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针刀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56例临床报道

上传人:ji****81 文档编号:322956449 上传时间:2022-07-07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31.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针刀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56例临床报道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小针刀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56例临床报道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小针刀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56例临床报道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小针刀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56例临床报道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针刀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56例临床报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针刀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56例临床报道(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小针刀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56例临床报道 袁强匡永兵金龙R487.2 A 2095-6851(2017)09-01椎动脉型颈椎病(CSA)是颈椎及其附属结构退行性改变,致椎动脉狭窄、痉挛,引起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足,产生眩晕、呕吐、视物模糊,甚至猝倒,其中以头晕为主要症状。有文献报道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病率为1.73%,在所有颈椎病中占10%15%,并且七成颈椎病患者伴有椎动脉受累1。笔者自2013年至今在门诊运用小针刀疗法治疗该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诊断标准。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拟定。以发作性眩晕为主要症状,可因头位或体

2、位改变而诱发,伴有头痛、耳鸣耳聋、视听障碍、体位性猝倒;伴随症状,常见心慌、失眠、健忘、出汗异常等;颈椎X线片显示颈椎节段不稳或钩椎关节增生,CT提示颈椎骨质增生。1.2 纳入标准。凡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者;符合眩晕诊断标准的患者,病程在1个月以上,椎基底动脉彩超示椎基底动脉流速增快或椎基底动脉流速减慢;签署知情同意书并能按计划坚持治疗者。1.3 排除标准。眼源性,耳源性眩晕,合并严重心,肝,肺,肾,脑部疾病,妊娠及哺乳期妇女。1.4 一般资料。以2013年5月至2017年5月间就诊的门诊患者为观察对象,56例患者中,男性26例,女性30例;年龄最大者为67岁,最小为26岁,平均为40岁;病程在1

3、个月到3年之间。1.5 治疗方法。定点:患者坐位,两手屈肘叠放在扶阳椅边沿,头额贴靠在手背,充分暴露及放松颈肩部。主要选取肩井穴,寰椎横突,枢椎棘突,左右共五个点,以及枕后肌群,头夹肌,颈夹肌,斜方肌上缘等部位阳性压痛点,单侧选3-6个点,以记号笔进行标识。常规消毒肩背部皮肤(消毒范围包括上至颈枕部,下至胸六棘突,左右至肩峰),铺无菌单。采用同侧标记点先下后上的治疗顺序,术者戴手套,使用汉章牌4号针刀,针刀直径0.8mm,右手持针刀,刀口线与身体纵轴平行,分别于各定点处垂直刺入皮肤皮下,至定点处挛缩点,待产生明显得气感后,沿肌肉走行方向纵行切开挛缩带,横行摆动,松解满意后出针,肩井穴进针采用左

4、手提捏斜方肌,右手持针刀快速进针的方法,不行剥离手法,快速出针。如针孔渗血,压迫止血,创可贴覆盖,当日勿沾水。6-7天治疗1次,3次为1疗程,连续治疗3周。注意事项:嘱患者颈部保暖,术后第二天热敷颈肩部,保持适当的颈椎活动。1.6 疗效判定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3制定:治愈:眩晕及其他症状、体征完全消失,能参加正常劳动和工作,3个月以上无复发;显效:眩晕及其他症状、体征显著减轻,发作次数明显减少;有效:眩晕及其他症状、体征有所减轻,发作次数有所减少;无效:眩晕及其他症状与体征无改善,无法进行正常工作。有效率=(治愈数+显效数+有效数)/总数100%。2

5、 治疗结果全部56例患者中,治愈者30例,占53.6%;显效者15例,占26.8%;有效者7例,占12.5%;无效者4例,占6.3%。总有效率为92.9%。3 典型病例患者程某,男性,37岁,会计,2016年10月24日就诊于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主诉:头晕1月。现病史:1月前受凉后头晕,颈部转侧时加重,无耳鸣及视物旋转;颈肩部肌肉僵硬疼痛,右侧为甚。口服“双氯芬酸钠及眩晕宁片”,效不佳。遂入我院门诊求治。查体见:颈肩部肌肉僵硬,痛点固定,以风池穴,颈百劳穴为甚;旋颈试验阳性;按照前述治疗方法于双侧肩井穴,寰椎横突,枢椎棘突,颈百劳穴七个点行小针刀治疗。1周后患者复诊,自述病情明显好转,偶有

