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七年级《历史》下册期末考试(带答案)

上传人:亦*** 文档编号:323448707 上传时间:2022-07-1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82.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七年级《历史》下册期末考试(带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22年七年级《历史》下册期末考试(带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22年七年级《历史》下册期末考试(带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22年七年级《历史》下册期末考试(带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22年七年级《历史》下册期末考试(带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年七年级《历史》下册期末考试(带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七年级《历史》下册期末考试(带答案)(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2年七年级历史下册期末考试(带答案)(时间:60分钟 分数:100分)班级: 姓名: 分数:一、选择题(共25个小题,每题2分,共50分)1、满江红怒发冲冠中有“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这里的 “匈奴”指()A.匈奴统治者B.女真统治者 C.契丹统治者D.党项统治者2、在我国古代,人们常以“牛”“耕”作为名、字,如孔子的弟子司马耕,字 子牛;晋国有位大力士姓牛,字子耕。这反映了牛耕技术在当时备受人们推 崇。牛耕的使用开始于()A.春秋后期B.战国时期 C.隋唐时期 D.宋元时期3、北宋宰相赵普曾推出“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那么天下自安 矣”。以下表达北宋在经济上“夺其

2、权”措施的是()A.将调兵权与统兵权别离B.采用分化事权的方法,削弱相权C.设通判监督知州,以分知州的权利D.设置转运使,收回地方财赋权4、“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抒发了杜甫对唐 都长安遭安史之乱破坏的悲怆情怀。他的诗,语言精炼凝重,艺术技巧高超, 被后人称为()A.医圣B.书圣C.诗圣D.诗史5、以下三幅图片反映的主题正确的选项是()鹳鱼石斧纹陶缸(约5000年前)A.中华文明的演进C.耕作技术的开展司母戊鼎战国铁犁辞B.生产工具的进步D.古代纹饰的演进6、他统治前期,不仅“贞观之风一朝重振”,而且经济文化又有新的开展,唐朝的国力进入鼎盛时期。材料表达的盛世局面的

3、是()A.开皇之治B.贞观之治C.康乾盛世 D.开元盛世7、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有这 样一位历史人物对抗蒙古族入侵,兵败后被俘不受利诱,威武不屈,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他是()A.岳飞B.文天祥 C.陆秀夫 D.寇准8、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商朝灭亡,西周建立,与之相关的史实是( )A.炎黄战蚩尤 B.商汤灭夏 C.牧野之战 D.春秋争霸9、归纳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以下是某同学制作的朝代更替表的一局部,空框中应填的是()夏商 秦汉A.西周、春秋B.春秋、战国C.西周、东周D.东周、战国10、费正清在中国传统

4、与变迁中说:“中国之所以能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之一,有一局部应该归功于他们的文字。我国最早出现的文字是( )A.甲骨文 B.金文C.小篆D.隶书H、如果把“大运河的开通”“贞观之治” “开元盛世” “遣唐使和鉴真东渡”整合为一个学习单元,符合这一单元内容的主题是()A.国家的产生和统一B.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C.繁荣与开放的社会D.近代前夜与盛世危机12、清朝初年的某一天,一阵清风将一位文人的书页吹乱,这位文人诗兴大发,吟诗抒怀:“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 ”有人以此告他讥讽清王朝,结果他被定罪问斩。清政府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A.维护统治B.压制文人C.打击汉人 D.钳制思想13、如以下图是

5、某班同学为历史故事会提供的材料,由此判断他要讲述的是( )1.收复建康2.2.取得,城大捷3.4.“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撼山易,撼岳家军难!”B.岳飞抗金B.岳飞抗金D.戚继光抗倭A.卫青北击匈奴C.文天祥抗元 14、今天世界上的许多国家称中国人为“唐人”。想想看,其原因是什么A.中国人是唐朝人的后代B.唐朝在世界上享有较高的声望C.唐朝时中国才开始对外交往D.中国人具有较高的制糖技术15、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中,全真七子之一丘处机为两个未出 世的孩子分别取名:郭靖和杨康,并各赠一剑。丘处机此举是为让孩子们勿忘 国耻。当时这一 “国耻”是指()A.金灭北宋B.辽灭北宋C.西夏灭北

6、宋D.蒙古灭南宋16、“春秋以来,由于它们的使用和推广,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一些奴隶主 将开垦出来的田地变成财产并出租”“它们”指()A.磨制石器B.骨耙 C.青铜器 D.铁农具和牛耕17、周朝”虽历时很久,但却未能建立稳固的中央政府。周朝有许多诸侯国, 他们无视周名义上的最高领主地位,彼此征战不休”。这一局面的出现是由于( )A.禅让制的推行A.禅让制的推行B.世袭制的出现C.分封制的实行C.分封制的实行D.郡县制的推广18、近期热播的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介绍了我国各地美食。中国人开始吃上用自产的玉米、马铃薯和花生制成的美食最早应在()A.西汉B.唐朝C.北宋D.明朝19、记载了玄奘游历过

