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小城文化:峨眉画中走出个郭沫若文档3100字

杨***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7.16KB
约9页
文档ID:323030509
小城文化:峨眉画中走出个郭沫若文档3100字_第1页
1/9

    小城文化峨眉画中走出个郭沫若文档3100字    09中本3班 韩莉莉 2009014303峨眉画中走出个郭沫若郭沫若的故居坐落在四川乐山市东35公里沙湾场正街坐北向南,背负绥山(即峨眉山第二峰),面对沫水(即大渡河),是一座三进中式木结构小四合院和一个小后花园郭沫若故居的前院中有一棵高大的银杏树,郭沫若坐像,二进院中种有腊梅和海棠後院有葡萄或紫藤之类的攀爬植物的架子大渡河像一匹脱缰的野马,穿过崇山峻岭,冲破重重险阻,呼啸着,一直向着东方奔腾而去峨眉山有如一位顶天立地的巨人,雄奇秀拔,卓然挺立,耸入云霄,俯瞰着整个世界在大渡河流经峨眉山第二峰(绥山)的山脚处,雄踞着一个市镇——四川省乐山县沙湾镇它背负绥山,面临大渡河,风景异常秀丽这便是我国现代杰出的文学家、历史学家和社会活动家郭沫若的故乡郭沫若的母亲杜邀贞说她怀孕时,曾梦见一只小豹子突然咬着她左手的虎口,所以给郭沫若起的乳名叫“文豹”他在家排行第八,母亲称呼他为“八儿”郭沫若四岁半上私塾家里给他起学名叫郭开贞,号尚武郭沫若”是他常用的笔名;为什么取名“沫若”呢?他家乡四川省乐山县沙湾镇有两大河流,大渡河(古称沫水)以及流入大渡河的雅河(古称若水)。

汉朝司马相如的《喻巴蜀檄》有关“沫若”一句,指的就是大渡河与雅河的汇流郭开贞于19xx年9月11日在《时事新报·学灯》上发表早期诗作时首次用“沫若”笔名,随着《女神》诗集的出版,“郭沫若”为人们所熟悉沙湾是郭沫若的诞生地,“绥山毓秀,沫水钟灵”,横贯光洁度湾城区南北的老街中段,一套坐西向东的四进穿斗木结构平房,前傍沫水,后依绥山郭沫若故居创建于清代嘉庆年间,后经逐步扩建,至郭沫若父亲郭朝沛经营家业时,达到目前规模,共有大小房间36间今天,它仍然保持着古朴的风貌郭沫若早年的诗作《早起》、《茶溪》、《村居即景》等即作于此茶溪闲钓茶溪水,临风诵我诗;钓竿衔了去,不识是何鱼?这首充满童年生活情趣的小诗,是郭沫若11岁时所作即兴诗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早年生活的状况茶溪是发源于峨眉山的一条小河,蜿蜒流过沙湾注入大渡河能有兴致钓鱼戏水,进而忘情诵诗,足可说明郭沫若少年时代生活闲适和对诗歌的投入其实母亲很早就把他领进了诗的世界尽管当时他对这个世界还不能够真正了解,但它那绚丽的色彩和优美的节奏,却引起了他无限的兴趣,这就在他童稚的心灵中播下了诗的种子在母怀中所受的诗的熏陶,对郭沫若的影响是深远的他后来回忆说:“我母亲事实上是我真正的蒙师。

在童年时期,对郭沫若影响最深的,除母亲外,就要算家乡秀丽的自然景色了他家的西面是秀甲天下的峨眉山,这高耸入云的容态清晨,漫天的迷雾笼罩着整个山峰,山不见了随着太阳的上升,山头渐渐显露出来,雾慢慢缩成一条白色的博带,缠绕着山腰下午,因山势特高,太阳落山得比较早,巨大的阴影从山顶倒挂下来,又给人一种森严的感觉春天,遍山的参天古木都披上了艳丽的新装,百花竞放,美不胜收秋天一过,峨眉山就戴上了雪帽,在煦和的阳光下,闪着银色的光辉,璀璨夺目,山势显得分外庄严当大雪纷飞的时候,峨眉山又成了一个洁白的世界等到雪过天晴,整个山峰都在闪闪发光,没有一点阴影,仿佛在尽情欢笑一般沙湾的南端约半里处有一道很清洁的茶溪,从峨眉山麓流下晶莹的溪水昼夜不停地流着,发出淙淙的声响岸边长着几株高达茂盛的榕树,四季常青,沫若常到这里垂钓和嬉戏东南远处,是一带起伏的浅山,像翻涌着的海涛大渡河正是这一带蜿蜒曲折的山谷中冲突出来,由沙湾的东面流过夏天水涨,河水异常湍急,滚滚的洪涛有如一重重赭红色的小山,从上游倾压下来,卷起巨大的波浪,又以排山倒海之势向下游冲去,一路奏着狂暴的音乐然而到了冬天,水势下落,大渡河又变得十分清秀了河水在低处活落活落地流着,河蹟中处处是绿洲,两岸长着整齐的青翠的树木,四野里是一片绿油油的庄稼。

