.改革开放时期的标兵D.科技战线前沿的先锋14、朱熹说:“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这段话说明(

5、)A.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B.地方政府进一步收回财权C.政治和儒家思想紧密结合D.藩镇割据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15、“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縻俱丰实。”这首诗描写的繁荣景象出现在()A.唐高祖李渊时期B.唐太宗李世民时期C.唐玄宗李隆基时期D.女皇武那么天时期16、归纳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以下是某同学制作的朝代更替表的一局部,空框中应填的是()夏一商一秦汉A.西周、春秋B.春秋、战国C.西周、东周D.东周、战国17、唐太宗曾问魏征什么是明君,魏征回答说:“兼听那么明,偏信那么暗。”魏 征还经常劝诫唐太宗要居安思危,戒骄戒奢。唐太宗深以为然,常以征为镜

6、。材料主要说明唐太宗()A.轻徭薄赋B.虚心纳谏 C.减省刑法D.注重文教18、考古发现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证据,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以下石器说明 半坡原始居民()石磨盘(谷物加工)以捕鱼狩猎为主会人工种植水稻顺应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隋朝创立科举制石铲(翻土)石刀(收割)A.已从事农业生产B.C.住半地穴式房屋D.19、以下哪一史实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 开展大趋势?()A.隋文帝灭掉陈朝B.C.隋朝统一度量衡D.隋朝开通大运河20、他曾发布檄文,指斥宦官当政,纲纪紊乱,并宣布要“洗涤朝廷”,为民 除害,受到民众拥护,队伍开展迅速。沉重打击了唐朝统治的农民起义是( )A.陈胜、吴广起义B.

7、黄巾起义C.黄巢起义D.李自成起义21、唐朝是我国历史上繁荣与开放的朝代,它不仅有开放的对外政策,还有开 明的民族政策。以下哪一历史事件表达了 “开明的民族政策”()A.遣唐使来华B.玄奘西游天竺C.文成公主入藏D.鉴真东渡日本22、唐朝时期,既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的是( )A.洛阳B.扬州C.长安D.成都23、南宋与北宋政治特点的相同之处是()都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都有皇帝靠议和苟安都存在投降派占上风,主战派受排挤现象都被少数民族政权所灭A. B. C. D.24、贞观政要载:贞观三年,唐太宗强调,中书、门下官员“假设惟署诏 赦,行文书而已,人谁不堪自今诏敕疑有不稳便,皆

8、须执言,无得妄有畏 惧,知而寝默”。这说明唐设三省的目的是()A.提高行政效率B.分散宰相权力C.减少决策失误D.加强中央集权 25、蔡伦被当今世人誉为“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人类有史以来 最正确创造家之一”,是因为他()A.修筑都江堰B.改进造纸术C.创造活字印刷术D.制造地动仪二、非选题(第1题18分,第2题15分,第3题17分,共50分)1、阅读以下材料:材料一:(图一、图二)图-:唐朝民位形势图图二:北关、辽、西夏形势图材料二:一般来说,中原王朝和边疆民族关系的开展模式主要有以下几 种:一是中原王朝覆灭,各边疆地区少数民族进入中原。第二是边疆民族的强 大导致与中原王朝势均力

9、敌,形成格局分裂局面。第三是统一的中原王朝非常 强大,各边疆民族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相互交往,直至融入中原民族。中华文明史材料三:“(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 战斗。”苏辙栾城集材料四:明朝人方孝儒曾言:“在宋之时,见胡服、闻胡语者犹以为 怪至于元,百年之间,四海之内,起居、饮食、声音、器用,皆化而同 之。”宋史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图一与图二分别属于“中原王朝与边疆关系开展模 式”中的哪一种模式?(2)材料三反响的现象是在哪一次议和后出现的?你如何看待这次议和?(3)根据材料四,概括元朝时期出现的现象,并谈谈你对我国民族关系开展的 看法。2、阅读以下材料,

10、回答以下问题。材料一中国历史朝代(时期)更替示意图(局部)西局*w西汉材料二平王立,东迁辟(避)戎寇。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 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诸侯)。(1)材料一示意图中的处应该填写的朝代(时期)分别是什么?结合所学 知识回答,西周的建立者是谁?(2)材料二中,平王把都城迁到了哪里?指出材料二中反映平王东迁后的政治 局势的句子。(3)材料二中“诸侯强并弱”的目的是什么?使“齐、楚、秦、晋始大”的人 物分别是谁?(4)请用一句话描述材料一示意图中这一时期。3、阅读材料,完成以下要求。材料一如图1所示Si脩制大运河(1)根据材料一指出隋朝大运河的南北两端分别是哪里?请结合所

11、学知识指出 大运河的开通有何意义?材料二“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2)材料二的诗句与我国古代哪一制度有关?这一制度确立的标志是什么? 材料三“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唐太宗(3)唐太宗经常以材料二中的这句话告诫自己,这说明他认识到了什么?在他 的统治下,唐朝出现了什么局面?材料四如图2、图3所示由2筌具用3玄笑(4)图2和图3两位高僧是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请任选一人简要谈谈他 们的事迹。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25个小题,每题2分,共50分)1、C2、C3、D4、D5、C6、B7、D8、B9、A10、C11、D12、A13、A14、

12、A15、C16、C17、B18、A19、A20、C21、C22、C23、D24、C25、B二、非选题(第1题18分,第2题15分,第3题17分,共50分)1、(1)图一:属于第三种模式;图二:属于第二种(或者把材料内容抄下来)(2)宋辽议和或者澧渊之盟;一方面加重北宋人民负担,另一方面双方保持一百多年相对和平局面,双方经济文化呈现繁荣景象;(3)民族融合;例如: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国家;我国民族关系以和为主 等2、(1)东周、春秋;周武王。(2)洛邑;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3)目的:取得优势,争夺霸主的地位。齐桓公、楚庄王、秦穆公、晋文公。(4)社会动乱的春秋、诸侯争霸的春秋、经济开展的春秋等。(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3、(1)南至余杭,北达涿郡;意义: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2)制度:科举制;标志:隋炀帝设进士科。(3)说明唐太宗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局面:贞观之治。(4)鉴真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巨大贡献(或:玄奘 西行天竺,求取佛经,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巨大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