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七年级历史下册期末考试及答案【汇总】

上传人:亦*** 文档编号:323448632 上传时间:2022-07-10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35.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七年级历史下册期末考试及答案【汇总】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22年七年级历史下册期末考试及答案【汇总】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22年七年级历史下册期末考试及答案【汇总】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22年七年级历史下册期末考试及答案【汇总】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22年七年级历史下册期末考试及答案【汇总】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年七年级历史下册期末考试及答案【汇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七年级历史下册期末考试及答案【汇总】(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2年七年级历史下册期末考试及答案【汇总】(时间:60分钟 分数:100分)班级: 姓名: 分数:一、选择题(共25个小题,每题2分,共50分)1、“1929年,我国青年考古工作者裴文中在周口店的山洞里,开掘出一个完整的远古人类头盖骨化石。他兴奋地断定,这是远古人类的遗骨。”材料中的“远古人类”是()A.元谋人B.北京人C.半坡人D.河姆渡人2、高僧玄奘和鉴真不忘初心,克服千难万险,终于到达理想的此岸。其“西行”和“东渡”的共同作用(A.加强了边疆管理C.传播了中国文化3、由契丹族建立的政权是(A.辽B.西夏B.开凿了丝绸之路D.扩大了唐朝疆域C.金D.兀朝4、工具的进步是生产力开展的重要

2、标志之一。以下图示中的工具按材质出现先后顺序排列应该是:()青铜铲铁制农具打制石器骨招A. B.C.D.青铜铲铁制农具打制石器骨招A. B.C.D.5、以下政权建立的先后顺序是()北宋辽西夏金南宋A.B.C.D.6、东汉刘秀统治时期,社会安定,经济得到恢复和开展,史称()A.文景之治B.光武中兴C.大一统D.开元盛世7、南宋与北宋政治特点的相同之处是() 都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都有皇帝靠议和苟安都存在投降派占上风,主战派受排挤现象都被少数民族政权所灭A. B. C. D.8、考古研究发现,中原地区彩陶向周围地区施加影响的年代和到达的区域,与传 说中教民制作陶器的炎帝所处的部落联盟兴盛的时间、空间

3、一致。其中可以相 互印证的历史信息是()A.彩陶最早出现在中原B.长江流域文化领先C.先民已掌握制陶技术D.炎帝鼓励创造创造9、秦统一全国以后,某商人要到沿海收购产品,他应该携带的货币是()A.B.C.D.10、小明运用下面四幅图进行研究性学习。他研究的主题应是()河梆渡人的才邦河梆渡人的才邦春秋时期的铁制农具汉代牛耕图唐代曲辕犁A.耕作方式的进步C.铁犁牛耕的出现A.耕作方式的进步C.铁犁牛耕的出现B.冶铁技术的提高D.原始农业的兴起11、七年级某历史兴趣小组在学习“隋唐时期”的内容时,整理了如下资料,请你为他们的学习制定一个合适的主题()鉴真像皇帝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II I I I I I

4、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三省六部制步辇图A.早期国家的建立和社会变革C.民族关系的开展和社会变化曲辕犁B.政权并立和民族交融D.繁荣与开放的时代曲辕犁B.政权并立和民族交融D.繁荣与开放的时代12、夏、商、西周灭亡的最大的共同点是:()A.诸侯的叛乱 B.统治者失去民心 C.人民暴动 D.少数民族的内侵 13、汉初,统治者推行“无为而治”的政策,主张“顺民之情,与之休息”。其思想来源于()A.道家学说 B.墨家学说C.法家学说D.儒家学说14、隋朝从建立到灭亡跟哪一朝代极为相似()A.秦朝B.汉朝C.三国D.东晋A.张仲景B.华佗C.孙思邈D.李时珍16、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

5、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这说明西周时期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C.青铜器种类丰富、工艺高超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气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15、中国的传统医学历史悠久,名医辈出。东汉末年,为外科手术制成麻醉 药,并编创了防病健体医疗体操的名医是()17、太平军进行北伐和西征的最终目的是()A.解除天京之围A.解除天京之围B.推翻清朝统治C.消灭华尔统领的洋枪队C.消灭华尔统领的洋枪队D.建立与清政府对立的政权18、西汉初,贾谊向文帝上治安策,“欲天下之治安,莫假设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后来,汉武帝“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主要措施是(

6、)A.行推恩令B.设刺史 C.推察举 D.行郡县19、“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借忠臣”,为此,唐太宗经常( )A.戒奢从简 B.轻徭薄赋C.虚心纳谏D.自我反思20、960年正月的一天,北周的边境传来敌情,宋州归德军节度使奉命出征,不料半路却出现意外,士兵在陈桥驿把黄袍加在他的身上,拥他做了皇帝,以“宋”为政权名称,这就是黄袍加身,这里的“他”是指()A.李世民 B.赵匡胤 C.赵构D.李渊21、汉高祖和他的后继者汉文帝、汉景帝等吸取秦亡的教训I,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他们的根本目的是()A.开展农业生产B.做给农民看C.稳固自己的统治D.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22、“封建亲戚

