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科学疾病治法课件

上传人:des****85 文档编号:322899682 上传时间:2022-07-07 格式:PPT 页数:108 大小:2.3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外科学疾病治法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08页
中医外科学疾病治法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08页
中医外科学疾病治法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08页
中医外科学疾病治法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108页
中医外科学疾病治法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10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外科学疾病治法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外科学疾病治法课件(10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v江西中医学院江西中医学院 王万春王万春中医外科学课件之中医外科学中医外科学疾病的治法疾病的治法v掌握消、托、补三大法则的适应证、禁忌证。掌握具体的十一种内治法的应用。掌握外治法中药物疗法各种剂型的应用及注意事项。v熟悉手术疗法的适应证及注意事项。v了解外治法中其他疗法的应用及注意事项。内治法除了从整体观念进行辨证施治外,还要依据外科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按照疾病初期、中期、后期各个不同发展阶段,即初期以消散邪毒为主,中期以托毒外出为主,后期以扶正祛邪为主,故确立消、托、补三个总的治疗原则。消法消法补法补法托法托法在内治消法、托法、补法的应用中,有时是一法单用,有时是数法合用,应灵活掌握。内治法

2、中,还分上、中、下三部用药:上部加祛风药 中部加行气药 下部加利湿药消、托、补三大法则,是治疗外科疾病的三个总原则。由于疾病的病种、病因、病机、病位、病性、病程等的不同,因此在临床具体运用时,治法很多,归纳起来,大致如下:1.1.解表法解表法 2.2.通里法通里法 3.3.清热法清热法 4.4.温通法温通法 5.5.祛痰法祛痰法 6.6.理湿法理湿法 7.7.行气法行气法 8.8.和营法和营法 9.9.内托法内托法 10.10.补益法补益法 11.11.调胃法调胃法v以上各种内治疗法,虽每法均各有其适应症,但病情的变化是错综复杂的,在具体运用时,往往需数法合并使用。因此,治疗时应根据全身和局部

3、情况、病程阶段,按病情的变化和发展,选法用药,才能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v本本 节节 完完v解表法是用解表发汗的药物达邪外出,使外证得以消散的治法。v因邪有风热、风寒之分,故治法分为:辛凉辛凉 辛热辛热方剂举例:方剂举例:辛凉解表方如银翘散或牛蒡解肌汤、消风散。辛温解表方如荆防败毒散、万灵丹、麻桂各半汤。常常用药物用药物:辛凉解表药,如薄荷、桑叶、白僵蚕、蚕衣、牛蒡子、连翘、浮萍、菊花等。辛温解表药,如荆芥、防风、麻黄、桂枝、羌活、生姜、葱白等。适应证适应证:辛凉解表用于外感风热证,如颈痈、乳痈初起,头面部风热证丹毒、风热证;瘾疹、风热证药疹等,症见局部焮红肿痛,或皮肤出现急性泛发性皮损,皮疹色

4、红、瘙痒,伴有咽喉疼痛、恶寒轻、发热重、汗少、口渴、小便黄、苔薄黄、脉浮数者。辛温解表用于外感风寒证,如麻风病初起、风寒证附骨疽初起、风寒证瘾疹等,证见局部肿痛酸楚,皮色不变;或皮肤出现急性泛发性皮损,皮疹色白,或皮肤麻木,伴有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身痛、口不渴、舌苔白、脉浮紧者。注意点注意点:凡疮疡溃后,日久不敛,体质虚弱者,即使有表证存在,亦不宜发汗太过,否则汗出过多,体质更虚,因而引起痉厥之变。v指用泻下的药物,使蓄积在脏腑内部的毒邪,得以疏通排出,从而达到排毒导滞、逐瘀散结、泻热定痛、邪去毒消的目的。v外科通里法常用的为 攻下攻下 润下润下方剂举例:方剂举例:攻下法,如大承气汤、