7、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成为研究 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的是A.史记B.旧唐书C.桂苑笔耕D.大唐西域记 20、一个由蒙古族建立的王朝,从此开始了它的统治,直到1368年,这是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中国完全由游牧民族统治,这个王朝是()A.秦朝B.元朝C.清朝D.明朝21、以下搭配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A.半坡原始居民一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子里B.山顶洞人一已会人工取火C.河姆渡原始居民一用耒耙耕地,种植水稻D.北京人一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22、春秋战国时期发生社会大变革的根本原因是()A.诸侯争霸B.百家争鸣 C.商鞅变法 D.铁器和牛耕的推广 23、唐太宗、武那么天与唐玄宗

8、前期的统治都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开展,其治国举措的主要共同之处是()A.重用人才B.戒奢从简C.重视地方吏治D.虚心纳谏 24、贞观政要载:贞观三年,唐太宗强调,中书、门下官员“假设惟署诏赦,行文书而已,人谁不堪自今诏敕疑有不稳便,皆须执言,无得妄有畏惧,知而寝默”。这说明唐设三省的目的是()A.提高行政效率B.分散宰相权力C.减少决策失误D.加强中央集权 25、”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 失。”被唐太宗誉为“一面镜子”的著名谏臣是()A.房玄龄 B.杜如晦 C.姚崇D.魏征二、非选题(第1题18分,第2题15分,第3题17分,共50分)1、改革是社会进步的动

9、力。很多改革都发生在社会转型时期,并对历史开展产 生了深远影响。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材料一 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一一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 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 中国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1)请分别写出这两次改革的名称。(2)材料一所述的改革中哪项措施激励百姓“勇于公战”?这次改革对秦国起 到什么作用?(3)材料二中提到“迁都”,请问魏的都城迁至何处?请概括材料二中的改革 措施。这次

10、改革对于中国历史开展有何积极影响?(4)两位改革家身上都表达了什么精神? 2、唐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鼎盛时期。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材料一唐朝时期,农业生产工具不断改进,创造并推广了一些重要的生 产工具(如以下图)。(1)请写出材料一中两个生产工具的名称。材料二以下图为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接见吐蕃求婚使者的场景。(2)当时吐蕃的赞普是谁?唐太宗将公主嫁到吐蕃有何影响?材料三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縻 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唐杜甫忆昔(3)根据材料三,诗人生活在唐朝的什么特殊时代?他的诗反映了历史的真实,后人对他的诗有何赞誉?材料四 唐朝户数在

11、639年(贞观13年)达300万户,705年有615万 户,740年(开元28年)为841万户,754年(天宝13年)有918万户。(4)根据材料四指出,唐朝的户数呈现怎样的趋势? “诗史互证”是研究中国 古代历史的一种方法。材料三中的哪句诗最能与材料四中的数据相互印证?3、某班对“华夏之祖”进行了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史料的分析与问题的探究: (人文初祖)材料一 “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以与 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帝乃征师 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史记五帝本纪(1)材料一中的“轩辕”指谁?(2)根据所学知识,列举“轩辕”还

12、有哪些贡献。这些贡献对后世产生了什么 影响?(民主政治)材料二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 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礼记礼运材料三尧知子丹朱之不肖,缺乏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授舜,那么天下 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那么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尧曰:“终不以天下之病 而利一人。”史记五帝本纪(3)两那么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什么制度?这种制度对当今社会有什么 借鉴意义?(杰出首领)图一舜王坪图一舜王坪图二大禹渡图三尧庙(4)请你按担任部落首领的先后顺序排列。分别用一句话对其评价。(探究认识)(5)这些都是古代传说中的人物,请你谈谈我们应该怎样理解史

13、实与神话传说 的关系。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25个小题,每题2分,共50分)1、B2、A3、D4、D5、A6、D7、B8、C9、C10、A11、C12、A13、B14、B15、A16、D17、C18、D19、D20、B21、D22、D23、A24、C25、D二、非选题(第1题18分,第2题15分,第3题17分,共50分)1、(1)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2)奖励军功经过变法,秦国富强起来,国力大增,为以后兼并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3)洛阳学习汉语;加快了民族交融的步伐(促进了北方民族的交融)(4)锐意进取、勇于开拓、顺应历史潮流、不顾守旧势力反对坚持改革等2、(1)图一是曲辕犁,图二是筒车。

14、(2)松赞干布;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藏族)经济和社会的开展。(3)唐朝由盛转衰;诗史。(4)趋势:人口户数迅速增加;印证:“小邑犹藏万家室”。3、(1)黄帝。(2)相传黄帝教人们建造宫室,制作衣裳,还教人们挖井,创造舟车,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础。(3)禅让制;用人要发扬民主,重视贤人;做事要持之以恒,应通过民主的方式选举干部;要以天下为己任,选拔人才应以德才兼备为标准。(4)图三、一、二;尧节俭、朴素、爱民,舜吃苦耐劳、孝顺父母,禹治水有功。(5)在古代认为两者没有区别,近代随着考古学的兴起而出现了区别。如今, 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考古资料证实的传说为“史实”,没有经过考古证实 的传说仍为“传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