这时,大渡河又像在轻歌曼舞郭沫若的童年,就是在这样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环境里度过的他的大哥郭开文曾经刻了一个图章:“家在峨眉画里”远远看去,依山傍河的沙湾宛如一幅配置得当、景色极其秀丽的图画故乡优美的自然风光,启迪了他幼小的心灵,激发了他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他后来之所以那样倾心自然,写下了许多赞美大自然的诗篇,甚至他那阔大的胸襟和雄浑豪放的诗风,应该说,都是和他童年生活的优美环境分不开的农村的社会生活,也曾给予幼年沫若以深刻的影响农民耕耘时唱的秧歌,纤夫拉船时唱的船夫曲,牧童横在牛背上吹的芦笛,都引起了他的无限喜爱他还和同村的孩子们一起唱过不少的儿歌和民谣这些民间的歌唱,曾不断地启发了他的智慧,扩大了他的视野,而它们那种刚健清新的风格,则陶冶了他的性灵,对他后来的诗歌创作也发生了一定的影响19xx年9月8日,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乐山的乡贤先哲郭沫若,为家乡的风景名胜——“秀甲天下”的峨眉,欣然命笔,题写了“天下名山”四个大字望着郭老那雄浑、俊逸仍然散发着翰墨馨香的书法,使人泛起对这位革命前辈诚挚而深切的怀念1000多年以前,从巴山蜀水中走出了一位诗雄李白,继其后1000多年,又从峨眉山秀峰中迈出了一位文学巨匠;一个被冠为唐诗的鼻祖,一个则被誉为近代文化大师。

人借山而名,山因人而辉,峨眉山与诗人真是结下了难解之缘天下名山”四个大字,不仅是郭老对峨眉山准确、全面、高度的概括,也是他对祖国壮丽的山河,对家乡600多万父老乡亲厚爱的流露爱,从来不是无缘无故的文学艺术的本质是始于感情而终于感情的1892年11月16日,郭沫若——中国现代文坛又一颗光灿灿的巨星,从奔腾向前的大渡河的浪花中,从层峦叠翠的摇篮里,度过了不同凡俗的少年时代他的少年,是“诗的第一课”的少年,是“反抗第一课”的少年,为他的人格和文格奠定了坚实的胚基在他的少年生活中,除慈母、严师,以及迅猛变革的时代对他的塑造和影响外,雄秀的峨眉山水,对他的思想情操的陶冶,起着重要作用对于峨眉山与郭沫若的关系,有人曾这样评价:“郭沫若的童年,是在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转换时代的潮流里,在父母、在老师、在长兄的影响下,陶冶在?天下名山?美丽的大自然的怀抱里,受着诗教的严格训练、资本主义潮流的洗礼,逐步形成自己的反抗性格,固定自己文学兴趣的郭老在他的《我的著作生活的回顾》中也是这样自评的:“把我自己前期创作的发展分为五个时期,其中第一个时期叫?诗的修养时代?,就是在家乡求学的时代又如他在《我的母国,作为日本文学课题》一文中写道:“只有在古代希腊的环境里,才能创造出希腊的雕塑。

说明郭沫若成为文化名人的生活经历,是和自然环境互相关联的郭老在《三叶集》中曾这样写道:“……海涅底诗丽而不雄,惠特曼底诗雄而不丽两者我都喜欢郭老诗的艺术个性是郭老自己的高尚气质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峨眉山水的雄秀的整体形象,与郭老年轻时代的陶冶和诗风文风的形成,确是血肉相关的这在郭老许多诗作中,都能看到其影响和轨迹19xx年的一个冬晨,纷纷扬扬的一场大雪刚停,漫山遍野成了银色的世界,郭沫若写出了他最早的一首诗《早起》(在《郭沫若旧体诗词系年注释》中列为第二首):早起早起临轩满望愁,小园寒雀声啁啾无端一夜风和雪,忍使蛾眉白了头在诗的原注中这样写道:蛾眉,通峨眉,山名,在四川省城峨眉县西南……郭老一生中写了大量的诗文,在好多诗文中差不多都提到了峨眉山,或能找到峨眉山的影子可以这么说,在郭老一生的文学创作中,峨眉山总是和他的生花之笔形影不离第二篇:郭沫若故居 1400字四合院:清乾隆年间曾是和珅的花园,到了咸丰、同治年间,是恭亲王的马号清朝亡后,达仁堂乐家药铺的乐松山住在里面新中国成立之初,乐氏家人把包括这所庭院在内的一批财产捐赠给了新生的共和国随即,蒙古人民共和国的大使馆被安排在这里接着,宋庆龄、郭沫若分别在此工作居住过。