5、内疏黄连汤、凉膈散;润下法,如麻仁丸、润肠汤。常常用药物用药物:攻下药物,如大黄、芒硝、枳实、番泻叶;润下药物,如瓜蒌仁、火麻仁、郁李仁、蜂蜜等。适应证适应证:攻下法适用于表证已罢,热毒入腑,内结不散的实证、热证。如外科疾病局部焮红肿胀,疼痛剧烈,或皮肤病之皮损焮红灼热,并伴口干饮冷、壮热烦躁、呕恶便秘、舌质红,苔黄腻或黄糙、脉沉数有力者。润下法适用于阴虚肠燥便秘,如疮疡、肛肠疾病、皮肤病等阴虚火旺,胃肠津液不足,口干食少,大便秘结,脘腹痞胀,舌干质红,苔黄腻或薄黄,脉象细数者。注意点注意点:严格掌握适应证,尤以年老体衰、妇女妊娠或月经期更宜慎用。使用时应中病即止,不宜过剂,否则会损耗正气。尤

6、其在化脓阶段,过下之后,正气一虚,则脓腐难透,疮势不能起发,反使毒邪内陷,病情恶化。若用之不当,能损伤脾胃,耗伤正气,致疾病缠绵难愈。泻下药物虽然可以直接泻下壅结之热毒,但在使用时可适当加清热解毒、行气导滞之品,以增强清泻热毒之效果。v是用寒凉的药物,使内蕴之热毒得以清解。也就是内经所说“热者寒之”的治法。由于外科疮疡多因火毒所生,所以清热法是外科的主要治疗法则之一。v清热法常用的为方剂举例:方剂举例:清热解毒方,如五味消毒饮 清气分热方,如黄连解毒汤 清血分热方,如犀角地黄汤、清营汤 养阴清热方,如知柏八味丸 清骨蒸潮热方,如清骨散、青蒿鳖甲汤常常用药物用药物:清热解毒:蒲公英、紫花地丁、金

7、银花、连翘、蚤休、野菊花等。清气分热:黄连、黄芩、黄柏、石膏等。清血分热:水牛角、鲜生地、赤芍、牡丹皮、紫草、大青叶等。养阴清热:生地、玄参、麦冬、龟板、知母清骨蒸潮热:地骨皮、青蒿、银柴胡、鳖甲适应证适应证:清热解毒法用于热毒之证,如疔疮、疖、痈、丹毒、蛇串疮、药疹诸疾,症见局部红、肿、热、痛,伴发热烦躁、口咽干燥、舌红苔黄、脉数等。清气分热适用于局部色红或皮色不变、灼热肿痛的阳证,或皮肤病之皮损焮红灼热的阳证,如颈痈、流注、接触性皮炎、脓疱疮、进行性白疕等,或皮肤病之皮损焮红灼热,脓疱、糜烂并伴壮热烦躁、口干喜冷饮、溲赤便干、舌质红、苔黄腻或黄糙、脉洪数者。清血分热适用于邪热入营血,症见局

8、部焮红灼热的外科疾病,如烂疔、发、大面积烧伤、药疹、红皮病型白疕等;皮肤出现红斑、瘀点、灼热,如丹毒、血热证白疕、葡萄疫、急性红蝴蝶疮等,可伴有高热、口渴不欲饮、心烦不寐、舌质红绛、苔黄、脉数等。适应证适应证:若热毒内传、邪陷心包而见烦躁不安,神昏谵语,身热,舌质红绛,苔黑褐而干,脉洪数或细数,是为疔疮走黄、疽毒内陷或毒邪内攻之证,又当加用清心开窍法,合安宫牛黄丸(针剂为清开灵)、紫雪丹、至宝丹等养阴清热法用于阴虚火旺的慢性病证,如慢性红蝴蝶疮,有头疽溃后、蛇串疮恢复期,或走黄、内陷后阴伤有热者。清骨蒸潮热一般用于瘰疬、急性红蝴蝶疮发热缓急期,流痰后期虚热不退的病证等。注意点注意点:应用清热药

