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近十年来两岸文艺交流的思考

上传人:ji****81 文档编号:322949192 上传时间:2022-07-07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31.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近十年来两岸文艺交流的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对近十年来两岸文艺交流的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对近十年来两岸文艺交流的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对近十年来两岸文艺交流的思考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对近十年来两岸文艺交流的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近十年来两岸文艺交流的思考(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对近十年来两岸文艺交流的思考 Summary:自2008年以来的近十年间,两岸文艺交流呈现新的局面。通过文艺交流,彼此加深了了解,增进了情感,增强了文化认同,合作不断深化,推动了两岸文化发展。但两岸文艺交流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制度性的障碍、岛内政局的不确定性等。两岸文艺交流需要开放包容的文化政策,商签框架协议是这一进程顺利进行的必由之路,面对新的形势,扩大交流合作、促进文化融合,需要不断运用新思维,开发新途径。Key:海峡两岸 文艺交流 问题 思考:J0-05 :A :1008-3359(2018)18-0179-02近年来,随着两岸经贸合作不断深入、扩展,在文艺领域的互动也变得越来越频繁。

2、文艺交流不仅有利于整合两岸本属一家的文化力量,建立文化自信,发展创新,共同促进中华文化的繁荣,也有利于消除两岸隔膜,增强相互了解,凝聚共同意志,增强国家和民族认同、促进和平统一,形成共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当然,在两岸文艺交流过程中,也会出现不协调因素和障碍,如何使其驶入顺利有序发展的轨道,造福两岸人民,是我们共同需要思考的问题。一、两岸文艺交流成果丰硕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台湾“解禁”以来,两岸交流在曲折中迈进,特别是在2008年5月台湾岛内政局发生积极变化、两岸全面“三通”正式启动之后,通过旅游观光、参观访问、学术交流、互派学生等形式,两岸文艺交流逐渐步入常态化轨道。文艺交流有助于

3、增加对彼此政治、经济、社会制度的了解、理解,形成相互尊重、优势互补的局面。在历经重重障碍和阻隔,通过接触、互动和合作,两岸人民在思想、观念、知识、制度、习俗等方面不断融合,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对两岸人民在文化领域的传承、发展、创新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通过文艺交流,彼此加深了了解,增进了情感,增强了文化认同。如大陆军旅歌手陈思思克服重重困难,首次在台湾举办个人音乐会后她说:“他们(台胞)的热情我想我这辈子都很难忘。庆功宴上,我和很多工作人员都哭了。我们把对台湾同胞的爱带了过去,再把台湾同胞对祖国大陆同胞的爱带了回来。应该说是音乐无界,台上台下都被音乐感动得热泪盈眶。”两岸文化界人士也表达了对这种

4、交流的认同和更多合作的意愿。台湾师范大学昆曲社蔡孟珍教授认为:“昆曲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在两岸都广受欢迎,通过这种文化的渗透,对于推动两岸关系发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谈及和天津京剧院的合作,魏海敏表示:“天津是个响当当的戏曲大码头,拥有非常丰富的京剧资源,尤其在传统戏方面,这正是台湾京剧界所欠缺的。而台湾在对老戏的包装、宣传上又有自己独到的地方,在这次交流中,我相信会碰撞出很多新意来,我也希望以后能和天津京剧界同仁有更多合作。”合作不断深化,推动了两岸文化发展。两岸从情感、从文化根源上都是相通的。通过两岸经贸文化论坛、“海峡两岸艺术节”“海峡论坛”等活动平台,两岸同行之间相互切磋,文化界知

5、名人士共商如何弘扬与传承中华文化以及推动两岸文艺交流与合作。一些民间文化机构从民间角度提出了促进两岸文艺交流的意见和建议,共同为发扬中华文化献计献策。这些年,河洛文化、妈祖文化、京昆艺术、书画艺术、文化教育、影视传媒、学术研究、社会科学的交流从无到有,由单向到双向,民间交流日益多元化,对话与合作日益深化。这种文化的互动和融合,不仅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寻常百姓的精神和物质需求,也对促进文化发展创新、提升文化国际竞争力产生了有力的推动作用。二、两岸文艺交流存在的问题两岸在交流过程中,还存在一些显性或隐形的不利因素,从而形成一些壁垒和障碍。这些问题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虽有新的表现形式,但本质上仍

6、属于两岸关系的“老问题”。(一)制度性障碍受一些历史上遗留问题的影响,大陆和台湾之间一直存在信息的不对称,双方在互利互惠条件也不对等。台湾对大陆的文化输出,一路坦途,特别是流行文化长期处于“顺差”状态。而由于种种限制,大陆文化越过海峡却要艰难许多。目前台当局针对陆客、陆生、陆配仍设置诸多不合适宜的规定,使得两岸交流交往仍受到较多掣肘。而大陆对台湾流行文化的接纳表现出了极大的包容性,许多台湾影视、音乐人依靠大陆广阔的舞台而功成名就。而在臺湾举办过音乐会的大陆音乐界人士却屈指可数。大陆赴台手续相对繁杂,入台后活动也受到限制。(二)认识上的差异两岸同宗同文,但“大同”之下有“小异”。台湾同胞因自己的