6、头晕,再次依上法治疗,二次告愈。4 讨论快节奏的工作和生活节奏,现代工作方式的变更,数字终端的休闲方式;越来越多的人长期处于颈椎的透支状态,长期的颈椎极度前屈使颈椎处于异常的稳定状态,极易出现头晕,颈肩部疼痛等颈椎病症状。中医认为,该病属“痹症”,“眩晕”范畴。痹之根本为风、寒、湿邪入侵,气血失和。诸病源候论风痹侯云:“痹者,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成痹。”风、寒、湿邪客于颈部筋脉,注于经络,留于关节,气血失和而痹阻,久之瘀血内生,痰湿内聚痹阻于经脉,故“不通则痛”。通过小针刀剥离肌肉经脉,调畅气血、活血化瘀,改善颈椎周围软组织的血液循环,纠正神经缺血状态。灵枢口问云:“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

7、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灵枢海论曰:“脑为髓之海”,又曰:“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可见眩晕的发生与脑中气、血、髓之不足密切相关。而从中医经络循行的角度来看,其中督脉“上额交巅上,入络脑”,足太阳膀胱经“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由此可知督脉和膀胱经与颈部、脑有密切的联系。本报道治疗所选取的点均分布于督脉和膀胱经循行部位附近。肩井穴属足少阳胆经,为手少阳、阳维之交会穴;阳维起于诸阳会也(难经二十八难),联络诸阳经以通督脉,对全身气血起益蓄调节作用;阳维失去维洛,就出现阳证、表证,症见头痛、目眩等。因此,通过小针刀刺激项肩部的选点可以疏通督脉、足太

8、阳膀胱经及阳维脉之经气,使清阳上升,气血上荣于脑,则眩晕自止4。椎-基底动脉沿途发支供应脊髓颈段、脑干、小脑、丘脑后部、大脑枕叶、颞叶下部的内侧部。椎动脉供血占需求弥补脑供血的11%,是一条重要的供血通道;如有供血障碍,则必将引起相应的症状和体征5。西医认为造成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主要原因是颈部肌肉群,尤其是诊后三角区域软组织的动态平衡失调及力学平衡失调。枕后三角区域伴随着颈椎各方向的活动,而软组织的粘连通常发生在人体机能活动较强、肌肉运动幅度较大的部位。在外界致病因素的长期影响下,引起颈部的肌肉、肌腱、韧带等的劳损,继而出现疼痛、痉挛及无菌性炎症,造成颈椎动态和静态力学平衡失调。在力的持续作用下

9、,肌肉等软组织内高压,使该组织血流不畅而导致局部营养供应障碍,而长期缺血可造成组织营养不良性损伤。局部软组织损伤后,由于周围的力平衡失调,附近软组织必然承受更多的额外压力才能维持平衡,最终造成整个颈段脊柱处于失稳状态、软组织损伤、小关节紊乱,造成椎动脉血管扭曲、痉挛、正常血液循环受阻,从而出现头晕、恶心、呕吐及颈项部疼痛。针刀闭合型手术的重要作用就是对粘连组织的疏通、剥离。当粘连病变被疏通,粘连的组织恢复其各自的运动功能,满足正常活动的需要时,疾病则基本治愈。在颈椎病治疗中,针对不同的部位和节段,针刀可以疏通、剥离肌和腱损伤所形成的疤痕挛缩,也可以切开松解腱围结构的粘连和疤痕,这些是治疗颈部软

10、组织损伤。针刀可以切开关节突关节囊,使已经狭窄了的关节间隙的到较好的松解而得以开大。恻隐窝的松解,椎管内压力的下降,首先解除了对静脉血管的卡压,静脉回流得以改善,随之动脉血液供应加强。微循环的畅通改变了神经根和其他各组织的血供,是的椎管内各组织的水肿得以逐渐消退,随之而来的是,致痛物质、组织胺等物质产生和蓄积减少,使这些物质的吸收和排除增多5。小针刀可以直接作用于痉挛的颈部肌群,帮助松解粘连、刮除瘢痕、消除痉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根本目的是消除不平衡的力,进行宏观的力的调整。针刀是通过调整颈部动力与静力平衡失调,松解软组织,解除局部异常高压力,恢复颈部肌肉的力学平衡状态,从而改善局部循环,消除

11、颈部肌肉疼痛、痉挛,解痉止痛,最终可以有效改善颈椎软组织对椎动脉的牵拉刺激,恢复颈椎稳定。Reference陈果,薛智慧,向娟,等.整脊及相关疗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系统评价J.针灸临床杂志,2016,32(4):61-6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斷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9-190.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346-349.林海瑞.小针刀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眩晕的临床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12,28(8):33-35.庞继光.针刀医学基础与临床M.深圳,海天出版社,2006:310.endprint -全文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