9、切勿太过,必须兼顾胃气,如过用苦寒,势必损伤胃气而致纳呆、呕恶、泛酸、便溏等症状。尤其在疮疡溃后体质虚弱者更宜注意,过投寒凉药能使气血凝滞,导致疮口延迟愈合。v用温经通络、散寒化痰的药物,以驱散阴寒凝滞之邪,为治疗寒证的主要法则。即内经所说“寒者热之”之意。v本法在外科临床运用时,主要有:方剂举例:方剂举例:温经通阳方,如阳和汤;温经散寒方,如独活寄生汤。常常用药物用药物:温经通阳、散寒化痰药物,如附子、肉桂、干姜、桂枝、麻黄、白芥子等;温经散寒、祛风化湿药物,如细辛、桂枝、羌活、独活、秦艽、防风、桑寄生等。适应证适应证:温经通阳、散寒化痰法适用于体虚寒痰阻于筋骨,如流痰、脱疽等,患处隐隐作痛

10、,漫肿不显,不红不热,面色苍白,形寒畏冷,小便清利,舌淡苔白,脉迟或沉等内寒现象。温经散寒、祛风化湿法,适用于体虚风寒湿邪侵袭筋骨,如痹病中风寒湿证、麻风病初起、红蝴蝶疮关节疼痛等病,患处酸痛麻木,漫肿,皮色不变,恶寒重、发热轻,苔白腻,脉迟紧等外寒现象者。上述两法之中,上述两法之中,阳和汤阳和汤以温阳补虚为主,多以温阳补虚为主,多用于体质较虚者,为治疗虚寒阴证之代表方;用于体质较虚者,为治疗虚寒阴证之代表方;独活独活寄生汤寄生汤祛邪补虚并重,如体质较强者,只要去其补祛邪补虚并重,如体质较强者,只要去其补虚之品,仍可应用。虚之品,仍可应用。注意点注意点:症见阴虚有热者,不可施用本法,因温燥之药

11、能助火劫阴,若用之不当,能造成其他变证。临床上应用温通法多配以补气养血、活血通络之品,能提高疗效。因为元气充足,血运无阻,经脉流通,阳气自然畅达。v指用咸寒软坚化痰的药物,使因痰凝聚之肿块得以消散的法则。一般来讲,痰不是疮疡的主要发病原因,因为外感六淫或内伤七情,以及体质虚弱等,多能使气机阻滞,气血流行不畅,津液凝聚成痰。因此,祛痰法在临床运用时,大多数是针对不同的病因,配合其他治法使用,才能达到化痰、消肿、软坚的目的。方剂举例:方剂举例:疏风化痰方,如牛蒡解肌汤合二陈汤;清热化痰方,如清咽利膈汤合二母散;解郁化痰方,如逍遥散合二陈汤;养营化痰方,如香贝养营汤;常常用药物用药物:疏风化痰药有牛

12、蒡子、薄荷、蝉衣、夏枯草、陈皮、杏仁、半夏等;清热化痰药如板蓝根、连翘、黄芩、金银花、贝母、桔梗、瓜蒌、天竺黄、竹茹等;解郁化痰药如柴胡、川楝子、郁金、香附、海藻、昆布、白芥子等;养营化痰药如当归、白芍、首乌、茯苓、贝母、香附、橘叶等。适应证适应证:疏风化痰法适用于风热夹痰之病证,如颈痈结块肿痛,伴有咽喉肿痛,恶风发热,舌红、苔薄黄、脉浮数。清热化痰法适用于痰火凝聚之证,如锁喉痈、丹毒红肿坚硬,灼热疼痛,伴气喘痰壅,壮热口渴,便秘溲赤,舌质红绛,苔黄腻,脉弦滑数。解郁化痰法适用于气郁挟痰之病证,如瘰疬、肉瘿,乳廦结块坚实,皮色不变,不痛或微痛,伴有胸闷憋气、性情急躁等,舌质正常,苔薄,脉弦。养

