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课堂微问题的思考

上传人:ji****81 文档编号:322951062 上传时间:2022-07-07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7.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课堂微问题的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对课堂微问题的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对课堂微问题的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对课堂微问题的思考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对课堂微问题的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课堂微问题的思考(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对课堂微问题的思考 周丹什么是课堂微问题?针对文本中某些细节之处提问,能够将小问题转变为大问题,或是涵盖某个方面,真正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这样的问题就是微问题。微问题的提出能达到什么效果呢?第一,帮助学生进行文本细读。文章放在眼前,学生大多是浮光掠影看一遍内容。如果我们提出微问题,从细节处提问,学生就必须从文本细节中找答案,促使学生不得不细读文本。这样的有的放矢总比让学生大海捞针好。第二,除了帮助学生细读文本之外,微问题还可以转变为课堂主问题。例如: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甜甜的泥土内容是这样的:王小亮的妈妈为儿子送一包奶糖,小亮得到奶糖时很高兴,还和同学一起分享,但是因为害怕后妈责骂,

2、不敢把奶糖带回家而埋在了雪中,第二天挖出已经融化的奶糖,一边尝着甜甜的泥土一边笑了。我的解读是从一个疑惑开始的,文中主人公是谁?小亮的亲生母亲?王小亮?抑或是后妈?从文章内容结构安排来看应该是小亮。所以我设计的微问题就是:王小亮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为什么他是这样的性格?问题提出后,学生纷纷寻找课文中的相关内容:分奶糖说明他的善良,最后的笑说明他的知足乐观等。后半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启发学生寻找小亮的生活环境的句子。找完后同学发现虽然小亮的后妈对他不好,但是小亮的身边并不缺少爱,否则奶糖怎么会传递到小亮手中呢?所以我归纳的本文的主题是:爱能融化冷漠,爱能包容一切。这就是将微问题转化为了主问题,纠正

3、了很多教学理解上的偏差。如何设置微问题呢?微问题可以问在课前。课前提出微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预习,老师在课堂上就更能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更能促进学生的生成,提高课堂效率。例如:老山界一文中结尾处有这样一句话:“老山界是我们长征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我在课前的预习中就要求学生:阅读课文并找出课文中“难走”的“难”体现在哪?问在课堂中。教学进行中提微问题有助于找到切入点,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例如:孔乙己在上课伊始我提出的微问题是:“孔乙己姓甚名谁?”我们只知道他姓“孔”,并不知道他的名字。为什么作者要让他姓“孔”?“乙己”的绰号又说明什么问题?对这些问题深入探讨就能明白,孔乙己的地位及身份

4、特点,帮助我们解决了课文一个难点。问在结尾处。结尾处提出微问题既可以帮助我们复习巩固课堂内容,又可以进行拓展活动。例如:春一文我在备课的时候发现:作者侧重于对春天的植物、风、雨的描写,缺少了对动物的描写。找到这个细微的问题后,在课堂结束前,我提出让学生为本文续写一段春天的动物。这就是对文本内容理解后的拓展。第二个问题:问什么?首先,问标题。这就是我们俗称的解题。有些题目很普通,有些题目则很有解题的必要,但是很多老师往往忽略了。例如:伟人细胞中作者为什么用“细胞”二字?其次,问词语。文中的有些词语是很关键的。例如:口技首句:“京中有善口技者。”其中的“善”就是文眼。安恩和奶牛是一篇人文关怀很强的

5、文章,主人公安恩是重点分析对象。如何说清她的性格特点是本文的难点。我在一次听公开课时听到了这样一种解读:老师抓住了描写安恩劳动时的一个词语“翩然起舞”。为什么把劳动比喻成“翩然起舞”?可见对安恩来说,劳动不是单调、枯燥、痛苦,而是愉悦、享受。只有有着一颗向善、乐观之心的人才会这样吧!只有这样的人才会关心自己家中一头奶牛的感受,带它出来散心。真是“一通百通”啊!再次,问人称及其顺序安排。散步第一小节:“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这里介绍一家四口所用的代词及其顺序值得我们推敲。为什么将“我”排在第一位?按照本文“尊老爱幼”的主题不是应该将“母亲”排在首位?其实这样的安排恰恰

6、印证了本文的另一个主题:中年人的责任感。变色龙我的叔叔于勒中的称呼已经被很多老师作为上课的切入点。这样的一个细节就能帮助解决文章的一个重难点,真是事半功倍。还可问在标点。标点在我们写作训练的时候是重点,标点不仅是划分停顿,有时更是作者情感的宣泄点。散步中介绍散步时的环境描写:“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作者用“!”宣泄的是对春天到来的喜悦,更宣泄对母亲“熬”过一个酷冬的欣喜。这是对家人的关心更是对生命的敬畏与责任。最后,问在写作年代。有些文章把写作年代直接引用在结尾,这就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例如:幽径悲剧中讲到本文对当下的意义时,我让学生找到藤萝被毁的具体年代。相距“文革”结束已经16年(文中写到藤萝毁于“今年春天”,结尾又交代写于1992年9月。)仍然发生了这样的悲剧,甚至这篇文章写作过去20年的现在,社会上仍有这样的悲剧发生,季羡林先生的这篇文章是多么有警示作用啊!endprint -全文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