7、历史遭遇和社会环境,有着特定的心态,部分台胞对大陆仍然存在一定的误解,对大陆的印象甚至还停留在“文革”时期,特别是许多人尤其是没离开过台湾的人并不了解大陆。一些民众对大陆同胞还有一定的排斥心理,担心台湾的狭小空间被挤压,丧失所谓的“主体性”。由于60多年的隔阂和特殊的历史遭遇,部分台胞的国家认同、民族意识比较淡漠。除此以外,意识形态差异也是阻碍两岸关系的深层次因素之一。三、对两岸文艺交流的设想(一)两岸文艺交流需要开放包容的文化政策一方面,大陆疆域辽阔,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大本营,大量的物质实体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都保留或生长在祖国大陆。例如,大陆丰富的音乐资源正是台湾稀缺的,特别是民歌及原生态等艺术

8、形式。另外,大陆在严肃艺术,特别是话剧、交响乐、民乐等方面的水平与能力也比台湾要先进。在影视剧制作、摇滚乐等领域也领先于台湾。台湾空间狭小、资源短缺,面临发展的瓶颈,大陆的文化遗产数量、庞大的市场为台湾的优势产业提供了发展的契机。台湾要打造华语文化圈,就不能不与大陆开展交流合作。另一方面,大陆在战乱和“文革”中遗失或遭到毁灭的一些中国古典文化在台湾得到较好的保存和发展。在文化遗产的保留、传承方面,台湾起步较早,有着许多可以借鉴的经验,例如对民俗、聚落的保护,早期文化资产保护法的出台,“文化资产保存中心”的建立等,特别是一些中华古典文化(如雅乐等)在台湾得到了较好的保存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9、的进程可以借鉴台湾的经验。在新的时代和两岸关系的大背景下,双方应有开阔的心胸,坚持开放包容的文化政策,减少政策性壁垒,使两岸文艺交流的基础更成熟、更稳固。(二)签订文化交流框架协议是必由之路良性的文艺交流应该是双向的、互动的。根據哈贝马斯交往理论,交往理性中有两大基本原则,即普遍化原则和话语原则。任何有效的道德规范在被普遍认可及遵循时都必须要有共同的语言准则和价值准则,通过坚持对话、沟通和协商,形成普遍化规范,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出路。为了使这一进程健康发展,避免偏见、误会的消极影响,摈弃不合时宜的人为障碍,减少政局变化可能产生的不利因素,两岸交往主体需要一个可以参照的制度性框架和规范双方行为的

10、、都能接受的准则来保驾护航。要在两岸文艺互动中形成良性的、持久的交流机制,以防止偏离正常发展的轨道,商签两岸文化交流框架协议是大势所趋。两岸透过制度化的协商,达成全面的文艺交流与合作的机制化,通过建立程序化的两岸民众参与机制,使得两岸民众通过对话参与到两岸关系中,这才是理性的交往。签订文化交流框架协议,是为了增进互信,消除壁垒,使交流的通道更加流畅,符合两岸人民求和平、求发展的愿望,符合双方的利益。(三)扩大交流合作、促进文化融合是大势所趋量变产生质变。两岸文艺交流已经逐步从早期形式上的接触转变为同在一片蓝天下共谋发展。海峡两岸血浓于水,同呼吸共命运。随着文艺交流的不断深入,相互依存的关系将更

11、为紧密。交流可以促进理解,合作才会走向融合。从交流走向融合,将会是两岸和平发展的大势所趋。文艺是联系两岸人民的精神纽带。细数两岸交流中所存在的种种问题,只有多层面的、务实的和持久的交流与合作才是解决之道。顺应新的形势,需要将表层的交流转变为更加具体、深入的实质性合作。面对两岸交流的新局面、老问题,我们要本着两岸一家亲的理念,不断运用新思维、开发新途径,为两岸关系注入新的文化动能。注释:吴景腾:大陆美女军旅歌手谈赴台:演唱令台湾老人泪流满面,广州日报,2009年11月12日。田雯:海峡两岸昆曲同台上演,昆声雅韵陶醉观众,中国新闻网, 2013年10月12日。张道正:台湾大青衣“醉倒”津门,中国新闻网,2014年03月10日。严永福:海峡两岸艺术交流的现状、问题与对策(2008-2014),福建艺术,2015年第2期。唐桦:两岸关系的交往理性,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版,第20页。 -全文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