步入郭沫若纪念馆庭院,草坪上郭沫若全身铜像是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司徒兆光创作的铜像神情怡然,似在小憩,又似沉思郭沫若纪念馆馆长郭平英介绍说,郭老生前也爱在院子里这样坐坐、看看为了塑造出这一尊铜像,司徒花了三年时间研究资料、征求意见,并且别具匠心地把塑像放在院落里而不是进门入口因为郭老生前最爱银杏树,将塑像放在银杏树下,铜像才像活了一般,为纪念馆增添了一种诗意另外,在院落里一对雕刻生动的石狮子蹲坐在树下,为草坪增添了几分新奇和活力垂花门前两口不成对的铜钟与两株古柏相伴为伍,稍高的一只铸于明天顺元年,另一只铸于清乾隆年二年石狮、钟都是郭沫若生前的收藏银杏树:郭沫若亲手种的“妈妈树”与主人心有灵犀郭沫若喜欢这座院子,直到现在,我们走在里面仍然能感觉到他的喜欢进了院门往左一拐,首先就能看见一株漂亮的银杏树,这是郭先生的“妈妈树”其实这里满院都能看见银杏树,到了秋天,金黄灿灿的树叶在枝头迎着秋阳散射出柔和温暖的光芒郭沫若喜欢银杏树,因为他觉得银杏的树干端正挺劲、独立不倚,它美,却美得低调那为什么“妈妈树”最特别呢?因为它有着不寻常的故事那是19xx年的春天,女主人于立群患了重病需要去外地治疗,在她离开北京的第二天,郭老带着孩子们从西郊大觉寺移回一棵只有手腕粗细的银杏树苗,种在大院胡同5号院里。

郭老为它起了“妈妈树”这个名字,寓有“孩子们少不了妈妈”的深意,希望妻子顽强地经受住疾病的磨难,早些回到孩子们和自己身边来后来搬家,郭老也把树移植到了居住的四合院里 19xx年2月,郭老逝世未满一年,身体一直虚弱的于立群老人不幸也相继病故第二年,“妈妈树”仿佛知道主人去世,决心要随他们而去一般,大病一场,濒临枯槁,树皮整片整片地暴裂,缓了好几年,又渐渐生出新树皮来想不到10年后竟然又遭劫难,在一场暴风雨里被刮断了主枝,但其生机依然不减镇馆之宝“沧海遗粟”木匣:留日时期的大量珍贵手稿就留在这只木匣里在郭沫若纪念馆四合院西厢房,有一只没有油漆的日本式木匣,木板已经被岁月涂成棕灰色,走到近处才看见上面“沧海遗粟”四个楷体字别看它毫不起眼,但就是这只木匣却在70余年前让整个中国学界感到振奋木匣里曾经装有九种甲骨金文著述手稿,是郭沫若流亡日本期间的学术研究的精华19xx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郭沫若决定秘密回国为了避开日本军国主义分子的视线,他暂别妻小,只随身带了一支钢笔,便离开了日本他在日本期间的大量珍贵手稿都留在了这只木匣里,放在日本直到19xx年春,木匣才被友人送回到主人身边郭沫若对此感慨许久,题写了“沧海遗粟”四个大字,并写下几行小字记述了木匣的辗转经历。

助听器:郭老自16岁起便因病导致双耳重听 在郭沫若的故居里陈列着一个助听器,有不少人以为这是郭老在晚年用的其实许多人并不知道,自16岁起,郭沫若就成了残疾人———耳聋19xx年,郭沫若在乐山读书的时候,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袭击了他,肠伤寒让他持续高烧达一个月,损坏了他的听神经,造成双耳重听直接导致他在日本中止学医,他甚至想自杀后来郭沫若之所以走上了文学的道路,耳朵残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全文完-。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