13、营化痰法适用于体虚夹痰之证,如瘰疬、流痰后期,形体消瘦、神疲肢软者,舌质淡红,脉细。注意点注意点:因痰而致的外科病,每与气滞、火热相合,应注意辨证。临床应用可根据病变部位经络脏腑之所属,而随经用药,如病在颈项腮颐加疏肝清火之品;病在乳房加清泻肝胃之热药物。v指用燥湿或淡渗利湿的药物,祛除湿邪的治法。湿邪停滞,能阻塞气机,病难速愈。v一般来说,在上焦宜化,在中焦宜燥,在下焦宜利。且湿邪致病常与其他邪气结合为患,最多为挟热,其次为挟风。因此,理湿之法不是单独使用,必须结合清热、祛风等法,才能达到治疗目的。v如湿热两盛,留恋气分,要利湿化浊,清热解毒;湿热下注膀胱,宜清热泻火,利水通淋;湿热蕴结肝胆

14、,宜清肝泻火,利湿化浊。风湿袭于肌表,宜除湿祛风。方剂举例:方剂举例:燥湿运脾方,如平胃散;清热利湿方,如二妙丸、萆薢渗湿汤、五神汤、龙胆泻肝汤等;除湿祛风方,如豨莶丸。常常用药物用药物:燥湿药物,如苍术、佩兰、藿香、厚朴、半夏、陈皮等;淡渗利湿药,如萆薢、泽泻、苡仁、猪苓、茯苓、车前草、茵陈等;祛风除湿药,如地肤子、豨莶草、威灵仙、川防己、木瓜、晚蚕砂。适应证适应证:燥湿健脾适用于湿邪兼有脾虚不运之证,如外科疾患脓疱疮、蛇串疮伴有胸闷呕恶、脘腹胀满、纳食不佳、苔厚腻等。清热利湿适用于湿热交并之证,如湿疮、漆疮、臁疮等肌肤焮红作痒、滋水淋漓,或肝胆湿热引发的蛇串疮、子痈、囊痈等,舌红,苔黄腻,

15、脉滑。祛风除湿法适用于风湿袭于肌表之证,如白驳风,苔薄,脉弦。注意点注意点:湿为黏滞之邪,易聚难化,与脾的运化水湿功能失调有关,常与热、风、暑等合而发病,故治疗时必须结合清热、祛风、清暑等法合并应用。理湿之药,过用每能伤阴,故阴虚、津液亏损者,宜慎用或一般不用。v是运用行气的药物,调畅气机,流通气血,以达到解郁散结、消肿止痛目的的一种治法。v气血凝滞是外科病理变化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局部肿胀、结块、疼痛都与气机不畅、血脉瘀阻有关。因气为血帅,血随气行,气滞则血凝,故行气之时,多与活血药配合使用;又气郁则水湿不行、聚而成痰,故行气药又多与化痰药合用。v用疏肝解郁之法,使肝气得以条达,气机也得舒畅,

16、故结者散,凝者消,痰涎化,气血复常。方剂举例:方剂举例:疏肝解郁、行气活血方,如逍遥散、清肝解郁汤;疏肝解郁、化痰软坚方,如海藻玉壶汤、舒肝溃坚汤或开郁散。常常用药物用药物:疏肝解郁、行气活血药:如柴胡、香附、枳壳、陈皮、木香、元胡、当归、白芍、川楝子、丹参等。疏肝解郁、化痰软坚药:如海藻、昆布、贝母、青皮、半夏、川芎等。适应证适应证:疏肝解郁、行气活血法适用于肝郁气滞血凝而致肿块坚硬或结块肿痛,如乳癖、乳岩等,不红不热;或痈疽后期,寒热已除、毒热已退、肿硬不散者,伴胸闷不舒、口苦、脉弦等;疏肝解郁、化痰软坚法适用于如肉瘿、气瘿等病,肿势皮紧内软,随喜怒而消长,伴性情急躁、痰多而黏等,苔薄,脉弦。注意点注意点:凡行气药物,多有香燥辛温特性,容易耗气伤阴;若气虚、阴伤或火盛患者须要慎用或禁用。此外,行气法在临床上单独使用者较少,常与祛痰、和营等方法配合使用。v是用调和营血的药物,使经络疏通,血脉调和流畅,从而是用调和营血的药物,使经络疏通,血脉调和流畅,从而达到外科疾病肿消痛止的目的。达到外科疾病肿消痛止的目的。v外科疾病的形成,多因“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导致气血凝滞,经络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