7、,以藩屏周。”说明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的主要目的是( )A.分割诸侯的兵力B.保证国家的兵源C.巩固周王室的统治D.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23、被后人尊崇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是()A.伏羲、女蜗 B.蚩尤、女蜗 C.炎帝、黄帝 D.尧、舜24、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引起隐匿田亩、逃避赋税之人最激烈反对的是( )A.保甲法 B.农田水利法 C.方田均税法 D.募役法25、唐朝后期,一位去过日本的中国人回来后向人们描述了他在日本的所见所闻,描述中不可能提到的是()A.遣唐使陆续回国,参加建设B.人们在议论鉴真传法C.大化改新促进了日本经济开展D.戚继光打败倭寇的消息在日本传开二、非选题(第1题18分,第2

8、题15分,第3题17分,共50分)1、阅读以下材料:材料一明神宗时,南京一带有的豪富之家占地7万顷;明熹宗时,赏赐给 瑞王、惠王、桂王田地每人以万计,魏忠贤占地万顷以上;明崇祯帝时,云南 沐氏占地万顷以上,占云南耕地的1/3。材料二李自成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材料三朝求升,暮求合,近来贫汉难存活。早早开门拜闯王,管叫大小都 欢悦。明末民谣 材料四金江山,银江山,闯王江山不纳捐。盼闯王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社会问题?(2)材料二和材料一有什么联系?(3)材料三、材料四反映了什么情况?2、阅读以下材料,回答以下问题。材料一:据汉书食货志记载“天下既定,民无盖藏,自天子不能具 醇驷,而将相

9、或乘牛车。”材料二:汉文帝说:“夫农,天下之本也。”汉景帝说:“农业是天下之 根本。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都不如谷物和丝麻。”材料三:汉初至武帝继位的七十年间,由于国内政治安定,只要不遇水旱 之灾,百姓总是人给家足,郡国的仓糜堆满了粮食。太仓里的粮食由于陈陈相 因,致腐烂而不可食,政府的库房有余财,京师的钱财有千百万,连串钱的绳 子都朽断了。汉书食货志译文(1)材料一反映了西汉初期怎样的社会景象?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2)材料二表达了汉初统治者怎样的统治措施?其实施的目的是什么?(3)材料三反映出当时怎样的经济状况?这一时期出现哪一盛世局面?(4)从材料一到材料三的短短几十年间,西

10、汉社会状况发生这样显著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阅读材料,完成以下要求。材料一:“大宋皇帝谨致誓书大契丹皇帝阁下:共尊诚信,虔奉观盟,以 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专往北朝, 只令三司差人送至雄州交割。”续资治通鉴长编材料二:“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比弱于秦,而扰有可以不赂(意为赠 送财物)而胜之之势。以天下之大,而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之下 矣。”苏洵嘉裕集 请回答:(1)材料一中的“大宋皇帝”是指谁? “北朝”指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2)材料一中“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称谓什么?解释其含义,并说明这 一规定始于什么盟约?(3)概括这个盟约订立的背景

11、,并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简要评述这个盟约。(4)材料二中的作者是哪朝人?议论的是哪段历史?(5)苏洵“证史”的目的是什么?它与材料一所述的史实有何联系?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25个小题,每题2分,共50分)1、B2、C3、A4、C5、B6、B7、D8、C9、D10、A11、D12、B13、A14、A15、B16、B17、B18、A19、C20、B21、C22、C23、C24、C25、D二、非选题(第1题18分,第2题15分,第3题17分,共50分)1、(1)明末土地兼并现象严重。(2)明末土地兼并现象严重,李自成针对这一情况提出了 “均田免赋”的口 号。(3)李自成受到人民的欢迎。2、(1)景象

12、:西汉初年,天下刚刚安定,人民非常贫困。天子的车骑不能配 齐四匹毛色一样的马,将军和丞相只能乘坐牛车;原因: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 末的战乱,使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2)重视农业开展;恢复和开展社会生产,巩固统治。(3)政治清明,社会经济繁荣,人民生活安定,国家积累了大量钱粮。文景之 治。(4)汉初统治者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采取休养生息政策,轻徭薄 赋,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重视“以德化 民”,还废除了一些严刑苛法,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等。3、(1)宋真宗,契丹族建立的辽。(2)岁币,北宋每年送给辽的银、绢等钱物。澧渊之盟。(3)背景:宋军打退辽军,辽军请求议和,由于宋真宗害怕战事,主张议和。 评述:对北宋而言这是一个屈辱的和约,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但客观上, 给边境人民创造了一个相对安定的生产、生活环境,双方开展边境贸易,加强 了边境地区同内地的联系。(4)北宋人,议论的是战国时期秦灭六国的历史。(5)目的是让北宋统治者以历史为鉴,不要重蹈覆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